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盼望孩子早點自立,但是,許多家長卻又不敢放手讓孩子自立,結果是:一麵盼望孩子早點長大成人,一麵又處處為孩子包辦。實際上,孩子是希望自立的,也有自立的能力和潛質,隻是父母過度的庇護,使這種潛質被埋沒或被耽誤了。聰明的家長,應該信任孩子,積極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並放手讓孩子早日自立。
一天,小立被小刀劃傷了手腕,血越流越多,他便急急忙忙來找媽媽處理。可是,媽媽是一位老師,正在上課,不能陪他去醫院。媽媽安慰小立說:“一定很痛吧?”然後,她將診費遞到了小立手上,解釋說:“媽媽現在因為需要工作,所以無法陪你去醫院,你應該能夠理解吧?”小立隻好自己一個去了診所。當小立看完傷,步履蹣跚地走回家後,鄰居阿姨不約而同地圍了上來,詢問小立為什麼手上纏著繃帶,傷得這麼嚴重怎麼就一個人去醫院,並紛紛感歎:“小立真可憐……”
給你提提醒兒
小立媽媽做的,表麵上看來很“殘忍”,但卻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獨立性,是指一個善於自我決策,能獨立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實施解決問題行為的品質。許多家長一麵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不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一麵又總是抱怨孩子依賴性太強,獨立性太差,怕孩子長大後不能麵對競爭激烈未來社會。其實,這種思想恰恰陷入了教育的誤區。
缺少獨立性,對孩子的個性和能力發展是不利的。因為獨立性不足會造成孩子做事沒有主見,對問題缺乏自己的判斷,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也不會有創新的勇氣。而且依賴性太強,往往使他們的心理承受力脆弱,缺乏足夠的勇氣去麵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
美國家長在如何讓孩子盡早具有獨立性和智力的潛質開發方麵獨具匠心,有人說中國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國孩子則是爬大的。在美國,無論在哪裏,都可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會主動跑上前去彎腰伸手扶起孩子,而隻是叫一聲起來,小孩看到沒有大人扶,就隻好自己站起來。
21世紀的社會變化會更加劇烈,科技發展會更加迅猛。一個缺乏獨立性的孩子是無法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家長要樹立現代教育觀,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為你支支招兒
▲讓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
李寧是世界體壇上的明星,起初他的父親並沒有打算讓他學體育。父親是一名小學教師,收入不高,家境貧寒,但父親對幼年的李寧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一心要把兒子培養成音樂家。為此,父親經常有意讓他聽音樂,親自教他練聲學琴,甚至還經常為兒子舉行家庭音樂會,父親希望通過這些方式熏陶孩子的音樂細胞。
盡管費了不少工夫和努力,結果卻不盡人意。父親失望地發現,小李寧的音樂水平並沒有多大長進,而且學琴心不在焉,放學後不知去向,很晚才回家,根本沒有把學琴當一回事,甚至有些厭倦。對此,父親真有恨鐵不成鋼的感受。
一天,父親來到兒子讀書的學校,看到李寧趴在體操室的窗台上目不轉睛地往裏看,然後又跑到操場的沙灘上翻起筋鬥來。父親看得很仔細,跑過去抱住李寧問道:“寧寧,你想練體操嗎?”李寧用力點了點頭:“是的,爸爸,讓我練體操吧!”父親看著兒子那期待的目光,陷入了沉默。
此時,父親的心情不免有些悲哀,他一輩子幻想當音樂家,始終沒有如願,隻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沒成想,兒子的興趣卻根本沒有在音樂上麵。如今,美夢雖然破滅了,但他並沒有絕望,因為他已經在痛苦中醒悟——音樂乃人之心聲,勉強不得;與其拉牛上樹,不如放之青山。於是,他把大腿一拍,說:“好,我支持寧寧學體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