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放手,給孩子創造的空間(2 / 2)

孩子放學回家後,要讓他的思想得到釋放的機會。這個“釋放”不是指孩子在寫完作業後可以肆無忌憚地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而是培養孩子在擺脫電視和電腦遊戲的情況下拓展感興趣指向的領域。孩子的玩耍方式是多樣的,即使是一張紙片、一個陀螺、一堆積木,他都能玩得聚精會神,他都能在其中琢磨出各種各樣的東西來。此外,閱讀也是培養想象力的很好的方式之一,因為孩子的眼睛從看到文字,文字再在大腦中轉化為孩子能夠理解的圖像,然後再加入孩子的情感意識,一係列複雜的過程對培養大腦的想象力極為有益。所以,孩子放學後,家長要鼓勵孩子玩各種遊戲,或者閱讀課外讀物,隻要是他們喜歡的,就不要妨礙他們去做。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由於強烈的好奇心和好動的個性,使他們常做出一些不合常規的舉動,新買的玩具,不僅玩不釋手,甚至把玩具拆開,想看一看,什麼東西使小汽車自動地跑。這時你不要認為這是孩子故意搞破壞。其實他們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發現事物。家長更不能認為這是“胡鬧”,應該看到這其中孕育著創造個性的萌芽,這背後掩藏的恰恰是孩子探究的興趣,家長應該在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中給他們自由,讓他們自在地自然地去獲取知識。

孩子的好奇心,最大表現就是愛提問,他們往往有好多我們認為是希奇古怪的問題。“小鳥為什麼會在天上飛呢?為什麼我就不能飛呢?”“星星和月亮為什麼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呢?”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提問不屑一顧或粗暴拒絕,會說“你為什麼這麼煩”,也有些人則采用“有問必答”的方式。前一種做法顯然是不對的,這樣無情地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澆滅了求知火苗,使其創造的種子也無法破土而出,後一種做法固然比拒絕回答好得多,但也有很大的危險在其中,如果孩子一問,你就直接回答,使他不必探索思考就輕易獲得了答案,長期這樣下去,今後他就是遇著應當自己去探索的問題,也可能不去探索就直接問別人,這樣易養成依賴他人的壞習慣。

正確的做法,解答孩子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對定向性的問題:“這是什麼?”可以直接給予簡單明確的回答,而對於因果關係的問題,就要引導孩子注意事物、現象之間的聯係和相互依賴關係,不能隻簡短地回答“是”或“不是”。有時成人不一定急於解答全部問題,可以鼓勵幼兒自己用已有的知識,通過觀察和思考找出答案。對孩子們暫時不能理解的複雜問題,不要簡單地、牽強附會地解釋,可以說:“這些事,你上學以後慢慢就會懂了。”這樣可以鼓勵他們進一步學習。如果孩子提出的問題,你一時也弄不清楚,就要如實地說:“這個問題,我也不清楚,等我查查書再告訴你。”事後,要真的查找清楚,給孩子做滿意的回答。

▲給孩子充分想象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

在一次大班的潑墨畫中,南南對著紙上一堆看似好無規律的墨跡發呆,這時,老師沒有去幹預、評判、指導。想了好一會兒,南南提筆幾點,一隻健碩的母媽媽帶著三隻可愛的小雞形態逼真的躍然紙上。後來,這幅名為“母愛”的作品還獲了獎。

如果老師一開始就去“幫助”的話,南南就不可能有這樣的創造思維和表現,而得獎則是對南南創造力的最好肯定。所以,家長不要事事包辦,在學習和工作時,要讓孩子自己去發揮想象,允許他們“幼稚”和“可笑”,讓他們在領悟中慢慢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