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如何保存藥品?
(1)放於清潔、幹燥、避光的地方。
(2)標簽清楚,標簽不清楚要及時更換或不用。內服、外用藥分開放置。
(3)定期檢查藥品,過期、變色、混濁、沉澱、發黴者不用,注明有效期。
(4)不同性質的藥物,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因室溫過高而易變質的藥物,如青鏈黴素、乙肝疫苗、丙球、白蛋白放於冰箱。易氧化、潮解的藥物,如新黴素、利福平,密封瓶裝。需避光者應放於棕色瓶中。
(5)放於小兒不能拿到的地方,防止小兒誤服藥物引起中毒。
(6)中藥、丸散類藥要防潮、防鼠、防蟲蛀。芳香類藥要瓶裝,防揮發。易黴變者要放於陰涼通風處。
(7)備有量杯和輾藥缽。
5.服藥時應注意哪些事項?
(1)鎮靜催眠藥。如魯米那、安定、冬眠靈、水合氯醛等,服後有精神萎靡、頭暈、乏力等後遺症,久用可成癮,過量可引起中毒,部分可出現胃腸道症狀、皮疹等變態反應。水合氯醛對胃黏膜有刺激,胃潰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忌用。氯丙嗪注射給藥易引起體位性低血壓,注射後應平臥半小時。
(2)鎮痛藥。嗎啡、可卡因、杜冷丁、顱通定等,服後有眩暈、惡心、嘔吐、無力、多汗、呼吸抑製,連續反複應用可成癮,過量致急性中毒。因此,劑量要準確,鎮痛後停藥,不要長期使用。
(3)解熱鎮痛藥。阿斯匹林、APC、複方氨基比林、非那西汀、撲熱息痛、消炎痛、保泰鬆等,有胃腸道刺激症狀(胃痛、胃出血),變態反應症狀(皮疹、藥熱),粒細胞減少,降低凝血機能,引起出血。因此,飯後服用,或同服氫氧化鋁凝膠,多飲水,出汗後換衣服,胃潰瘍者忌用,長期服用者,定期查血象。
(4)消化係統藥。胃蛋白酶合劑用吸管服。乳酶生不宜與抗生素、活性炭合用。碳酸氫鈉久服可引起潰瘍穿孔,繼發性胃酸增多,過量致堿中毒,忌與酸性藥物如胃蛋白酶配伍。氫氧化鋁凝膠服前搖勻,否則易致便秘。解痙藥如阿托晶、顛茄、普魯苯辛可引起口幹、視力模糊、顏麵潮紅、皮膚幹燥、便秘、心悸、腸及幽門梗阻,青光眼者不宜使用。導瀉藥如硫酸鎂、果導,大劑量服用可致脫水,腸出血者禁用。止瀉藥如鞣酸蛋白、次碳酸鉍長期大量用可致便秘。
(5)呼吸係統藥。如止咳糖漿、氯化銨、咳必清可待因,可引起惡心、嘔吐、胃部不適、口幹、頭暈、嗜睡、偶有過敏。氯化銨、必咳平禁用於潰瘍病患者,痰多者不宜用可待因、咳必清。平喘藥如氨茶堿、舒喘靈可致惡心、嘔吐、失眠、不安、頭暈、心悸、口幹、食欲不振、頭痛、手指震顫等。氨茶堿劑量要準確,以防中毒,舒喘靈久用可產生耐藥性。
(6)血液係統藥。硫酸亞鐵,有胃腸道刺激症狀,飯後服可減輕。服鐵劑可使大便變黑色,長期服用可致慢性中毒,小兒誤食1克以上,可致急性中毒,忌與茶、奶同服,潰瘍病慎用。
(7)抗過敏藥。常用的有異丙嗪、苯海拉明、撲爾敏等可引起頭暈、嗜睡、口幹、惡心等,肌注可引起局部頭痛,靜注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靜注後平臥半小時,不要突然抱起。服藥期間不要做危險工作。鈣劑如葡萄糖酸鈣、氯化鈣等靜注時漏出血管外有強烈刺激性,正在用洋地黃類藥及用藥後1周病人忌用。
(8)激素類藥。如強的鬆不良反應及並發症多,在醫生的嚴格控製下用藥,劑量準確,長期大量應用者,不可突然停藥,避免漏服,應逐漸減量,緩慢停藥。
不良反應有水鈉瀦留(水腫、少尿)、低血鉀、肌肉萎縮、骨質疏鬆、脂肪堆積、向心性肥胖(水牛背、滿月臉)、肝腫大,擴大感染灶,加重潰瘍,易激動、興奮、失眠。
(9)生物製劑。丙球、轉移因子、白蛋白等,一般易分解失效,應放冰箱保存,用黑紙包裹,避光,以免引起變態反應。
(10)磺胺類。如百炎淨,有變態反應(藥熱、皮疹、白細胞減少、溶血性貧血),腎功能損害(血尿、結晶尿、尿閉),服等量碳酸氫鈉,大量飲水。有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的要飯後服。服用此類藥時,要囑患兒多飲水,飯後服藥。
(11)抗生素類。抗生素類藥根據感染病菌性質不同,選用不同的抗生素,注意控製劑量,勿亂用,以免形成耐藥性。
(12)抗病毒藥。阿糖胞苷,用後可有消化道症狀,骨髓抑製,大劑量免疫抑製。
6.如何掌握服藥的時間?
兒童用藥大多為每日3次,為了避免漏服最好在每頓飯之後半小時左右服用,既可避免藥物刺激胃部,減少副作用,又能使藥物隨食物較快通過胃進入小腸有利於吸收。如抗風濕用的阿斯匹林及消炎用的紅黴素,如果空腹服用會刺激胃而引起嘔吐。但有些藥物必需飯前服用,如驅蟲藥在空腹時服用藥物迅速進入腸道才能有足夠的濃度驅蟲。有些藥要求睡前15~30分鍾服用,如大黃類瀉藥配合驅蟲中藥在睡前服用,8~12小時發揮作用,使第二日上午排便和驅蟲。此外含非那根的鎮咳藥睡前服用可使孩子鎮咳入睡,如在白天吃會發困、擾亂生活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