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給孩子提供自立的機會(1 / 2)

新學期開始了,一所中學門前出租車、私家車你來我往,學生們拖著旅行包走下車,拎著大包小包行李的家長緊隨其後。“別到外麵亂買東西吃啊!衣服髒了要是不願意洗,就等著大禮拜放假時,拎家去,媽給你洗啊。”一位30多歲的母親一邊往校門外走,一邊囑咐孩子。在校門口,一位女士追著一位小女孩喊道:“等一下,媽媽又給你買了包麵巾紙。”有一對夫妻安頓後孩子後,出了校門,丈夫埋怨說:“孩子都上初三了,連內衣都不會洗,都是你這個媽媽給慣的。”妻子拉了愛人一把,反駁道:“我兒子,我願意!”

給你提提醒兒

常有家長抱怨說,現在的孩子總是長不大。比如,從小學到中學,不少學生必須有家長送接,甚至到大學還有家長要陪讀。大學畢業找工作,父母還要陪孩子四處奔波。一時沒工作,二十幾歲的孩子可以安然在家啃老。在學校,老師對學生也不敢有絲毫放鬆,為了安全考慮,有的連課間自由活動都取消,更多的學校叫停了學生向往的春遊,使學生接觸校外社會生活的機會越來越少。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一些孩子的生活能力低下,有的甚至連基本的生活常識都不了解,更缺乏與他人的正常社交能力。一些孩子習慣於生活在由師長安排好的軌道上,缺乏獨立選擇人生的意識和能力,對學習、學業以及未來的人生選擇茫然,一旦家長安排或選擇的人生道路發生變化,即無所適從,有的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有的學生缺乏基本的應變能力,以致畢業求職屢屢碰壁、受挫。這顯然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孩子健康成長的人生軌跡。

教育的過程,就是引領孩子走向社會的過程。讓孩子學會自立,學會正常的社會交往,成年後順利步入社會生活,本是教育的基本目標和功能。如果在全社會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關注的環境下,家長與學校傾其心血培養出的學生卻總是長不大,連自立獨立意識和能力都不具備,這無疑是教育的一種失敗。

為你支支招兒

▲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

有位母親,當她與1歲多的女兒商量逐步斷奶時,孩子居然不哭不鬧,幾天就斷了奶,逐步改吃其他食品。孩子2歲時,媽媽鼓勵她快樂地做家務、搬小凳、疊小衣服等,還在遊戲中培養她視覺語言與聽覺語言同步發展。所以,她的孩子3歲脫盲,4歲就能廣泛閱讀,以後自己的事都能自己處理。最令人感動的是,孩子上小學後責任感特別強,不但學習從不需要催促,而且反過來關心父母。

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就是要從小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到了他能獨立做自己事情的年齡,就一定要放手讓他自己做。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收拾自己的玩具、文具;洗自己的手絹、襪子;整理自己的房間等等。還要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適應集體生活,學會與人相處。當孩子遇到問題求助於你的時候,你可以幫助分析問題,啟發誘導,甚至提出自己的意見,但盡量讓他自己去解決。

▲給孩子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

有一位母親看到5歲的孩子對洗碗感興趣,就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小板凳,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特別愛幹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小板凳……”孩子興奮地喊著:“謝謝媽媽!”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興地學著大人的樣子去洗碗了。

培養孩子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敗的,但采取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的態度,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律,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這才是我們應該采取的正確做法。

▲給孩子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一位小學生偶然同媽媽講起學校要進行英語選拔賽的事情,媽媽就鼓勵英語成績不錯的孩子爭取參加,並告訴她,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把握住一個機會就意味著在成功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在小學升初中時,這次比賽的成績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孩子非常感激媽媽的提醒,以後很主動地在各種機會中表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