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當孩子打針時,事先對孩子要親熱一點,使他心情愉快。可以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頭,表揚孩子今天的成績:“今天你的積木搭得真好”、“今天你真乖”等等。然後跟孩子說:“你今天有點不太舒服,對吧?我得讓醫生給你打幾針,不過沒關係,一會兒就過去了。”
當孩子打完針後,應及時加以表揚:“寶寶真棒,打針都不怕。”等等。
10.怎樣做寶寶搖鈴操?
這個年齡的寶寶動作發育逐漸完善,但動作的協調性還不是很好,為了活動全身的肌肉和關節,訓練動作的協調性和語言能力,我們設計了一套寶寶搖鈴操,配合兒歌做一些動作。寶寶搖鈴操適合於2歲以上的寶寶,寶寶雙手分別拿兩個搖鈴,做操時隨著手的擺動搖鈴發出悅耳的響聲,有很強的趣味性。
寶寶搖鈴操的做法:
寶寶兩手各拿帶柄的搖鈴一個
第一節 準備運動
目的:隨著悅耳的鈴聲使全身肌肉放鬆,以適應全身活動的需要。
動作:原地踏步,兩手前後自然擺動。
第二節 上肢運動
目的:活動肩關節、上肢及肩部肌肉,促進動作的協調性。
預備: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
動作:
一、兩臂側平舉。
二、頭上擊鈴。
三、同一。
四、還原。
配合語言:
一、兩隻小手伸伸平。
二、舉起搖鈴拍拍響。
三、再把小手伸伸平。
四、兩隻小手放下來。
第三節 伸展運動
目的:活動肩關節、頸部、上肢、胸部肌肉,訓練動作的協調性及語言能力。
預備:直立。
動作:
一、左臂前上舉,右臂後舉,同時抬頭挺胸。
二、右臂前上舉,左臂後舉,同時抬頭挺胸。
三、同一。
四、同二。
配合語言:
一、舉手、抬頭、挺起胸。
二、寶寶是個小英雄。
第四節 擴胸運動
目的:活動腰部肌肉。
預備: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動作:
一、兩臂前平舉,拳心相對。
二、兩臂向兩側後振,拳心向前。
三、同一。
四、還原。
第五節 轉體運動
目的:活動腰部肌肉,訓練平衡能力和語言能力。
預備: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動作:
一、兩臂側平舉,拳心向前。
二、右轉體同時左手移向右手擊鈴。
三、同一。
四、還原。
第二個四拍方向相反。
配合語言:
一、兩隻小手伸伸平。
二、向右轉體拍拍響。
三、再把小手伸伸平。
四、向左轉體拍拍響。
第六節 下蹲運動
目的:活動膝關節、髖關節、下肢肌肉,訓練腿部力量,平衡功能。
預備:直立。
動作:
一、兩手側平舉。
二、下蹲。
三、站起。
四、還原。
配合語言:
一、兩隻小手伸伸平。
二、蹲下來。
三、站起來。
四、立正。
第七節 跳躍運動
目的:加強腿部力量,訓練小兒跳躍及全身動作的協調性。
預備:直立。
動作:
一、兩臂上舉,拳心相對同時雙腳跳一下。
二、兩臂向下還原。
三、同一。
四、同二。
第八節 放鬆運動
目的:放鬆全身肌肉,使肌肉從緊張狀態恢複到安靜水平。
動作:原地踏步,兩手自然擺動。
11.寶寶刷牙有哪些好處?
為了讓孩子有一副潔白、整齊、健康的牙齒,當他們長到3歲時,就應該幫助他們養成早晚刷牙的習慣,尤其是睡前刷牙對保護小兒牙齒、預防齲齒非常重要。在教小兒學刷牙時,應先讓孩子觀察大人刷牙的動作,模仿大人的樣子來刷牙。小兒年齡幼小,開始時總是達不到刷牙的目的,這時候不要著急,要耐心地教他們。在教小兒學刷牙時,應采用正確的刷牙方法,即豎刷法,刷上牙時要從上往下刷,刷下牙時,要從下往上刷,裏外都要刷,保證每個牙麵都要刷到。在教孩子刷牙時,還應支持督促檢查,因小兒的自覺性、持久性比較差,一兩次的早晚刷牙並不能形成習慣,所以需要家長的督促提醒,才能使小兒刷牙的良好習慣不斷強化,並逐漸變成自然的行動。每天堅持刷牙就可以幫助寶寶保持口腔衛生、促進牙齦組織的血液循環,使牙齒更為牢固及健康地生長了。
12.如何防止幼兒偏食?
進入幼兒期的孩子,願意自己做事,不願按成人意見辦事,但喜歡模仿別人動作。心理活動受外界的影響,是被動的。開始有語言和思維,開始形成習慣。在進食方麵,喜歡自己吃飯,用自己固定的碗和勺,並坐在固定的坐位上。3歲以下的幼兒對食物的花樣變換沒有興趣,喜歡吃已經習慣了的食物,如每天蛋羹、麵片、菜粥也不會厭煩,對沒吃過的食物持懷疑態度,喜歡菜、飯拌在一起吃,還喜歡吃包子、餃子等帶餡食品,特別喜歡自己用手拿著吃。因此,對3歲前的幼兒要注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從小給予多種食品,接觸各種味道。以免挑食、偏食,不能獲得全麵均衡的營養。
13.怎樣治療幼兒紅眼病?
紅眼病即為春秋兩季易在公共場所流行的急性細菌性結膜炎。患兒表現為眼睛結膜充血,眼紅,眼屎粘住眼瞼睜不開眼,或者被眼屎遮擋而視物不清,眼痛癢怕光、流淚、灼熱、球結膜充血、水腫。雙眼同時發病,3~4天最重,持續2周。愈後不影響視力。
患病時可選用氯黴素、新黴素、慶大黴素等。用兩種藥水交替點眼,睡前用大量眼藥膏既可殺菌,又可避免醒後睜眼困難,注意眼藥水或眼膏專人專用以免交叉感染。點眼可頻繁,多點幾滴以衝洗粘液。治愈後仍應再用藥4~7天以免複發而轉成慢性。
紅眼期間要用冷敷,因為溫度上升有利於細菌繁殖。每日冷敷2~3次,每次20~30分鍾。
嬰幼兒結膜腫脹甚至突出眼外,切忌包紮。否則分泌物不能排泄會使感染加重。由於傳染性極強,患病後應馬上到醫院就診。
此病以預防為主,對患者應隔離,用品應嚴格消毒。流行期間,毛巾、手絹、水、手均成為傳播途徑。流行期不要帶孩子到公共場所,避免到遊泳池遊泳。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不使用公用的毛巾、手絹。到人多的公共場所、乘坐公共汽車後不接觸手絹和眼睛,外出回家時要先洗手才接觸一切用品。
14.如何治療蟯蟲病?
蟯蟲病是幼兒園孩子最常見的寄生蟲病之一,蟯蟲寄生在小腸下段到直腸,夜間會爬到溫暖的肛門口排卵。蟯蟲長5~10毫米似小線頭,雌蟲一次可排卵1萬個,蟲卵遇空氣就會發育,6小時就有傳染性。孩子感到肛門蟲爬,瘙癢,用手抓撓,蟯蟲蟲卵就會在藏在手甲縫中。通過手、玩具、被褥,易於在幼兒園中傳播和反複感染。蟯蟲隻能存活20~30天,如果不反複感染可不治自愈。如果不清理環境,反複感染就出現症狀。
感染後孩子肛門癢影響睡眠,有時還會引起尿道炎、陰道炎,偶見闌尾炎。有時會出現惡心、腹痛及嘔吐。肛門周圍及大便內可見活動的小白線樣的蟯蟲。
治療可服用驅蛔靈,劑量為50~60毫克/千克/日,分2次早晚服,連服7~10天,以後每周服2天,共服4周劑量同上,可預防蟯蟲再感染。此外肛門周圍可塗用蟯蟲膏既可止癢也可殺滅蟲卵。
防止蟯蟲病,關鍵在預防,孩子應穿滿襠褲。內衣褲被褥單換下應煮沸暴曬殺死蟲卵。勤剪指甲,飯前便後洗手。所有玩具每周刷洗或用紫外線消毒一次。患兒應有專用的毛巾、牙刷等用具。
15.怎樣治療蛔蟲病?
蛔蟲病是小兒最常見的寄生蟲病之一。蟲卵隨糞便排出,通過施肥及用河水洗便桶會使蟲卵隨水散布。泥土中的蛔蟲卵會汙染手而帶入口中。通過施肥會汙染蔬菜,洗不幹淨涼拌生吃也會感染。
蟲卵在腸道孵出幼蟲,幼蟲鑽進腸壁靜脈入門靜脈經過肝入肺,在肺中脫皮,從氣管到咽部,再吞進胃中而進腸道長大變成蟲,這個過程需兩個半月。因此疾病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幼蟲周遊期如大量入肝髒會引起肝大,肝功能異常;入肺時會咳嗽甚至引起蛔蟲性肺炎。如果入腦會出現腦膜炎及癲癇;還會引起全身過敏出現蕁麻疹。成蟲階段掠奪營養,分泌抑製酶的物質使人消化不良、貧血、孩子生長發育遲緩。孩子可表現肚陣痛、偏食和異食痛。成蟲代謝物吸收後會引起低熱、精神不振或過於興奮,睡眠咬牙,易驚等。
蛔蟲症還會引起危險的並發症,如膽道蛔蟲、蛔蟲性腸梗阻、蛔蟲性闌尾炎及蛔蟲性肝膿腫。
治療可用驅蛔靈、腸蟲清及安樂土等驅蟲。並發症要住院治療,先用藥物鎮痛解痙和驅蟲。也要及時抗感染,必要時進行手術治療。
防止蛔蟲症首先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剪指甲,飯前便後洗手。糞便應經過發酵處理之後才可施肥。做涼菜時要徹底清洗,刀板生熟分開,根莖類易汙染蔬菜用開水抄過才涼拌。食物要防被蠅蟲叮咬。
16.如何護理百日咳患兒?
百日咳是傳染病,需要隔離,隔離期為1個月。百日咳1般1個月至一個半月能痊愈。家庭護理主要注意減少孩子痙攣咳嗽發作,減輕症狀,縮短病程。
家裏有百日咳患兒,就要保持室內空氣潔淨、新鮮,不要有煙霧和刺激性氣味,使患兒免受呼吸道刺激。家長要陪伴孩子,保持孩子安靜愉快,少說話,以減少咳嗽。
要給孩子營養豐富的飲食。孩子咳嗽發作了,就先不要吃,待不咳了再吃。有時咳得太厲害了發生嘔吐,不必驚慌,等不咳了,安靜下來再吃。但不要吃得太飽,可以多吃幾頓,吃飯時要慢一些。
室內空氣要濕潤,有條件可買加濕器,也可用塑料浴帳,帳內放小床,在孩子睡前放一盆沸水,使帳內溫度、濕度升高,孩子可舒適入睡。20分鍾左右取下帳子。
17.如何觀察幼兒排尿情況?
排尿頻繁時,可懷疑是膀胱炎或心理性頻尿。若因重病一天也不排一次尿,這種情況稱為尿閉,可能是腎髒功能不全或排尿障礙所致。
發高燒時,因出汗脫水很多,尿量變少,顏色也變深。如果不僅是色深,還呈紅色時,可懷疑是血尿,一般見於急性腎炎或膀胱炎。急性腎炎是在扁桃腺發炎發燒半個多月後,與浮腫同時出現。有浮腫並伴有尿量減少時,可懷疑是腎炎或腎病變,要盡早去醫院診治。
在3歲以前的夜尿是正常的,在5歲以後若每天晚上仍尿床的話,有可能是夜尿症,須到醫院做尿檢。若檢查尿液後沒有發現異常,要向醫生請教是否有心理上的原因。
18.如何識別和處理幼兒多汗?
出汗是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人體通過皮膚蒸發水分來調節體內溫度。小兒時期由於代謝機能較強且喜愛活動,出汗常比成人量多,往往表現為多汗。
(1)識別
多汗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家長可從以下幾方麵加以區別:
①生理性多汗:可見於氣候炎熱季節。室溫過高、穿衣蓋被過多,或快速吃熱的飲食或辛辣味食物(如辣椒、蒜等),以及劇烈運動後,都會使人增加體內產熱。機體為了保持正常體溫,常通過出汗散熱來調節,此為生理性出汗。一般情況下,由於小兒對冷熱的自我調節能力差,又經常處於活動狀態,故比成人多汗也是正常現象,不必擔憂。
學齡前幼兒由於白天過度活動,晚上入睡後往往多汗,但深睡後汗逐漸消退,出汗僅限於頸項以上,尤以額部為主,胸背無汗,不濕衣被。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幼兒時期神經係統功能發育不夠完善,交感神經興奮性較高所致。如無其他不舒服表現,不必認為是異常。小兒長大到學齡期後,神經係統功能發育逐漸完善,出汗現象也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