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兒童期(2 / 3)

4歲兒童為何這麼殘忍呢?主要原因有:

家庭不和。孩子的父母常吵架,摔東西。父母離婚,而帶孩子的一方心情不佳,這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孩子,使孩子不滿,因而產生衝動性的行為——虐待小動物。

缺乏玩伴。孩子喜歡玩,但因找不到同伴,父母又不在家,孩子感到寂寞,隻好去捉弄小動物。

教育不民主。父母對孩子管得過寬或要求太嚴,不顧孩子的感情和要求,雖然父母用心良好,但容易使孩子產生不滿情緒,沒處發泄,隻好轉移到小動物身上。

家長或周圍人物的殘忍行為。如父親有殘忍行為,或者繼父(母)有虐待行為,孩子耳濡目染,都會有所影響。

孩子受別人蔑視。有的孩子因大腦發育慢、膚色黑、相貌不好等而受到蔑視,不被重視,小朋友也不願與他一起玩,這樣,孩子也會有殘忍行為。

對於孩子的殘忍行為,家長隻要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給予孩子以關心和愛護,這種行為即可糾正。

(2)注意孩子的嫉妒心

4歲左右的孩子,都會有很強的嫉妒心。特別是那些爭強好勝、性格脆弱的孩子更是如此。比如說,家裏來了小客人,媽媽誇讚小客人聰明漂亮時,孩子就會顯得不高興;或者當鄰居家的小朋友來家坐客時,媽媽拿個玩具給他玩,就會引起孩子的不滿情緒。那麼,孩子嫉妒心產生的根源是什麼呢?

原因之一可能是由於父母平時工作較忙,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夠多,或者平時對孩子的關心不夠,所以當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時,就希望從父母那裏得到更多的愛,希望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到他身上。當他看到父母把心思放到別的孩子身上時,就會引起他的不滿,他由於擔心母愛會被別的孩子奪走,就會表現出強烈的嫉妒行為。

原因之二,嫉妒心可能是由孩子的自卑造成的。父母平時說話不太注意,動不動就說孩子“真笨”、“真是個傻瓜”,從而使孩子感到自己不如別的孩子聰明,當他聽到父母誇別的孩子聰明時,他就心理不平衡。

因此,父母平時應多關心孩子的言行,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愉快地和孩子相處,使孩子感到父母是深深地愛他、最關心他的人,這樣,即使父母稍接近別的孩子,也不會引起他的嫉妒和不滿。

(3)注意孩子缺乏耐性

時常聽到有些父母聊天說自己的孩子做事缺乏耐性,做什麼都不能有頭有尾。他們也因此感到不快,據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7個方麵:

①給孩子的東西過多。玩具、書應有盡有,孩子玩著這個又想著那個,精神無法集中。

②不一致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同一行為,父母中一個批評而另一個卻表揚,這樣,孩子就無法分清是非標準。做一件事,往往不知會受表揚還是會受批評,自然不能堅持到底了。

③緊張的家庭氣氛。父母整天忙於工作,很少有時間和孩子一起說話和玩耍。長期的緊張氣氛,使孩子不能心平氣和地去做一件事,總是趕著去應付新的變化。此外,父母脾氣太過急躁,不斷催促孩子去幹某事也會使孩子缺乏耐性。

④不和諧的家庭氣氛。家庭中,如果有人因病長期臥床或父母經常吵架等,都會破壞家庭氣氛,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往往心神不定,情緒低落,做事缺乏耐性。

⑤健康狀況不佳。身體虛弱或身體有缺陷,都會直接影響孩子行動的熱情和耐心。

⑥缺乏興趣。無論做什麼事,如果沒有興趣,都很難堅持到底。孩子在做他不願做的事情時,注意力很難集中起來,自然沒有耐性。

⑦活動內容過深過難。如果故事的內容過深,又不是適合孩子的語言,孩子就無法聽下去;如果要求做的事情,遠非孩子的能力所及他就無法憑毅力堅持下去。

(4)注意照料孩子看電視

電視已經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不過,電視看得太多了並不好。漫不經心地看看電視節目,隻是一種被動性質的娛樂,太多了,反而慢慢會使思考力下降,而且,多少會變得單純、緊張。比如小兒看電視,隻是隨便看看、聽聽就了事,長此以往,形成習慣後,即使媽媽叫他,也會毫無反應。

專家認為,1歲以內的孩子不能看電視,3歲的孩子看電視也不能超過1個小時。看電視時要固定一個節目,不要看一會換一個頻道。看完一個節目以後,應帶孩子到外麵玩玩,使生活富於變化。

另外,在看電視時,孩子應在離電視機2米遠的地方正麵看,而且,電視畫麵的高度與孩子的雙眼高度一致,不可過高,以便讓孩子看得自然、舒服。

(5)注意孩子玩弄生殖器

孩子對自己的生殖器感興趣,開始於3~4歲。他們會玩弄或是拿什麼東西去磨蹭。家長若見這種情況,不要驚慌失措,更不必大驚小怪去尋醫求藥。

首先家長要明白,孩子玩弄生殖器,是其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孩子像撫弄自己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去撫弄生殖器,隻是出於一種好奇,故不必多慮。孩子是想通過用自己的小手撫摸身體的某一部分,來體驗一種快感,並對自己的力量感到喜悅。

如果在孩子玩弄生殖器時大驚小怪,就會造成孩子更想探究的心理。正確的做法是心平氣和地把孩子的手移開,同時給他一些他最喜歡的玩具和圖畫書,多讓孩子去做一些使用手的活動,如搭積木、捏粘土、繪畫等。

家長應同時注意保持孩子生殖器及其周圍的清潔。生殖器騷癢會使孩子去抓,無意中體驗到一種特殊的快感,如不及時糾正,就會形成習慣。另外注意不要讓孩子的內褲太緊。

無論孩子怎樣玩弄身體的其他部位,從來不去介意,但一看到孩子玩弄生殖器,就感到可恥,驚慌失措。其實,幼兒還不具備性興奮的生理條件,隻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問題也就解決了。

如果這樣還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要檢查自己的培育方法是否正確切不可任其發展。

(6)注意孩子怕黑

很多孩子在3~4歲這個年齡段都害怕黑暗,尤其是女孩子,不敢到比較黑的地方去,不敢在黑暗中入睡。

黑暗是兒童恐懼內容的一部分。3~4歲的兒童,想像力豐富,但想像的東西與現實又分不清楚,所以在黑暗中易把恐懼擴大化。然而正如我們所知,恐懼心理是學習得來的。

兒童通過成人的行為、成人語言的影響以及電視、圖書的熏陶,逐漸由無畏變得膽小。

既然孩子已經表現出害怕黑暗,成人沒有必要強迫孩子睡在黑暗的房間裏汗毛聳立、牙齒打顫。父母可在房間裏裝個小燈泡,等孩子睡著後再關燈。不用擔心孩子會養成壞毛病,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會選擇一個安靜黑暗的舒適環境去睡眠的。

在兒童早期發育過程中,正確的撫育方式對兒童後來的心理發展是很重要的。

為了培養出一個勇敢的孩子,父母在孩子麵前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千萬不要嚇唬孩子,應鼓勵他自由、無畏地去玩、去遊戲。

(7)注意孩子打呼嚕

正常的幼兒一般是不會打呼的。打呼是因為氣管粘膜鬆弛,分泌物不易排出,當入睡後,痰液停留在氣管內,隨著呼吸運動,氣流推動痰液而發出呼嚕聲;此外,懸雍垂兩側的扁桃腺過度肥大,或異幹裏有炎症或長痘肉,也會產生強烈的呼嚕聲。

幼兒的呼嚕打得很響,多數為扁桃腺肥大引起的。如何知道幼兒是扁桃腺肥大呢?

家長不可以從幼兒張開的嘴巴中看到孩子的咽部,在咽部的中央有一個如筷子頭大小的肉球樣物,叫懸雍垂(俗稱小舌頭),在懸雍垂兩側就是扁桃腺。扁桃腺肥大可分為1度肥大、2度肥大和3度肥大。1、2度肥大阻塞咽喉不嚴重,不影響呼吸,幼兒扁桃腺3度肥大,阻塞咽喉呼吸通路,可以引起打呼嚕。幼兒扁桃腺軟性肥大,通常由2~7歲之間慢慢形成,7歲以後一般趨於縮小,也就自然不會打呼嚕了。

11.怎樣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

假期過後尤其是寒暑假,孩子該去幼兒園了,可是有不少家長會發現: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甚至哭鬧不休。為了避免出現孩子在假期過後不適應幼兒園生活的現象,家長應預先在假期中做好以下工作:

(1)放假前,家長可給孩子拍幾張關於幼兒園生活的照片;如:孩子上課時的照片,孩子們在一起遊戲時的歡樂場麵等。假期中,家長可以時常把照片拿給孩子看,讓他回憶、聯想照片當時的情景,有意識地加深孩子對幼兒園生活的印象,對幼兒園產生思念之情。

(2)假期中,家長可抓住時機,結合具體事例向孩子講述幼兒園的好處。如:假期中孩子由於缺少小夥伴的陪伴,會感到孤獨,一個人做遊戲沒意思,家長可趁此時機,對孩子說:“在幼兒園你有那麼多小朋友和你一起玩,多開心哪!”使孩子產生對幼兒園的親切感,並激發他渴望去幼兒園的心情。

(3)假期中,家長對孩子的生活,行為等方麵的要求,要盡可能與幼兒園集體生活的規範準則保持一致。可經常用“幼兒園的老師是怎麼教你的呢?”“你在幼兒園是怎麼做的?”等語言來提醒和糾正孩子的錯誤言行,同時也讓他回憶起幼兒園的老師和生活來。

(4)幼兒園開學前夕,家長可與孩子一起作入園的準備,比如可以帶孩子去商店買孩子所需的小物品,小牙刷、小毛巾等,讓孩子看媽媽在他的小手帕或小毛巾上繡上記號等,引起孩子入園的興趣。由於孩子在心理已有了準備,就減少了入園時的不安心理。

12.給孩子一些挫折感有什麼好處?

現代社會中獨生子女家庭逐漸增加,獨生子女往往享有優越的物質條件,但是如果教育不當,也會產生許多問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家長對孩子保護過度,使孩子一帆風順,缺乏挫折,缺乏獨立性,以致長大後難以承受社會環境給予的各種壓力,甚至難以適應環境。

為了避免孩子將來可能遇到難以應付的境況,應當從小給孩子一些挫折感,事先替他打些“預防針”,使他以後能夠順利地適應社會。

(1)家長不能一味地縱容、溺愛孩子。不管孩子提出多麼無理的要求,有的家長也認為是正常的,其實這是不對的。有的孩子由於他的無理要求未得到滿足,就在地上打滾,而父母親還一聲聲“寶貝,寶貝”地呼喚,孩子根本就不理睬,直到父母滿足了他的要求為止。孩子將來如果帶著這種習性步入社會,肯定會到處碰壁。

(2)孩子犯了錯誤,該批評的就要批評,不能縱容他的壞習慣,要讓他明白,做事是要有一定規矩的,不能無法無天。

如果孩子侵犯了父母,父母也應當適當加以反擊,這不是說父母跟孩子一般見識,而是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了解社會規則,你侵犯了別人,別人便會回擊。

(3)隻有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才給予幫助。孩子能做的事情盡量讓他自己做,他如果遇到了困難,向父母求助時,父母也不要立即幫助他。當父母幫助他時,不要包辦代替,隻要告訴他方法就行了,一切還得讓他自己動手。

(4)家庭裏不要總是把孩子的一切需要放在首位,以免他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你們一切都得讓著我。有時候也要忽略一下孩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