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不要溺愛孩子(1 / 1)

了了是一個小男孩,因為是家裏的獨生子,父母對他百般疼愛。憑借這份愛,了了對父母呼來喚去,總讓父母圍著他轉。了了要買什麼,父母就會給他買什麼;他想出去玩,父母馬上帶去玩。慢慢的,了了變得很任性,很霸道,同時又很脆弱。一次,他玩耍時不小心跌倒了,坐在地上哭。媽媽爸爸一齊趕來,把他抱起來,問長問短,並一再哄勸說:“乖,乖……不哭了!”可了了卻故意哭得更傷心。媽媽隻好命媽媽買回好吃的東西哄他,許多才讓他停止了哭喊。其實,了了根本沒有受傷。

給你提提醒兒

現在是獨生子女時代,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嗬護有加、愛護過渡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流。嗬護有加,愛護過渡的家庭教育就是溺愛型教育。具體表現是:讓孩子在家庭中處於特殊的地位,過度保護,視為家庭的中心人物;對孩子的任性、驕橫采取百依百順的態度;生活上讓孩子吃獨食,包辦代替;對孩子的缺點錯誤護短等。

在溺愛的嗬護下,孩子無法建立基本的抑製反射,不能很好地抑製自我中心和獨立本能。連起碼的社會抑製都難以達到社會人的需要,更不用說優良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了。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掉進溺愛這口“陷阱”裏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失去許多成長機會,更為可怕的是,將給終身帶來無法彌補的遺憾。

為你支支招兒

▲學對孩子說“不”

要想改掉溺愛孩子的習慣,第一步就要給孩子定出一個界限,讓孩子能夠接受你說“不”的時候。比如孩子已經有了幾輛玩具小汽車,當他纏著你再買一輛;或者臨睡前已經講完了第三個故事,孩子還要您再講的時候,就一定不要再對孩子讓步。

有時候做父母的會覺得很難拒絕孩子的某些要求,比如在超市裏,孩子吵著鬧著一定要買糖果,你馬上就會覺得其他顧客的眼睛都看著你。這時,你一定要將政策貫徹到底,告訴孩子如果他要這麼鬧下去的話,下次就不帶他一起出來買東西,如果孩子繼續鬧下去,你下次就一定不要再帶孩子一起去買東西。隻有這樣,孩子才會知道你所講的話都是當真的。

不要怕如果你對孩子說了“不”字,孩子會不喜歡你。任何人都不會因為你對自己親愛的孩子說了一次“不”,而覺得你是壞媽媽或壞爸爸。

▲不要包辦代替

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不能一見孩子哭就心軟,有時需要下狠心,別管孩子,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克服困難,迎接人生各種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實際能力。別管他,給他提供鍛煉的機會,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能自己穿衣的時候讓他自己穿,能自己吃飯的時候讓他自己吃,能自己排隊的時候讓他自己排隊。這種別管的做法,能讓孩子變得獨立、自主、自強,能讓孩子完成他力所能及的事,並能讓孩子從一次次的成功體驗中增強其自信心。當然,這種別管的做法,絕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建立在了解孩子的能力範圍、尊重他的情感的基礎上。

因此,平時應該要求孩子學習為自己的生活服務,如:洗自己的手絹、襪子,整理自己的房間、玩具,倒垃圾、疊衣服等小事,因為這些小事正是培養孩子自立能力和精神的一個重要途徑。

▲不要過分關注孩子

很多家庭都習慣以孩子為中心,家裏的事務安排都圍繞著孩子。親朋好友來訪,也常常是圍著孩子逗他玩。對孩子過於注意,孩子更容易驕傲,覺得自己是家裏的中心,而且人人都喜歡自己。如果在客人麵前過於注意孩子,孩子為了表現自己會忽略應有的禮貌。

▲相信孩子的能力

不要幫孩子完成所有的事情,相信沒有你的幫助,他也能把一些事情做好。如果孩子已經能夠自己將水倒進杯子裏,那就讓他自己做。小事上的成功,也能讓孩子有成就感,變得堅強和自信。就算失敗了,孩子也能從中學到如何麵對挫折。

▲允許有例外情況

不溺愛孩子的教育並不代表是沒有愛的、特別嚴厲的教育。比如,在孩子生日時,你可以讓他的多個願望都得到實現;或者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滿足孩子某些特別的願望。關鍵在於,在這種時候,你要讓孩子知道,這是因為有特別的原因所以你才會這麼做的。

第六章 放手製作:孩子創造的就是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