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兒童期(3 / 3)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顯著增高。淤點塗片可找到腦膜炎雙球菌。有典型皮膚淤點即可作出診斷,不必做腰椎穿刺。

嬰兒可合並腦室膜炎、硬膜下積液、腦積水,也可有神經麻痹。後遺症較多者為耳聾、偏癱或截癱等。

依據流行情況、臨床症狀和體征不難診斷本病,但需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鑒別。

感染流腦後,可獲終生免疫,極少複發。影響預後的因素有:年齡;反複驚厥、昏迷;體溫40度或不升;伴休克;合並DIC(血管彌漫性凝血);治療較晚或免疫機能低下者。本病除暴發型外極少死亡。

此病藥物預防效果不肯定。目前我國已製成流腦A群菌苗,免疫效果較好。依病情輕重、分型而治。

可肌注或靜點青黴素。注意做藥敏試驗。可肌注或靜點氯黴素3~5日,但此藥毒副作用大,對造血係統有影響,注意定期檢查白細胞。用氨苄青黴素時應以青黴素做皮試。頭孢菌素類藥物中以頭孢三嗪效果好。暴發型應住院搶救、治療。

患兒病室內應保持安靜、空氣新鮮,患兒要多飲水,觀察尿量。另外,要密切觀察患兒神態、麵色、脈搏、呼吸、血壓、瞳孔變化及淤點。加強皮膚、口腔護理,對高熱、躁動者采取對症處理。

27.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如何分期?

結核性腦膜炎,簡稱結腦,是小兒結核病中最嚴重的病型,現在發病率已有所降低。

此病主要見於1~5歲小兒,春、冬發病較多。病程多為3~4周。其他疾病常為結腦發病的誘因。臨床常分為3期:

(1)前驅期(早期)。約1~2周,有煩躁、精神呆滯、低熱、無原因的嘔吐、便秘等表現,年長兒可述頭痛。

(2)腦膜刺激期(中期)。約1~2周,可表現頭痛、嘔吐、嗜睡或煩躁不安,多有驚厥。檢查有腦征、顱神經障礙、膝反射亢進等。最後可有顱縫裂開、偏癱、角弓反張等。

(3)昏迷期(晚期)。約1~3周,症狀較早、中期嚴重,半昏迷進而昏迷,顱壓高及腦積水更明顯,最後四肢鬆軟、癱瘓,直至死亡。

腰穿時腦溶液壓力高,外觀清或呈磨砂玻璃樣,偶呈黃色。腦溶液檢查,細胞數常在(200~300)×106/升,蛋白在0.4克/升以上,糖在0.3克/升以下,氯化物經常低於102毫摩爾/升(600毫克/升)以下。

28.如何防治結核性腦膜炎?

預防本病必須做好卡介苗初種及複種工作,結核病患兒多未接種卡介苗。同時應早期發現和積極治療與小兒密切接觸的成人結核病患者,加強對結核病人的管理和治療,普遍提高小兒抵抗力,以減少傳染病的發生。尤其早期發現和徹底治療小兒原發性結核病,對防止結腦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在治療上,要切斷與開放性結核病人的接觸,嚴格臥床休息,營養應豐富,細心護理眼、黏膜及皮膚,防止褥瘡,昏迷病人應用鼻飼。

可應用抗結核藥物鏈黴素,每日肌注1次,總療程3個月。常用藥物為異煙肼,一次頓服,療程1~1.5年。利福平,療程6~9個月,必要時1年。吡嗪酰胺口服,療程3~6個月。乙硫異煙胺,療程6個月。目前,多采用鏈黴肼、異煙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4聯藥物治療,其中以異煙肼為主要藥物,整個療程自始至終應用,療程1~1.5年,或一直用至腦脊液正常後不少於半年。

在結腦極期可應用激素、側腦室引流、降低顱內壓、防止合並症等綜合治療,並要采用對症治療及中醫治療。

凡臨床症狀消失、腦脊液正常、療程結束2年無複發者可認為痊愈,但由於本病於愈後4年內易複發,所以仍應繼續觀察到停止治療5年。

本病與化膿性腦膜炎、病毒腦炎、新型隱球菌腦膜腦炎、腦膿腫及腦腫瘤有類似症狀,須加以區別。常見並發症為腦積水、腦實質損害、腦出血及顱神經障礙等。後遺症常見斜視、麵癱、肢體癱瘓、失明、智力低下及癲癇等。

預後效果與年齡、病程、治療早晚、有無合並腦積水、是否耐藥及治療方法有關。治愈後複發率為5%~10%,複發病人療效不如首次治療好。隨訪病人應檢查腦電圖,如腦電圖正常則智能較正常。

29.病毒性肝炎分哪些類型?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流行較廣的常見傳染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複雜,在我國流行麵廣泛,發病率較高,是兒童常見的傳染病之一。目前,已確知至少存在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己型、庚型7種肝炎病,但也有學者認為主要為前5型。各型病毒沒有共同抗原,互相間不產生交叉免疫。

(1)甲型肝炎。潛伏期平均30天。該病毒對外界抵抗力較強,低溫零下20度可長期存活,極適宜在海水、汙水、土壤及糞便中生存。加熱至100度5分鍾全部滅活。

急性期甲肝患者及亞臨床型感染者是主要傳染源。甲肝病毒沒有帶毒者及慢性非病毒現象,一般不轉成慢性。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可通過下列方式傳播:日常生活接觸;水源汙染;食物傳播。

人對甲肝普遍易感,但常發生於15歲以下兒童。

(2)乙型肝炎。若在人體體液中檢出乙型肝炎表麵抗原(HBsAg),單獨存在時無傳染性,隻表示有乙肝病毒感染。各型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攜帶者。血清HBsAg陽性持續半年以上、無肝炎症狀和體征、肝功能正常者,作為傳染源有較大意義。主要通過注射、輸血或血製品及密切生活接觸傳播,兒科還要注意母嬰傳播。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存在於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肝細胞核內,一般血清中不能測出。

抗乙型肝炎核心核體(Anti~HBc,抗HBc)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標誌之一,抗-HBclgM陽性表示為現症感染,可見於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動期。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急性感染的早期標誌,具有高度的傳染性。

兒童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攜帶者,血清中HBsAg、HBcAg及抗-HBc3項同時陽性持續存在者,較成人多見。

人對乙肝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一定免疫力。

(3)丙型肝炎,又稱非甲非乙型肝炎。該病病毒潛伏期長,感染後可長期帶毒或導致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更易發展成慢性肝炎。

急、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及無症狀丙肝病毒攜帶者是主要傳染源。

丙肝病毒通過腸道外途徑傳播,常見為輸血和血製品、血透析、注射器材汙染、器官移植及濫用毒品等方式,日常生活密切接觸及性接觸也可傳播。主要見於輸血後肝炎。

(4)丁型肝炎。本病病毒自身不致病,HBsAg陽性者才能感染。傳染源是急、慢性丁型肝炎感染者。同時感染丁肝病毒及乙肝病毒者稱聯合感染。若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礎上,又感染了丁肝病毒,則為重疊感染。

傳播途徑與乙肝相似,主要通過輸血或血製品傳播。

丁型肝炎在世界各地均存在,但阿拉伯國家感染率最高,我國南方及西南地區較高。

(5)戊型肝炎。該病病毒所致肝炎稱經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

傳染源主要是潛伏期後期和急性期病人。潛伏期平均36天。

傳播途徑與甲肝相似,經糞-口途徑傳播,暴發流行常是由水汙染所致,食物及日常生活接觸也可傳播。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者有較持久的免疫力。主要流行於發展中國家,一次流行後隔數年可再次流行。

病毒性肝炎所表現出的症狀輕、重差距較大。輕者無任何自覺症狀;重者發病很急、進展快,表現為暴發型肝炎。現將臨床分型分述如下:

(1)急性肝炎。又分黃疸型及無黃疸型。無黃疸型症狀輕,往往在化驗檢查時發現肝功能異常,恢複快。黃疸型以甲型或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多見,其臨床經過多為良性、自限性。

①潛伏期:甲型為2~6周,平均30天。戊型為2~10周,平均35天。

②黃疸前期:可持續2~8天,表現急性起病,中度以上發熱,全身不適,厭油,惡心及嘔吐,此期終了時尿呈深黃色。

③黃疸期:可持續1~2周,較重者延至1個月以上。此期體溫正常,皮膚、鞏膜黃染,大便灰白,肝髒略增大。

④恢複期:皮膚、鞏膜黃染逐漸消退,肝功能恢複正常即表明進入恢複期,但肝髒病理變化需幾個月才能恢複。

(2)慢性肝炎。多為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所致,又分成兩型:

①慢性遷延性肝炎:患乙型或丙型肝炎半年以上未愈,無症狀或隻有輕微症狀,肝髒稍大,化驗報告持續或間斷血轉氨酶輕度升高。

②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炎病史超過半年,有較明顯的消化道症狀,反複出現黃疸,肝大、質硬,脾髒進行性增大,肝功能化驗多項表現異常,血清轉氨酶反複或持續增高,蛋白電泳可見白蛋白下降或丙種球蛋白增高,或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異常,血清膽紅素可長期或反複增高。

(3)重型肝炎。分急性、亞急性和重性3種。

①急性重型肝炎:即暴發型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後10天以內迅速出現精神、神經症狀。

②亞急性重型肝炎:指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後10天以上8周以內症狀加重,並出現精神、神經症狀。

③慢性重型肝炎:指慢性活動性肝炎或肝硬化者病情加重,常見於乙型、丙型或丁型肝炎。

(4)淤膽型肝炎。起病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黃疸較重,持續較久。常見於甲型肝炎,病程可達數日。

(5)肝炎後肝硬化。與乙型肝炎密切相關,為慢性活動性肝炎發展而致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並發症主要有膽道係感染、溶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腎炎及維生素A缺乏症等。

診斷時應排除EB病毒或巨細胞病毒感染,還應除外中毒性肝炎、阻塞性黃疸及溶血性疾病。

甲肝預後好,未見慢性病例。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常遷延不愈,易轉為慢性。無症狀乙肝病毒攜帶者和慢性肝炎均可能發生肝細胞癌。

30.如何防治病毒性肝炎?

預防本病應做到以下幾點:

(1)甲肝患者自發病起隔離3周,乙肝及乙肝病毒抗原陽性者、丙肝和丁肝病兒均不宜入托幼園所。

(2)注意個人衛生,切斷醫源性感染途徑,加強飲水及環境的衛生管理。對獻血源應嚴格篩查。

(3)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是預防乙肝的有效措施。甲肝疫苗尚在部分人群試用中。

目前病毒性肝炎還缺乏特效治療。急性肝炎患者早期強調臥床休息,肝功能正常後再休息1個月,半年內不能參加體育活動或勞動。HBsAg攜帶者若轉氨酶正常者不需休息。營養以病兒食欲及耐受程度為準。

除一般維生素藥物外,免疫調節藥物及抗病毒藥物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31.傷寒有什麼症狀?

傷寒是由傷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多見於夏秋季典型症狀為持續高熱、肝脾腫大、相對緩脈、玫瑰疹和白細胞減少。

傷寒杆菌屬沙門氏菌屬,革蘭氏染色陰性,在自然界生存能力較強,耐低溫,幹燥後多在數小時死亡,易被5%石炭酸或0.5%~1%漂白粉殺滅。

傷寒病人和帶菌者是傳染源。除在急性期通過大小便排菌外,恢複期仍可排菌2~6周,個別病人可終生排菌。

病菌汙染水和飲食可引起傳播。被汙染的手和蒼蠅也是傳播媒介。大多見於夏秋兩季。人類對傷寒杆菌普遍易感,病後可獲得持久免疫。

本病潛伏期為7~14日。急性發病,除高熱外,可有消化道及呼吸道症狀。成人可見相對緩脈,年齡越小,相對緩脈越少見。小兒少見玫瑰疹,多見咳嗽、咽充血。嬰兒常在全病程中存在腹瀉,常有輕微貧血、白細胞減少。總病程約2~4周,發熱1~3日不等,個別達5~6日。停用抗菌藥物2周左右可複發。常見並發症有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傷寒後肝炎、腎損害、腸出血、腸穿孔、心肌炎及膽道感染等。

在流行區、流行季節,有傷寒病接觸史者如出現持續高熱、玫瑰疹及白細胞減少等應考慮本病。

此病要注意與敗血症、風濕熱及其他沙門氏菌感染鑒別。

本病預後較佳,但營養不良小兒預後較差,可並發腸出血、腸穿孔而危及生命。

32.如何防治傷寒?

對傷寒的預防應采取綜合措施。在保護水源不受汙染的同時,應加強食品衛生管理,個人也要有良好的衛生習慣,管理好病人及帶菌者。兒童從1歲開始應接種傷寒、副傷寒甲、副傷寒乙3聯疫苗,注射後免疫力可維持2~3年,每年再加強注射1次。

病兒應臥床休息;保持大便通暢;高熱者物理降溫,慎用降溫藥物;注意皮膚及口腔衛生;嚴格隔離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飲食以半流食為主,少量、多餐、無渣。腹脹病兒減少牛乳和糖類。如發生劇烈腹痛、腹脹,應懷疑腸穿孔,禁食。注意維持營養,供給足量的維生素及水分。

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抗菌藥物。氯黴素,因毒副作用大,特別可發生白細胞減少,目前已較少應用。複方新諾明,易出現皮疹及血尿,近年也較少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常用頭孢三嗪和頭孢呱酮。

熱退後要繼續臥床至少2周,合並心肌炎者更應延長。出院條件為臨床症狀消失後,間隔5天,糞便培養至少2次陰性。

33.細菌性痢疾如何防治?

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

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夏秋季發病率最高,主要是通過進食被病人大便直接汙染或經蒼蠅間接汙染的食物和水,或接觸了病人汙染的生活用具或玩具等感染。感染病菌後,可出現發熱、腹痛、腹瀉、膿血便,輕重不同,輕者可不治而自愈,重者可伴有抽搐、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必須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積極預防。

預防本病,必須搞好個人及環境衛生,管好口和手,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吃不清潔食物。

對一般菌痢病兒,可應用小檗堿(黃連素)及呋喃唑酮(痢特靈)等藥物,2~3天後腹瀉症狀就會好轉,但不能因症狀減輕而停藥,因為症狀好轉,不一定已將細菌殺死,殘存的細菌不但經大便可傳染其他人,而且患兒抵抗力降低時還可能複發,甚至可遷延不愈。因此,在病情好轉後必須繼續用藥3~4天才能徹底治愈。如有條件應做大便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治療後複查大便培養為陰性後方能停藥。

34.絛蟲病有哪些類型?

絛蟲種類較多,我國常見有4大類,如帶絛蟲、棘球絛蟲、短膜殼絛蟲和裂頭絛蟲。豬絛蟲是帶絛蟲之一,豬絛蟲病也是最常見的絛蟲病。這裏所要談論的就是絛蟲病就是指豬絛病。

豬絛蟲全長2~4米,頭節頂突有大小相間的一圈小鉤,體節有700~1000個,每個節片內有蟲卵3萬~5萬個。

蟲卵與體節隨烘便定期排出體外,被中間宿主豬吞食後,在豬肌肉內經2~3個月發育成囊尾蚴,人若食用此豬肉,侵入腸內即可發育為成蟲。

成蟲引起的症狀,在愚者大便中常發現蟲體節片,單節片脫落後可自動由肛門爬出。患兒可訴中上腹部或臍部隱痛,進餐後腹痛緩解。患者可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下降。血象多正常,嗜酸性粒細胞可中度增加。

囊尾蚴寄生引起的症狀,因囊蟲數目多少及寄生部位不同而異。

(1)腦囊蟲病。是最嚴重的一型,可引起顱壓增高、失明、精神失常、癲癇。腦脊液化驗多正常。

(2)肌肉與皮下組織囊蟲病。囊蟲數目1~2個至數個不等,頭、軀幹較多,四肢較少;結節不痛不癢,無炎症反應,最後鈣化。

(3)眼囊蟲病。見於眼的任何部位,以玻璃體最為多見,可致失明。

35.如何治療絛蟲病?

對於豬絛蟲病可采用驅蟲療法進行治療。

(1)滅絛靈。首選藥物,分2次空腹服,2次間隔1小時,服用2小時後給瀉藥。

(2)檳榔和南瓜子。為民間常用的治療方法。空腹口服南瓜子仁粉50~90克,2小時後服檳榔煎劑;或服生檳榔子每次2~3克,每天最大劑量不超過50克,加水10倍煎成40~60毫升,半小時後服瀉藥。

(3)甲苯咪唑。每天2次,連服3天。

不論用何種驅蟲劑驅蟲,在排便時應在坐盆中先放水溫與體溫相同的生理鹽水,以免蟲體收縮不能完整排出。另外,應仔細檢查24小時全部糞便,以尋找頭節。2~3個月後烘便中不再發現節片或蟲卵,可視為治愈。

如確診為囊蟲病,也可采用下列方法治療。

(1)丙硫咪唑。為治療腦囊蟲的首選藥物,就餐前半小時服,連服10日為一療程。同時可用甘露醇、激素,以降低顱壓。

(2)吡喹酮。治療皮下、肌肉型囊蟲病,每天量為3次口服,連用4日為一療程。治療腦囊蟲型,每天量分3次口服,連用9日為一療程。

(3)眼囊蟲應先手術摘除,而後化學治療。腦囊蟲發生腦室梗阻者,藥物治療前應先手術治療。

36.如何治愈內翻足?

內翻足即整個腳向內側扭勁,腳心麵向內側。此症有先天性和後天性的。後天性的內翻足在患足關節結核、骨髓炎、肌炎、蜂窩織炎和脊髓灰質炎等之後容易發生。兒童患症後當發現異常要通過按摩和用石膏矯正。如果尚不能痊愈時,就要進行手術矯正。

37.“O”型腿和“X”型腿有什麼特征?

“O”型腿和“X”型腿在幼兒期較多見。

在拚攏雙腿時,膝蓋之間的距離達3厘米以上時,叫“O”型腿。

當膝蓋部能很好地拚攏,但踝子骨之間的距離達3厘米以上時,叫“X”型腿。

從出生到2周歲左右為生理性O型腿,從3歲到中學生時代一般為X型腿。許多兒童都有輕度的“O”型腿和“X”型腿。程度較輕的“O”型腿和“X”型腿,隨著發育會自然痊愈,故用不著治療。較為嚴重的,可在夜間使用矯正用的器械。因疾病而發生嚴重變形的,則應接受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