上海市青少年發展谘詢中心2011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中小學生心理障礙的檢出率為15.43%。他們在心理方麵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自身心理素質低如自卑、依賴、孤獨、抗挫折力弱、缺乏創造性等。調查中還發現,各種心理障礙中神經症狀的比例最大,占42.86%。有些學生因失去了完滿幸福的家庭,失去了身體健康,失去了做人的尊嚴等,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嚴重的會造成心理疾病,在心理康複的臨床觀察中概括為“心理斷奶期”。
給你提提醒兒
在生理上,父母親都知道有一個時期叫做斷奶,在這個時期父母逐漸給孩子增加固體食物。而在心理上,你是否知道孩子也要經過一個心理斷奶期呢?
“心理斷奶”是指孩子存在心理上逐步與父母及其他成人割斷關係,並逐步走向自立的階段。這一階段關係到孩子能否健康步入成年期。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處於“心理斷奶”期的孩子,感情波動最大,他們向往獨立和又難以自立,常自以為已經長大成人而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但在行動上卻常表現得幼稚和偏頗,一遇到困難、挫折,往往會氣餒、苦悶、彷徨,長此以往,性格容易變得孤僻、脆弱。
良好的“心理斷奶”可以促進孩子從不成熟走向成熟。此間,父母的言行和生活習慣對子女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漠然視,將不利於這一代人今後的獨立成長。因此,如何讓孩子快樂、健康地度過斷奶期對他們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為你支支招兒
▲家長首先要“心理斷奶”
“王老師,你幫我去看看琦琦吧!我找不到她了!”中學女生吳琦的媽媽打來的電話,讓班主任王老師一陣緊張。原來,吳琦從小學到中學,每天上學都是媽媽接送。上中學後,母女倆還約定,每天都要通一次電話。那天,電話斷了,媽媽頓時沒了上班的心思,怕女兒出事。接到電話的王老師一路找到教室,發現吳琦正在上課,隻是手機沒電了。接到王老師的電話,吳琦媽媽那顆懸著的心總算放下了。
都說孩子離家有個心理斷奶期,其實家長也有心理斷奶期,在孩子長大離開家後,有一個心理調適的過程。首先,家長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把原先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用其他活動來填補,自己忙了自然就不會總記掛著孩子。其次,家長關心孩子,應抓住關鍵的時間點,比如:剛入學時、考試前、就業時等,尤其是孩子遇到問題主動與家長交流的時候,家長要認真對待,和孩子作坦誠深入的交流;同時,家長也要學會放手,要相信他們能處理好生活中的問題。
▲消除孩子的“被拋棄感”
陳女士的孩子今年4歲,由於工作繁忙,照看寶貝的任務全由外婆擔當,不管在家或是出門總由外婆抱著或跟著,是寶寶的“貼身隨從”。寶寶很粘人,離開一會兒就又哭又鬧,進幼兒園肯定不能適應。為此,她非常擔心。
幼兒對家長的依賴性較強,害怕陌生的事物。對此,家長也要多些耐心的勸說,給他講一些幼兒園集體生活的好處,比如會交到很多好朋友、會有好玩的遊戲、“老師會很喜歡你”等等鼓勵的話語,使其對幼兒園生活產生向往並喜歡上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