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2 / 2)

許多父母盡可能地滿足自己的孩子,卻忽略了孩子成長的真正需求。孩子從好奇到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父母給予的一切,博愛、尊重、義務悄悄地從孩子的心靈中淡化,責任心也慢慢地流失。父母應幫助孩子學會生活自理,幫助孩子學會如何做人,不替孩子包辦一切,讓孩子在親自實踐中,培養應有的責任感。

▲打消孩子的依賴心理

李瑋的爸爸有一套自己的教子理論,他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孩子的事大人不管,放手由孩子自己來做。

一天,李瑋遇到一道數學難題,拿來問他,他隻是給孩子說了三句話:“一是老師是怎麼說的就怎麼看,二是定義定理怎麼講的就怎麼做,三是例題怎麼運算的就怎麼辦。”

李瑋開始不理解父親話語的意思,爸爸耐心地告訴孩子:“告訴你方法,比告訴你一百個答案都重要。如果隻是告訴你答案,下次你還是不會,因為你從此對爸爸就有了依賴。”李瑋聽懂了爸爸的話,通過自己的能力獨立把難題解決了。

李瑋的爸爸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用了幾句話就輕鬆地改變了孩子的依賴心理,這是每位父母都要借鑒的。減少孩子在學習上對父母的依賴,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提高自己的親自動手能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孩子會在父母的放手中,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成為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優秀孩子。

▲相信孩子能行

海明威是美國著名的小說家,他父親的教育方法似乎更有獨到之處。他對小海明威的教育既嚴格又靈活,他會隨時根據具體情況而改變教育的方式方法。他認為,事事依賴別人,會窒息孩子的才能,不能使其有所作為。

於是,在小海明威4歲的時候,父親嚴肅地對他說:“孩子,別老是跟著我,自己玩去吧!”說著,就給小海明威一根魚竿,鼓勵他說:“你能行,自己去吧。”後來,父親又給他一枝獵槍。小海明威在父親的指點和鼓勵之下,很快就迷上了釣魚、打獵和探險。

最終,在爸爸的信任下,海明威健康長大,並將自己的知識運用到了小說創作中,在豐富的人生體驗的幫助下,他完成了多部傑出的作品。

實踐的過程是對孩子綜合能力的檢驗,孩子在實踐中才會真正地發現和了解自己。孩子對自己沒有信心,就不敢嚐試或害怕失敗,父母不要對此冷嘲熱諷,而是要鼓勵和支持孩子,讓孩子肯定自己的能力。在父母的信任和鼓勵下,孩子的素質會不斷提高。因此,要想培養出知識和能力兼備的孩子,父母就要給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能行。

孩子在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會培養出獨立精神和勇於創新的意識。父母把信任傳達給孩子,孩子就會樹立“我能行”的心態,並在實踐中不斷印證這種感覺,最終幹成一番大事業。

▲改變重知識輕能力的思想

愛迪生小時候成績特別差,被老師譏笑為智商不高的孩子,可是他的母親並不這樣認為,也沒有因此對孩子失去信心,在母親的精心引導和教育下,愛迪生建立了自己的試驗室,每天動手做各種科學實驗,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

愛因斯坦在上小學時,也曾因為學習成績差被老師認為是低能,然而他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相對論,為世界科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現代社會,是講究孩子能力和各方麵綜合素質的社會,成績隻是孩子一個階段學習情況的反應,無法證明孩子的全麵素質和能力。一個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也許在動手實踐方麵有獨特的優勢,因此,父母不能片麵重視孩子的分數,而忽視孩子的全麵發展。

父母要重視發掘孩子的潛力和能力,衝破傳統教育理念的桎梏,將孩子的動手能力教育列為重要的教子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