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雯考上了一所重點高中,離去學校報到的日子越來越近,媽媽的眉頭卻越皺越緊,心頭隱隱浮現一絲擔憂。原來,雯雯自理能力特別差,她一個人在外麵生活,媽媽實在放心不下。
原來,雯雯的媽媽一直覺得,學習是孩子的頭等大事,孩子長這麼大,媽媽從來沒有讓她洗過一件衣服,也沒讓她做過一頓飯。媽媽認為,做家務會分散孩子的精力,而且會占用孩子的學習時間,做家務的那些時間還不如多做幾道題、多看一點書呢。抱著這種心態,盡管工作很忙,父母還是包攬了家裏所有的家務活,甚至連最簡單的鋪床疊被、整理東西都被媽媽一手“代勞”了。
中考結束後,媽媽覺得是時候讓女兒幹點家務,鍛煉一下了,以後住校所麵臨的一切都得她自己打理。可是這個時候,雯雯卻不會也不願做家務了。雯雯說:“中考後我要享受一下人生。”無論媽媽怎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女兒就是不為所動。
給你提提醒兒
“世上沒有天生的懶孩子”,家務勞動啟蒙教育的不足是導致孩子懶惰習氣產生的重要原因。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怕孩子累著,常會以“孩子太小不會做家務”為理由;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家長又認為幹家務會耽誤孩子的學習,所以不要求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即使孩子有幹家務活的願望,也會在家長這種一次又一次的拒絕中泯滅。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它會誘使孩子形成“好逸惡勞”、“好吃懶做”的壞習慣。
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個成員,有權利參與家庭的各項活動,家長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不讓孩子做家務,其實無形剝奪了孩子的這種權利,實際上是把孩子隔離於家庭之外,這樣的孩子是不會有任何責任感的。所以,家長們還是讓孩子多做一點家務活。
為你支支招兒
▲實行“家務活承包製”
徐家有個10歲的兒子,別看小家夥年紀小,可平時掃地、拖地等一些簡單的家務活都由他包了。鄰居誇起這個孩子來,都說他“勤勞得像個小媳婦兒”。
在兒子四五歲的時候,他的媽媽就開始培養孩子做家務的意識,吩咐孩子自己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學習將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吃飯前放好碗筷等。“通過日常生活的這些細節,讓孩子慢慢習慣其實做家務也是自己分內的工作。兒子稍大一點的時候,就讓他整理自己的房間,打掃衛生、收拾東西、擦拭書桌,雖然兒子可能做得不夠好,比如地沒掃幹淨、東西沒收拾到位,但媽媽從來不會再去重新掃一遍,這樣做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為了激勵孩子,媽媽還和爸爸商量了一個辦法:實行家務活承包製。比如,洗衣服由媽媽承包、買菜由爸爸承包、地麵衛生則由兒子承包。如果做得好的話,每個月就給兒子一定的物質獎勵。自從實行“家務活承包製”以來,兒子變得很有責任心,而且做事也很有條理。他懂得如何去分配玩耍時間與學習時間,什麼時候該玩什麼時候該學習,這些根本就不需要父母的操心。
徐家家長用一種很特別的方式“家務活承包製”來調動孩子勞動的積極性,特別是把兩個成人也納入這個承包體製中,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了一種平等,而且讓孩子懂得了“人各有責”的道理,增強了孩子的責任意識。更值得歡喜的是,孩子這種良好的日常行為規範無形中促使他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把勞動當做一種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