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能力差,是現在許多孩子的共同點。由於社會的發展和市場分工的細化,許多原本由孩子自己動手製作的玩具,統統商品化了,致使孩子隻會被動的享受,沒有自己創造的樂趣。而孩子動手能力的強弱,事關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的發展。所以,家長不能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忽視這種能力的培養,而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和創造玩的樂趣,過一個有意義的童年。
玲玲7歲了,上小學二年級,學習成績還算可以,隻是動手能力實在是太差了,到現在連自己的衣服都穿不好,更換不用說疊被子、整理衣服了。實際上,很多應該她這個年齡的孩子幹的活兒,她大都做不好。媽媽看在眼裏,心裏替她很著急,便想盡辦法鍛練她。但是,可能是媽媽太性急了,有時候又感覺效果不太好。
給你提提醒兒
俗話說“心靈手巧”,靈巧的手是一個人大腦發育良好的標誌之一。孩子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總是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比如,孩子看到花兒很漂亮,他自己會努力地把小手伸出去摘那朵花,這就是孩子基本的動手能力。
然而,許多父母往往隻關心孩子的學習,隻要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好,他們心裏就很踏實。孩子放學回家,所有的家務活不讓孩子參與,而是由父母全部包攬,孩子唯一可做的就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孩子照辦,當然就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可不知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的生活本應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憑什麼剝奪他的這個權力。雖然書本上的知識是孩子必須掌握的,而且是接受正規教育的標誌,但這也隻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其中,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是其成長的基礎,同時也是他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保證。因此,父母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特別是做一些能鍛煉手指的細活。幼教專家認為,動手就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頭腦體操”,事實上,孩子的動手能力與大腦的靈活度是成正比的。而且,孩子動手做事情時,手的動作是在大腦的活動支配下進行的,是對觀察、注意等能力的綜合運用過程,同時,手的動作又反過來刺激大腦的支配能力,促進觀察、注意等能力的發展。因此,隻有大腦支配能力和動手能力相互協調,才能培養出心靈手巧的孩子。畢竟,動手做事是孩子成長的基礎,也是開發孩子智力的前提條件。
為你支支招兒
▲讓孩子學會打理生活
胡彥是個自理能力很強的孩子,在家裏從來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學校也是勞動小標兵。胡彥之所以這樣,得益於媽媽對她的培養。在胡彥很小的時候,媽媽就開始創造機會讓他自己動手做事。在媽媽的培養下,胡彥很早就具有了獨立的勞動意識並掌握了基本的勞動技能。
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提高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在孩子能自己動手做一些日常小事的時候,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去做,如穿衣、整理玩具、打掃房間、做飯等。不要怕孩子弄不好,也不要因為心疼孩子而代勞。孩子隻有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鍛煉,才能發展成一個健全、獨立的人。
▲增強孩子的責任心
學校開展大掃除,周傑的任務是擦窗戶。老師過來檢查:“周傑,你的勞動任務完成了嗎?”“完成了,老師。”他回答得很爽快。可當老師走到窗戶前時,不由得瞪大了眼睛,隻見窗戶上條條汙痕猶在。老師問:“你知道怎樣將窗戶擦幹淨嗎?”“知道。先用濕抹布擦一下玻璃,再將抹布洗幹淨,把邊框和槽內擦幹淨,然後用紙把玻璃正反兩麵擦一遍。”他把老師說的步驟一口氣背出來。“那你看看窗戶,幹淨嗎?”老師說。周傑紅著臉低聲說:“不幹淨。”他迅速拿來抹布重新擦了起來。可是,幾分鍾後呈現的還是帶有汙漬的窗戶,老師隻好拿著抹布親自給他作示範,最後總算完成了任務。
事後,老師從周傑父母那兒了解到,周傑在家是個真正的“小皇帝”,所有的家務活父母全包了。他的鞋子都是沒有鞋帶的,因為他不會係鞋帶。周傑連最基本的生活常識都不知道,這讓老師感到愕然,也很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