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會發生呼吸異常?
新生兒呼吸異常指新生兒出生建立正常呼吸後,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呼吸急促或緩慢、節律不整、吸氣相與呼氣相比例失調、出現三凹征(胸骨上窩、肋間隙、劍突下窩的吸氣性凹陷)和鼻翼扇動等。
足月新生兒安靜時呼吸頻率為40次/分,但變動很大,哭鬧時呼吸可達80次/分。
新生兒呼吸頻率如持續超過60~70次/分,稱為呼吸增快。呼吸頻率持續低於15~20次/分,稱呼吸減慢,提示病情凶險。健康新生兒呼吸不費力,但呼吸困難時可見三凹征及呼氣性呻吟。早產兒可見呼吸不規則、周期性呼吸或呼吸暫停。呼吸困難的早期表現是呼吸增快,出現三凹征和鼻扇表明病情已有進展。若皮膚顏色變暗,呼吸增快達100~120次/分,出現呼氣性呻吟、周期性呼吸甚至呼吸暫停,表示已有嚴重的呼吸衰竭。
引起呼吸異常的常見原因有:
(1)上呼吸道阻塞。鼻及鼻咽部病變:鼻後孔閉鎖、鼻腔水腫。口腔:巨舌畸形、小頜畸形。頸部:先天性甲狀腺腫、先天性頸部水囊腫。喉部:喉蹼、聲門下狹窄、血管瘤、聲帶麻痹、喉軟化。氣管:氣管軟化、氣管食管瘺、氣管狹窄、支氣管狹窄。
(2)肺部疾病。大量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肺透明膜病、肺不張、氣漏(氣胸、縱隔氣腫、心包氣腫、間質性肺氣腫)、濕肺、感染性肺炎、肺出血、支氣管肺發育不良。
(3)先天性疾病。肺發育不良、膈疝、胸腔內囊腫或腫瘤、先天性大葉性肺氣腫、乳糜胸、食管閉鎖。
(4)非肺部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樞神經係統損傷,代謝性疾病如酸中毒、低血糖等。
在確定病因時應除外吸入綜合征、肺透明膜病變、濕肺、宮內肺炎、氣漏、膈疝、食管閉鎖及肺出血等病。
發生呼吸異常時首先應明確病因,確定呼吸困難是因上呼吸道阻塞引起,還是由肺部疾病所致;其次應注意有無先天性心髒病;然後應檢查是否伴有低血糖、酸中毒、低溫、高熱驚厥等導致呼吸困難的因素。處理原則是盡早除去病因,如除去上呼吸道梗阻、治療肺部病變、糾正各種代謝紊亂等。保持正常的通氣、換氣功能,防止呼吸困難進一步惡化而出現呼吸衰竭。
2.出現窒息的原因有哪些?
胎兒娩出後,若1分鍾無呼吸或僅有不規則、間歇性、淺表呼吸者,則可斷定為新生兒窒息。
引起新生兒窒息的主要原因是呼吸中樞抑製、損害,或呼吸道阻塞。
宮內缺氧嚴重或時間過久可損害呼吸中樞;或滯產胎頭受壓過久,腦組織充血、水腫,顱內壓升高;或顱內出血累及延髓生命中樞的氧供應;或分娩前不恰當的應用全麻或鎮靜藥物,使胎兒呼吸中樞受阻,或在娩出過程中發生深呼吸動作將羊水、粘液和胎便吸入呼吸道等。這些均可使新生兒初生後原發性無呼吸或呼吸功能不全。
由於缺氧程度不同,新生兒窒息表現為青紫窒息與蒼白窒息兩種類型。
(1)青紫窒息。窒息程度較輕。周身皮膚呈青紫色,臍血管充盈,有搏動,心跳規律有力,皮膚黏膜反射存在,肌肉張力好,無呼吸道梗阻,刺激皮膚可出現正常呼吸。
(2)蒼白窒息。窒息嚴重。新生兒外周血循環障礙,皮膚蒼白,四肢厥冷,昏迷休克,臍帶變細,糞染黃綠,無搏動,心音慢弱或不規律,頭頸、四肢鬆軟無力,皮膚黏膜反射消失,如不及時搶救,可死亡。
3.如何防治新生兒窒息?
發現新生兒窒息時應及時處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可作人工呼吸、供氧等。多數患兒處理後情況能迅速好轉,呼吸轉為正常,但仍應仔細觀察其呼吸及一般狀況,並注意保暖,大部分孩子日後發育不受影響;但如窒息程度嚴重,經搶救後麵色仍蒼白,並遲遲不能出現正常的呼吸,四肢鬆弛,這類小兒存活率低,存活者常留有不同程度運動或智力障礙。
預防新生兒窒息要做到孕婦定期接受產前檢查,以及時發現異常並予以適當的治療。胎心異常提示胎兒缺氧,應及時給產婦吸氧,並選擇適當的分娩方式。臨產時產婦情緒要穩定,因過度換氣後的呼吸暫停可使胎兒的氧分壓降至危險水平。此外,產婦用麻醉劑、止痛劑、鎮靜劑時一定要嚴格掌握表征及劑量。
4.驚厥有什麼症狀?
高熱驚厥是小兒最常見的症狀,多為上感、扁桃腺炎及各種急性傳染病初期引起的。體溫上升越快,體溫升的越高,越容易發生驚厥。患兒多為6個月至3歲的孩子,驚厥多在發燒後24小時內發生。發作時患兒突然意識喪失,兩眼凝視、斜視或上翻,頭向後仰,麵部和四肢肌肉抽動,手握得很緊一般持續數分鍾,多數每次發熱隻抽1次,發作過後神誌很快清醒。這種高熱驚厥叫單純性高熱驚厥,愈後一般不會發展成癲癇,對智力影響不大。有些高熱驚厥發生在6個月以前或6歲以後,多在發燒時發生,抽風時間往往超過15分鍾,多為局限性或兩側不對稱。中等程度發燒也可發生驚厥,一次發燒可抽風幾次。這種驚厥叫複雜性高熱驚厥。愈後恢複比單純性高熱驚厥差,部分患兒會發展成癲癇,應該去小兒神經科門診做進一步檢查。
5.小兒驚厥如何處理?
驚厥發作時,家長應就地做下列處理:讓患兒側臥,防止嘔吐物吸入;解開衣領和腰帶;用幹淨布包裹牙刷柄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間,防止舌頭被咬傷;枕冷水袋,用白酒兌少量溫水擦拭降溫;指壓人中、合穀穴止抽;咽部有分泌物設法吸出;如有條件可給患兒吸氧。如驚厥不緩解,應及時去醫院兒科急診。
因高熱驚厥容易複發,所以孩子每次發燒時,家長不要給孩子穿得過多、蓋得過厚,即不要“捂孩子”,積極用物理方法或藥物退燒。即使體溫不高也應及時服退熱藥。
內熱重的孩子感冒時容易發高燒,而且體溫上升很快,也容易出現高熱驚厥,所以平時不要吃得過多;舌苔厚、腹部脹滿時應吃些消食的中成藥,如促脾消食丸、嬰兒素等。大便秘結的孩子,應服用小兒牛黃散、清降片等緩瀉藥。
6.青紫分哪幾種情況?
青紫多見於新生兒,為先天性心髒病的一個常見症狀,也可由肺部換氣不足所引起,還可由中樞神經係統損傷及某些血液病引起。
正常新生兒在出生後幾分鍾內也可出現青紫,或因暴露在寒冷環境中或是用力啼哭時出現。
除上述情況之外,青紫往往是病理性的,常見原因有以下3方麵:
(1)周圍性青紫。主要表現為四肢末梢皮膚及指甲紫紺。全身性疾病常見於心力衰竭、休克、紅細胞增多症、新生兒硬腫等。麵部青紫原因常見於分娩時先露部位受壓而致。
(2)中心性青紫。主要表現為口周黏膜等紫紺。其原因有:肺源性,如新生兒窒息、肺膨脹不全、肺炎、肺氣腫、氣胸、先天性隔疝、先天性肺動靜脈瘺、持續胎兒循環等;還有心源性青紫,如先天性心髒病。
(3)其他。如中樞神經係統疾病所致的呼吸中樞衰竭、低血糖、低血鈣等引起的呼吸暫停,以及先天性高鐵血紅蛋白血症等。
7.發現新生兒青紫怎麼辦?
當發現新生兒青紫後,應仔細檢查有無先天性心髒病。當青紫伴有心髒雜音、心界擴大或心衰時,先天性心髒病的診斷可以確立。但有時青紫單獨存在,亦不能排除先天性心髒病。另一方麵,新生兒期聽到心髒雜音並不能肯定就是先天性心髒病。
通常認為,吸入純氧後青紫會減輕或消失,則此青紫是由肺部病變引起的,如不消失則是心源性青紫。但並非都如此,如新生兒肺透明膜病,在吸入純氧後並不能使青紫減輕或消失,而動脈導管開放的病人在吸入純氧後可使青紫減輕。
新生兒顱內出血尤其是早產兒腦室內出血常可引起青紫。
一經發現青紫,應及早吸氧治療,盡快使青紫消除,同時進行病因治療。對周圍性青紫應注意保溫,對中心性青紫應及早確定病因。對中毒或藥物引起的高鐵血紅蛋白血症應及早祛除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