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幼兒期(1 / 3)

1.1歲多還不會走路怎麼辦?

1歲半的小兒還不會走路,屬於發育落後了,一般弱智兒在大運動方麵也都表現出發育落後,如走得晚。小兒不會走路其原因很多,首先應考慮孩子大腦的發育有沒有問題,腿的關節、肌肉有沒有病,再有,家長有沒有訓練過孩子走路,孩子是否爬過,站得好不好,曾否用屁股坐在地上蹭行過,是否過早地用了“學步車”,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小兒學會走路或推遲走路的時間。

小兒一般在1歲左右就會走了,如果到了1歲還不能站穩,可以看看他的腳弓,是不是扁平足。扁平足是足部骨骼未形成弓形,足弓處的肌肉下垂所致,家長可以幫他按摩按摩,並幫他站站跳跳。有的是腳部肌肉無力,無法支撐全身重量,大人要幫他增加肌肉力量。如果到了1歲半還不會走路,最好請醫生檢查一下,對症治療。

2.如何培養幼兒穿脫衣服的習慣?

培養孩子穿戴整齊和愛整潔的好習慣。教寶寶穿戴衣物時,衣褲要扯平,外衣要扣好,係好鞋帶,戴正帽子;脫下的衣褲鞋襪要按順序整齊地放在固定的地方。

要根據寶寶的年齡特點,逐步培養寶寶穿戴衣物的能力。1歲後要鼓勵寶寶自己穿戴衣物。可先學戴帽、脫帽、脫鞋、脫襪子、脫去簡單的內衣、內褲和上衣,再學穿鞋、穿襪子、自己穿上鬆緊褲子,逐漸培養起自我服務的能力。

要給寶寶仔細講解每一個動作。如脫衣,要先把著孩子的手放在背後,使孩子一隻手拉住另一隻袖子往下拉,另一隻手往上抽;解扣子,右手手指按住扣子,從扣眼裏往下按,左手往外拉衣服。

要循序漸進。如12~14個月孩子能抓起帽子戴在頭上,但過1~2個月才能戴正。寶寶在學穿鞋時開始分不清左右,穿襪時不會扯後跟。因此,要仔細、耐心、循序漸進。如讓寶寶脫掉已脫去一隻袖子的上衣或已拉到膝蓋的短褲,穿鞋前將鞋先擺好,係鞋帶的鞋可改成結扣子的鞋:用鬆緊帶穿進結帶的洞裏,在末端釘上扣子,以便穿、脫;同時應先做示範動作,然後讓寶寶自己練習。並給孩子講解衣物的名稱、顏色及各種穿衣的動作,以提高寶寶獨立穿衣的興趣,及早掌握與穿衣有關的語言和技能。

3.幼兒穿滿襠褲有什麼好處?

1歲以前的孩子,還不會自覺控製大小便,一般都穿開襠褲。這個時期的孩子在語言、動作和心理發育上都比前一個年齡組的孩子成熟得多,通過培養自覺大小便的習慣,可逐漸讓孩子穿滿襠褲。1歲半以後孩子已能自由行動,戶外活動也多了,但對衛生常識一無所知,即使大人講了也不容易記住,玩得高興的時候,往往不管什麼地方都坐,如果穿的是開襠褲,特別是女孩,由於陰部敞開,尿道短,陰道上皮薄,外陰部不能保持清潔,地麵上的細菌等髒東西會從孩子的肛門、陰道、尿道侵入體內,引起尿道炎、陰道炎、外陰炎等。有時即使沒有細菌感染,由於陰部受不潔物的刺激,也會引起局部瘙癢,手抓後誘發炎症。另外,這個年齡組的孩子容易感染蟯蟲,蟯蟲在肛門周圍產卵,肛門周圍的卵易於汙染孩子乘坐的大型玩具和公共便盆,如果孩子穿開襠褲坐滑梯,騎搖馬時就容易感染蟯蟲。蟯蟲一般在夜間爬出肛門,並在肛門附近產卵,引起孩子肛門周圍瘙癢,影響孩子夜間睡眠。如果肛門發癢,孩子用手抓癢,可能又會通過吸吮手指而引起自身再感染。

孩子穿開襠褲,還容易養成玩弄生殖器的壞習慣,孩子從小有了這種不良習慣,長大後容易犯手淫,同時孩子玩弄生殖器,也有損傷生殖器的危險。冬天氣候寒冷,如果孩子穿開襠褲,四麵透風,容易著涼。

當孩子會走路,大小便會有所表示或自己坐盆大小便時,就應給孩子穿上滿襠褲,訓練他自己解褲子,或囑咐他在大小便前要告訴大人,幫他解褲子,這樣做雖然比較麻煩,但有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同時也可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4.怎樣避免尿床?

小兒經常夜間尿床是一件讓家長感到非常頭疼的事,但並非不可避免。小兒夜間尿床是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在熟睡時不能察覺到體內發生的信號。如果家長為小兒製定合適的生活製度,盡量避免能夠導致小兒夜間尿床的因素,如晚餐不能太稀,少喝湯水,入睡前1小時不要讓孩子喝水,上床前要讓孩子排盡大小便,入睡後家長要定時叫醒孩子排尿,一般孩子隔3小時左右需排一次尿,也有些孩子晚上可以不排尿,家長要掌握好小兒排尿的規律。夜間排尿時,一定要孩子清醒後讓其坐盆排尿,很多5~6歲甚至更大些孩子尿床,都是由於幼兒時夜間經常在朦朧狀態下排尿而形成的習慣。一般孩子通過以上辦法,都可以成功地避免尿床。也有些小兒剛開始可能不配合,一叫醒他就哭鬧,不肯排尿,這時家長一定要有耐心,注意觀察小兒排尿時間、規律,在小兒排尿之前叫尿,時間長了,形成習慣,就不會尿床了。即使偶爾小兒的被褥尿濕了,家長也不要責備孩子,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心理緊張,使得症狀加重。

5.怎樣教幼兒擤鼻涕?

感冒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小兒受涼後容易感冒,感冒時鼻黏膜發炎,鼻涕增多,並含有大量病菌,造成鼻子堵塞,呼吸不暢。這個年齡的小兒生活自理能力還很差,對流出的鼻涕不知如何處理,有的孩子就用衣服袖子一抹,弄得到處都是,有的孩子鼻涕多了不擤,而是使勁一吸,咽到肚子裏,這是很不衛生的,影響身體健康,同時也會將病菌通過汙染的空氣、玩具傳染給別人。因此教會小兒正確的擤鼻涕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錯誤擤鼻涕方法就是捏住兩個鼻孔用力擤,因為感冒容易鼻塞,小兒希望通過擤鼻涕讓鼻子通氣,這樣做不衛生,容易把帶有細菌的鼻涕通過咽鼓管(鼻耳之間的通道)到中耳腔內,引起中耳炎,使小兒聽力減退,嚴重時由中耳炎引起腦膿腫而危及生命。因此家長一定要糾正小兒這種不正確的擤鼻涕方法。

正確的擤鼻涕方法是要教小兒用手絹或衛生紙蓋住鼻孔,兩個鼻孔分別輕輕地擤,即先按住一側鼻翼,擤另一側鼻腔裏的鼻涕,然後再用同樣的方法擤另一側鼻孔。用衛生紙擤鼻涕時,要多用幾層紙,以免小兒沒經驗,把紙弄破,搞得滿手都是鼻涕,再在身上亂擦,極不衛生。

6.如何培養良好睡眠?

小兒臨睡前不宜吃糖果等甜食,這也許是許多母親所能認識的事實。至於臨睡前吃糖的諸多壞處並不為母親們所了解。談到睡前食糖的壞處我們首先要從齲齒談起。

齲齒就是人們常說的“蟲牙”,在小兒的牙病中,齲齒是最常見的。齲齒對小兒的危害很大,首先牙痛困擾小兒;其次,齲齒如果不及時治療,齲洞就會越來越深,最後導致牙齒喪失,甚至影響恒牙的生長。

有些母親會發現,小兒在1歲多點兒,乳牙還未出齊,就得了齲齒,這是怎麼回事呢?原因是,許多小兒喜歡臨睡前吃點糖果、餅幹,又沒有刷牙漱口,從而發生齲齒。睡前吃了東西,食物的殘渣都堆積在牙麵、牙縫裏,而且小兒所吃的東西含糖量都很高,這就為細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加之小兒睡眠時間很長,睡眠時口腔處於靜止狀態,唾液分泌減少,不利於牙麵的清潔,而有利於細菌的繁殖。糖類食物最易被口內的細菌發酵,產生酸性物質,引起牙釉質損壞,鈣質脫離,日久牙齒就會軟化,逐漸形成小洞。這就是臨睡前吃糖果類甜食易生“蟲牙”的道理。

因此,小兒在臨睡前不應吃零食,特別是含糖量較高的食物。平時要注意保護牙齒,要養成早晚漱口、刷牙的好習慣。1歲以前的小兒在睡前總要喝點奶,那麼吃奶後一定要用白開水清潔一下口腔。一但發現小兒牙上出現小洞洞,應立即治療,否則後患無窮。

有許多孩子很難入睡。有的在睡覺前哭鬧;有的要抱著才能入睡;有的要大人背著轉轉才肯入睡;有的則很磨人,哼哼唧唧長達半個小時,各種各樣都有。如果隻是抱一會兒或背一會兒就能上床睡覺,大人不致於太辛苦,那倒也沒什麼。然而,孩子一天天長大,體重越來越重,如果長時間背著抱著,大人實在吃不消。對待這些孩子,最好是把他弄疲勞後再讓其入睡,故重要的是白天讓他在室外露天地裏多玩耍。洗澡也務必在臨睡前進行。如果過早地放到床上,距離入睡時間太長,孩子不易入睡時,可先叫孩子起來玩,等他真正發困,再開始睡覺。如若孩子怎麼也不肯入睡,也可縮短他白天的午睡時間。有些孩子睡時不背不抱就是不睡,那就讓他哭好了,也許孩子會一直哭到睡著為止,但慢慢就會養成自己單獨睡覺的好習慣。

孩子入睡的方法是各種各樣的。有的孩子喜歡抱著心愛的布娃娃,有的喜歡吮著手指,有的喜歡將被子蓋到嘴上。如果僅是這些,大人不用擔心,隻要白天讓小兒玩累點兒就能改過來。然而有些孩子入睡時有很多毛病,比如入睡時要咬著枕巾、被角,孩子咬這些不幹淨的東西容易患口腔炎,所以應當改掉這些毛病。

還有些孩子睡覺時要抓著媽媽的耳朵,或把手指伸進媽媽的嘴裏、耳朵裏,這些壞習慣必須堅決予以糾正。

更有甚者,睡覺時一定要摟著心愛的小玩具動物,給它蓋上被子,把枕頭放在自己喜歡的地方才睡,如果不按這套程序來,就不能入睡。出現這種惡習,多是由於家長在育兒過程中出現偏差,如家長在育兒方法等方麵出現分歧,致使孩子自身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等等。因此,應該回顧一下以前的育兒情況、生活。不過,這種惡習似乎較多地發生在城市裏、玩的場所少、沒有兄弟姐妹的獨生子女身上。隻要孩子在外麵玩累了,晚上一躺下就呼呼入睡,這些壞習慣自然就會改過來。

7.多吸收新鮮空氣有哪些好處?

多讓孩子呼吸新鮮空氣,極有益於孩子的生長發育和健康。有研究表明,室外溫度8~10℃時,開窗通風30分鍾,可使室內空氣的細菌汙染率降低40%。外界溫度為3~9℃時,降低汙染率65%。很多家長生怕孩子受涼,總喜歡把孩子捂得嚴實,不讓孩子出門,家中門窗緊閉,室內空氣汙濁,極不流通。長時間呆在這種環境裏,使機體抵抗力本來就不強的兒童抗病能力更加低下,各種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乘虛而入,嚴重影響兒童健康。家長要多帶兒童到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注意在夏季和春秋季大部分時間,以及冬季無風晴朗的日子,經常給小兒居室開門開窗通風,如果外麵風很大,也可先把小兒帶到別的房間,再打開居室門窗換氣,過一段時間再把小兒帶入房間,以保持房間空氣新鮮。

8.怎樣保護視力?

(1)視力異常檢查。下列情況應到醫院進行視力檢查:眼睛的位置異常:單眼或雙眼斜視,一隻眼睛大,一隻眼睛小;視物姿勢異常:幼兒看東西時眼睛距離物體很近,經常皺眉、眯眼,歪頭偏臉;立體視覺欠缺:如穿珠困難;無急性眼病,但經常用手揉眼,自訴頭痛、頭暈、眼痛;對周圍環境的探索突然變得漫不經心;家族中有弱視、斜視、高度近視等視力異常者。

(2)幼兒視力檢查方法。檢查3歲前幼兒的視力,可把大小不同、顏色鮮豔的玩具(如布娃娃、積木、玻璃球等)放在不同距離的地方(5米、2米、1米),給幼兒蓋上一隻眼,讓幼兒指出玩具的位置或叫他走過去拾起它。

(3)幼兒視力的防治。每個人都知道,眼睛在一個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保護視覺要從小就開始,因為幼兒時期是視覺發育的關鍵階段,也是預防和治療視覺異常的最佳時期。幼兒的視覺異常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斜視;兩眼大小明顯不一樣;近視,看東西要離得很近,眯著眼;視覺立體效果差;經常眼痛,頭暈但又無急性眼疾。

當我們發現或懷疑幼兒的視覺不大對勁時,應去看醫生以確證是否患有視力疾病並及時治療。

平常注意對幼兒視覺的保護也是重要的:飲食上,幼兒應吃一些蛋黃、肝、綠色蔬菜、水果等,以攝入足夠的維生素A;幼兒在看圖畫書時姿勢要端正,眼與書應保持適當距離(33厘米),另外,要選用字跡大小適合的書給幼兒看;室內的光線應足夠明亮,自然光不足時,就應開燈(照明最好用日光燈,免使眼睛受刺激);不要讓幼兒常看電視,偶爾看一次也不要超過10分鍾,電視機的熒光屏中心位置應低於幼兒視線;經常進行一些戶外遊戲,加強體格鍛煉,這樣對於消除視覺疲勞是很有效的。

9.幼兒怕打針怎麼辦?

首先,要去除孩子對打針的恐懼心理。大人平常不要拿打針來嚇唬孩子,有的大人當孩子不聽話時,就說“你再不睡覺的話,就讓醫生來給你打針了。”“你如果不洗手的話,生病了,就應該讓醫生給你打針了。”這些話無意中增加了孩子對打針的恐懼。平常大人生病了,打針時,可以讓孩子看著,看到大人鎮靜自如的表情,孩子就不會把它看作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了。然後大人可與孩子一起討論一些問題,如:人為什麼要吃藥和打針?通過討論得出這樣的結論:人生病了就要吃藥或打針,這樣病才會好。4歲孩子完全可以理解這些概念,並學會控製對吃藥和打針的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