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1 / 2)

一天飯後,王老師請孩子們到他那裏去拿水果,孩子們懂事地排好隊伍,依次拿水果。第一個來拿水果的孩子伸出手,摸摸這個,又拿拿那個,最後,他拿起一個自認為比較“完美”的水果。看著他的表現,王老師有點生氣,因為這樣做很不衛生,於是王老師提醒還在排隊的其他孩子:“不許挑、不許揀,拿好一個就走。”可是,王老師發現還是有個別孩子在東瞅西瞧。

吃水果的時候,王老師無意中聽到幾個孩子在陽台上小聲的議論著,一個孩子說:“我這塊是老師給的。”眼裏似乎有著失望和無奈。一個孩子自豪地說:“我這塊是自己拿的,比你們的都大。”另一個孩子臉笑容的說:“我這塊蘋果上麵是沒有籽的。”還有一個接上去說:“如果給我們自己拿,我也會拿塊自己喜歡的。”

聽了他們的話,王老師為之一震,沒想到孩子們會有這麼多的想法。為什麼大人去買菜時東挑西撿,去買衣服時東摸西看,孩子就不能這樣呢?他們應該有選擇的權利,也應該有自己的表達方式。

給你提提醒兒

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就是要培養孩子自己做決策的能力,而不是培養處處“聽話”,沒有頭腦的“機器人”。我們知道,機器人聰明、能幹、可愛,然而卻被人類緊緊地控製在自己手裏。因此,再聰明的機器人也隻是被動、聽話、沒有主見地去從事人類為它安排的一切。

然而,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也把孩子當作機器人來培養,讓他們聽話、服從,乖乖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這種教育方式,培養的孩子必定失去了個性,沒有自己的見解,沒有創造力,最後淪為老實無能的平庸之輩。

我們常說:“要做自己的主人。”成大事者都是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走自己道路的人。培養我們的孩子,也必須將他們成為自己的主人。

為你支支招兒

▲鼓勵孩子自己拿主意

有一個10歲的孩子,已經同意晚上去陪一個朋友,但突然又接到當天晚上去參加一個同學的生日宴會邀請,而那個朋友卻沒有收到邀請。這個孩子便問媽媽:“我該怎麼辦?”這位母親沒有告訴自己的想法,而是引導孩子去思考每一個決定可能帶來的後果,幫助孩子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媽媽說:“如果你去參加同學的生日會,你覺得可能會發生什麼呢?如果你告訴朋友你要去參加同學的生日會,又將會發生什麼呢?你不妨列出每一個你做出的選擇可能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這樣,孩子就會思考各種可能,作出趨利避害的選擇。孩子自己拿主意的次數越多,將來處理複雜情況的能力就越強。

▲尊重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

一天,公園裏有一個婦女拿一件風雪衣與一個4歲的小女孩在說話,樣子著急又認真。原來,這件衣服一麵是綠的,一麵是紅的,母親非要孩子自己確定是紅的朝外還是綠的朝外,她認為這是孩子自己的事,不替女兒作主。後來,這位小女孩決定紅的,穿上後,兩人快樂的走了,媽媽似乎比女兒還快樂。

在家庭教育中,要想達到一種充滿民生氣氛的家庭教育,就要求家長要尊重子女“選擇”的權利。

在家庭中,子女與父母當然會有不少分歧,尤其稍大一點的孩子與父母的分歧會更多。有生活方麵的(晚飯吃什麼菜呀,今天穿什麼衣服呀,房間怎麼布置呀等),有學習方麵的(學習時間的安排,學習計劃的製定,學習方法的彩等等),還有思想認識方麵的(對某種社會現象的不同評價,對某部電視劇的不同看法等等),而對孩子的不同見解,家長們應該高興而不應慍怒,家長明智的做法是與孩子一起商量,在親切的交談中探討、比較各種方案或觀點的優劣,從而引導孩子作出正確的選擇。

▲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林林讀初三了,學業相當緊張,課餘時間幾乎全部用在功課上。但因為喜歡唱歌,他總想看看電視裏的歌舞晚會,而MTV更讓他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