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幼兒期(3 / 3)

②病理性多汗:指因疾病引起的多汗。如營養不良、活動性佝僂病、活動性結核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等均可引起多汗。一般都出現原發疾病的明顯臨床症狀,從而引起家長注意。

半身性或局部性多汗並不多見,常由神經係統疾病引起。多伴有神經係統疾病的多種臨床表現。

此外,還有藥物引起的多汗,最常見的是使用退熱藥物,如阿司匹林等,通過出汗而熱退。

外界因素引起的多汗也很常見,如在精神緊張、懼怕、興奮時也會引起出汗。

(2)處理

①觀察:小兒多汗大多為生理性,如在氣溫升高時未能及時脫減衣服而致出汗。遊戲、奔跑、跳躍後大汗淋漓,皆屬正常生理現象。學齡前幼兒晚上剛入睡時,頭、頸項部出汗,濕了枕頭,深睡後即消汗,而健康狀況良好,則不必過慮。

嬰兒期多汗首先要關注是否有活動性佝僂病,如缺少戶外活動、不曬太陽、沒有添加維生素D製劑,可請醫生檢查一下骨骼發育情況以協助明確診斷。兒童期多汗並有結核病接觸史或者出現低熱、消瘦等症狀應去醫院檢查看有無活動性結核病。

小兒內分泌疾病較為少見。糖尿病患兒可表現多飲、多尿,早期可表現遺尿,伴消瘦、乏力。甲狀腺功能亢進患兒多為較大學齡兒童,女孩多見,可表現為情緒不穩,食欲亢進而體重不增,怕熱而多汗。小兒出現肥胖和生長發育遲緩,並伴有性征“男性化”現象,比如汗毛增多增粗,或長胡子,女孩出現陰蒂肥大,隨年齡增長似男孩陰莖等,可能為腎上腺皮質增生,家長應帶小兒作進一步檢查,以幫助診斷。

②治療:對小兒日常的穿衣蓋被,應注意適度,隨氣候變化勤穿勤脫,避免過分保暖。如汗濕透了內衣,應及時更換,避免捂在身上,等於穿著濕衣服,反易著涼。可在換穿了幹內衣後,立即給孩子喝些熱的流汁,以助保暖。

小兒出汗,尤其是晚上濕透衣服後易著涼,可到中藥房去購買些成藥,如“玉屏風散”,既能止汗,又能預防感冒。

小兒活潑好動,通常出汗比成人多,故每天應多喝水,以補充水分。

因疾病引起的多汗,多伴有原發疾病的各種具體症狀,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並治療。

19.怎樣識別和處理關節痛?

關節痛在嬰兒期較少見,但較大幼兒及學齡兒童多見。關節痛是全身係統疾病的局部表現,也可見關節本身的病變。

(1)識別

①小兒生長痛:在學齡前幼兒時期比較常見。常在晚間上床時訴說膝關節痛,還伴有小腿酸痛。

小兒一般情況好,不發熱,關節無腫脹或壓痛的感覺。活動正常,經搓揉保暖後疼痛能緩解,次日早上起來一切正常。此症狀發病機理尚未明了。與小兒活動太多,肌肉、關節、韌帶疲勞或局部保暖不夠有關。也可為年長兒晚期佝僂病所致。

②風濕性關節炎:是兒童係統性風濕病的主要症狀之一。可累及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發病時累及的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症狀。關節痛的特點是多發性和遊走性。多發性指的是多個關節同時出現症狀。遊走性是指幾天以後,原來的關節症狀有所減輕但其他的關節又出現症狀。輕症病人僅有關節酸痛的感覺而無局部紅腫表現。風濕性關節炎經精心治療後可完全治愈而不留畸形,但常伴有風濕熱病的多係統損害,如發熱、心髒炎(包括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包炎),有可能會出現不規則不由自主運動的舞蹈病,皮膚出現皮下結節或環形紅斑。家長對此應引起特別注意,須進行徹底治療。

③類風濕關節炎:其病理改變不僅影響關節,也可累及全身各係統。長期不規則發熱是患兒的突出表現,其間還常伴有肝、脾和全身淋巴結腫大,貧血和白細胞增高的現象。關節病變常發於指趾等小關節,出現關節疼痛和功能活動障礙。病變會由一側發展到對側,也會逐漸發展到膝、肘、踝、髓等大關節。先為遊走性,以後固定於對稱的多關節。慢性炎症會持續幾周或幾月,病變大部分反複多次發作。關節受損的次數過多,就會導致畸形和強直等後遺症。

④結核性關節炎:是一種比較少見的病症。它是由結核杆菌經血行播散至關節而引起的。患者一般先有全身性結核中毒症狀,如低熱、消瘦、食欲不振等消耗性症狀,及肺、腹腔、淋巴或腦膜等結核病症。累及關節大多數為單個。可出現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但無發紅、發熱的表現。X線檢查以骨質破壞為主。有時會出現不紅、不熱的硬塊,或者深部潰瘍的冷膿瘍。

⑤化膿性關節炎:是由急性細菌性感染累及關節腔所引起的。可為全身急性敗血症的並發症,也可因關節局部外傷引起。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單個關節發炎,局部紅、腫、熱、痛明顯。高熱、神情萎靡等中毒症狀表現非常明顯。抽吸關節腔可有膿液,細菌培養陽性。

(2)處理

①觀察:學齡前的幼兒出現生長痛較為常見,小兒保持足夠休息、睡眠後,症狀就會消失,除關節痛外其他情況良好。發作時關節活動無受阻,易與其他關節病變識別。

發生關節痛,伴局部腫脹、活動受限時,一定要仔細觀察關節病變是多發性的還是單個的,累及的是大關節還是小關節,是否伴有發熱,並注意有無胸悶、心悸等心髒症狀,有無皮膚結節、紅斑等表現。一旦發現伴有上述表現,一定要化驗檢查確診,及時醫治。

關節疼痛、腫脹,伴有高熱、精神萎靡等全身中毒症狀,應考慮是否是化膿性關節炎或結核性關節炎,需及早就醫。可作血培養、關節腔膿液培養、X線攝片等檢查,協助明確診斷。

②治療:對發生生長痛的幼兒,應該稍限製活動,加穿襪套以增加膝部及小腿的保暖,不必服藥也不必過於擔心。若屬佝僂病引起,則需盡快治療。

風濕性及類風濕關節炎為全身係統性疾病。病情易反複。如累及重要器官(如心髒、神經係統、腎髒、眼球),會引起較嚴重的後遺症。應與醫生緊密配合,早期注意休息,堅持較長期的治療,爭取良好療效。

結核性及化膿性關節炎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應用抗結核及抗生素等藥物控製病原菌。假如炎症對關節腔已形成破壞性損害,可留有關節強直、畸形等後遺症。

③預防:如果小兒在一段時間內經常訴說關節痛,家長應特別重視,盡早到醫院診治,防止疾病的變化和發展。

20.如何進行家庭隔離和消毒?

小兒得的病有許多是感染性疾病,是小兒與患病的成人或兒童或微生物接觸後感染所致。如能有效避免健康小兒與這些傳染源接觸,就會大大降低小兒患病率。

孩子年齡小,無自我保護意識,抵抗力也弱,因此,外界流行什麼病,孩子就容易得什麼病,其中呼吸道疾病和消化係統疾病是兒科特別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如果每個家庭都能注意做好預防工作,加強家庭隔離和消毒,就可大大減少這2類疾病的發生率。

小兒最容易得的是感冒,特別是在感冒流行季節,幾乎很多小兒都難幸免。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5歲以下小兒幾乎每年都要患4~5次肺炎,這在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沒有區別,但有區別的是發展中國家的小兒發展成肺炎者與發達國家比卻要高出7~8倍,這除了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居住擁擠、室內通風不好,以及家庭吸煙者噴出的煙塵對小兒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加強家庭隔離和消毒是減少小兒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如居室要定期通風,即使是有空調也要保持自然空氣的清新。在冬季,寒風凜冽,也要每天上下午開窗10~20分鍾,當然開窗時應注意給孩子穿暖和,盡量避免過堂風,有多居室家庭,可輪流開窗通風。在感冒流行季節,還可用空氣消毒法,市售的一些空氣清新劑或霧化器,可按說明使用;還可采用食醋薰蒸來幫助消毒,一般每立方米用3~5毫升即可;有條件的家庭還可用醫用紫外線燈幫助消毒。

除了空氣消毒外,加強家庭和個人衛生十分重要,家庭居室要每天清掃,清掃時可在地上灑些水,或用濕拖把擦地,避免塵土飛揚、微生物在空氣中飄浮;另外,在感冒流行季節,要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或串門;家中有感冒患者,要減少在小兒房間咳嗽、吐痰、擤鼻涕,症狀比較嚴重時應帶口罩,或咳嗽時用手帕掩遮口鼻等。

其次,小兒最常見的疾病是消化係統疾病,在嬰幼兒主要是腹瀉病,在較大兒童則易患腸炎、痢疾、傷寒病;甲型肝炎也是兒科常見病,主要是通過糞-口傳播,密切接觸、汙染水源或攝入不潔食物均可傳播。

預防腸道疾病最根本的是保持家庭整潔和小兒飲食容器的清潔,最佳方法是所有小兒飲食容器用後都要煮沸消毒,對人工喂養小兒最好做到一次一瓶,事先消毒好。衣服被褥要定期清洗、晾曬。飯前便後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爛食物、瓜果;不隨地吐痰。

一旦家中有了腹瀉小兒,處理好大便是一個關鍵,有條件時可用1%漂白粉浸泡10分鍾後再排入下水道,用品用沸水燙後再清洗。這些方法都可有效地消滅腸道致病菌,如大腸杆菌、痢疾杆菌、傷寒杆菌及肝炎病毒等。當然,及時治療患病小兒亦是消滅傳染源的重要環節。再有患兒的所有食具,每次使用後都須嚴格消毒、煮沸即可。為了不把腸道疾病進一步傳播,不要帶患兒去鄰居、朋友家患門。

家庭常用消毒法有:

(1)日光消毒法。日光消毒法是利用日光中的紫外線的消菌殺毒作用對物體消毒。通常情況下,物品在無遮擋的陽光直射下曝曬6個小時,就會起到消菌殺毒作用。所以小兒的枕頭、被褥、毛毯、棉衣褲、毛衣褲、玩具等可經常在日光下曝曬,以減少細菌繁殖,避免病菌入侵體內而致病。曝曬時應注意翻動物品,使各個麵都能直接受日光照射而起到消毒作用。

(2)煮沸消毒法。煮沸消毒法主要適應於小兒的食具,以及能煮沸的用具,如奶瓶、碗筷、匙、紗布、毛巾等。此方法簡便可靠,通常將食具或用具浸沒在水裏,煮沸20~30分鍾後即可起到殺菌作用。結核病、傷寒病、病毒性肝炎等病人的食具或殘羹都可采用煮沸消毒法,待水開後再煮沸30分鍾以上,便起到消毒滅菌作用。

(3)藥物消毒法。藥物消毒的種類較多,由於藥物消毒與藥物的稀釋比例或濃度相關,否則不能很好發揮藥物的有效成分而達不到消毒目的。所以一般家庭備些常用消毒藥物即可。

①酒精消毒:70%酒精殺菌效力最高。常用於皮膚消毒的酒精濃度以70%為宜。此濃度也可用於鉗、鑷子和體溫表的浸泡,浸泡30分鍾取出,然後用流動冷開水衝洗幹淨,揩幹後備用。注意浸泡液每周應更換2次,並加蓋保存,以免酒精蒸發而失效。95%的酒精則用於燃燒滅菌,如鑷子、鉗子等急用時可用此法。一般低於70%的酒精不能起到消毒滅菌作用。50%的酒精可用於塗擦長期臥床病人的皮膚,防止褥瘡;也可用於高熱降溫擦浴。

②磺酒消毒:有較強的滅細菌和殺黴菌作用。用於靜脈穿刺前、手術前皮膚消毒和皮膚癤腫早期的消炎,以2%濃度為宜。使用時先將2%碘酒塗擦於需消毒的皮膚,待20~30秒鍾,再用70%酒精脫碘即可。若碘酒濃度過高對皮膚有刺激作用,高濃度碘酒會使皮膚灼傷。故黏膜部位,如會陰、肛門、陰囊、眼、口、鼻等,以及幼小嬰兒由於皮膚嬌嫩,盡量少用碘酒消毒,尤其是對碘過敏者應禁止接觸。

③漂白粉消毒:常用於飲水、食具、痰盂、便盆等消毒。0.003%~0.015%用於飲水消毒。如井水水麵直徑1米,水深每0.3米中需加入漂白粉1~3克,30分鍾後即可飲用。0.5%用於食具、痰盂、便盆等消毒,一般浸泡30分鍾。若肝炎患兒的食具應用1%~2%濃度的漂白粉浸泡1~2小時;1%~3%用於患兒居室牆壁、地麵及家具的噴灑消毒。對肝炎等傳染病人的排泄物,幹糞按2:5,稀便按1:5,攪拌,加蓋放置2小時;尿液則每100毫升中加入漂白粉0.5~1克,放置10分鍾後掩埋或倒入廁所。

使用漂白粉消毒時,需防止漂白粉的褪色、腐蝕金屬的作用,操作中應避免接觸有色衣物及金屬製品,如布類消毒後應立即清洗,以免腐蝕。溶液宜臨時配製,久放易失效。

④碘伏消毒:特點是殺菌範圍廣,毒性低,無刺激和腐蝕性,且具有清潔劑作用。可用於皮膚、黏膜及器械消毒等,同時可用於食具、水果之類的消毒。一般稀釋50~100倍,呈淡黃色,可作食具、器具、衣物、水果等浸洗消毒液。稀釋25~50倍,呈黃色,可用於皮膚、黏膜消毒(兒童洗澡、婦女洗身等)。稀釋10~20倍,呈深黃色,主要用於肝炎及各種傳染病病人用過的便器、玻璃器皿及不宜煮沸消毒的玩具等的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