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角膜異物存留時,可滴入0.5%地卡因藥水2~3滴,實行眼球表麵麻醉,然後用溫消毒棉棒揩去。若並發化膿性角膜潰瘍,需作角膜清創術和頻繁滴入高濃度慶大黴素等眼藥水,凡是能盡早積極治療者,多數均能治愈。
眼外傷是可以避免的。應加強宣傳教育,嚴格遵守操作規章製度,完善防護措施,教育孩子不要做危險的遊戲,在逢年過節放鞭炮時,年幼孩子不要燃放鞭炮,以免躲閃不及。家長給孩子買玩具時,要考慮與孩子年齡是否適合,是否安全。總之,預防工作是很重要的,父母們應引起重視,防患於未然。
14.小兒“絆舌”如何治療?
“絆舌”就是“舌係帶短”。小兒舌下麵有一條位於舌底、舌尖正中的黏膜皺壁叫做舌係帶。正常人的舌係帶位於口腔底部,不影響舌的活動及發音,如果舌係帶發育差,就會形成“舌係帶過短”,即舌係帶的著點向前移,緊附於舌底下的牙槽脊頂部,將舌頭緊緊牽住,使舌尖不能向外伸出,如用力伸舌,舌尖則成“W”形,外觀似兩個舌頭,同時舌尖也不能向上卷曲,不能觸碰上齶部。哺乳舌係帶過短的嬰兒時,由於舌的前伸活動而使舌係帶與新生長出的下切牙邊緣經常磨擦,可發生潰瘍,引起小兒疼痛、哭鬧、流涎;小兒學說話時,由於舌活動受到限製,不能正確發出卷舌聲和舌齶音,如“兒”、“乙”等單音吐詞不清,發音也不準確,出現這種病例,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應該注意的是,不能簡單因小兒發音不準就判斷為舌係帶過短,必須全麵考慮其他因素,如地方習慣發音、牙齒畸形影響到發音、咽腔過大等。此外,小兒腦發育不良亦可導致口齒不清,這些都不需要延長舌係帶。
“絆舌”的孩子一般5~6歲可做舌係帶延長手術,手術方法較簡單,效果也明顯,4~5天就可拆線。手術後不久,孩子就能恢複正常。
15.個子矮小的原因有哪些?
個子偏矮一般是由於慢性營養不良(又稱“遠期營養不良”)引起的。個子偏矮的孩子可以長得較勻稱,如果個子偏矮不很嚴重,一般不需特殊處理,但可以作進一步檢查以明確是否有疾病因素存在;如果同時伴有消瘦,這時既要盡快采取營養幹預措施,又要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
導致孩子個子偏矮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類:
(1)遺傳因素。父母身材較矮,一般孩子的身材也較矮,這是比較多見的一種。
(2)軀體疾病因素。導致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的垂體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內分泌疾病、粘多糖病等遺傳代謝性疾病,21—三體綜合征、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等遺傳性染色體疾病,慢性營養不良、慢性肝髒疾病、慢性腎髒疾病、嚴重貧血、反複呼吸道感染、低出生體重等,均可影響孩子身高的增長而導致個子偏矮。
(3)精神因素。如家庭破裂或不和睦、被遺棄、遭受虐待等均可影響孩子生長激素的分泌而導致個子偏矮。
一旦發現孩子個子偏矮,應帶孩子去做檢查以盡快明確診斷,並給予相應及時的處理。
16.導致孩子過於消瘦的原因是什麼?
小兒的體重低於同身高、同性別的正常體重均值減1個標準差的稱為消瘦。根據消瘦的程度不同,消瘦又可分為輕度消瘦(小兒體重在同身高正常體重的均值減1個標準差至均值減2個標準差之間)、中度消瘦(小兒體重在同身高正常體重的均值減2個標準差至均值減3個標準差之間)、重度消瘦(小兒體重在同身高正常體重的均值減3個標準差以下)。但有時僅將中、重度消瘦稱為“消瘦”。
引起孩子消瘦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營養因素。這是引起消瘦的常見原因,主要因孩子吃得太少或偏食、挑食引起。
(2)疾病因素。許多疾病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如反複呼吸道感染、慢性肝炎、寄生蟲病等)都易導致孩子消瘦。
(3)體質因素。孩子沒有明顯營養因素和疾病因素存在,僅看上去較瘦,生長速度基本正常,也無其他方麵異常。這類小兒多數也活潑好動,多有家族、遺傳史。
孩子出現消瘦,意味著孩子目前營養狀況不好,存在急性營養不良,需要盡快查明原因並給予適當處理。針對營養因素,主要是通過調整飲食、適當增加營養、合理喂養,必要時要給予蛋白同化激素或其他藥物進行治療;針對疾病因素,主要是通過治療原發疾病,輔以調整飲食和補充營養;針對體質因素,可適當增加能量和蛋白質的供給,活動多者適當減少活動量,此外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
17.導致腿痛的原因有哪些?
幼兒腿痛的原因很多,有生理性的,也有因疾病引起的。
(1)生長痛。這是發生在生長發育期兒童身上很常見的一種生理現象。幼兒生長發育快,腿部負擔過重,下肢骨端充血,從而引起腿痛。其特點是下腳輕度脹痛或酸痛,午後或傍晚較重,一般很少同時雙腿疼痛,局部無紅腫,可隨幼兒的生長會自然消失。
(2)急性良性肌炎。有些幼兒患流行感冒1~3天後會出現劇裂的小腿肌肉疼痛,還有厭食和頭痛等症狀。睡眠初醒時雙側小腿部突然疼痛,局部不紅、不腫,足呈蹠屈狀,但恢複極快,一般1~5天內迅速消失,不需特殊治療。
(3)佝僂病。佝僂病後遺症之一是下肢畸形。幼兒走路時關節左右搖擺不穩,關節周圍的肌肉容易疲勞,因而發生腿痛。這種腿痛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也會逐漸消失。
(4)維生素A中毒性關節病。患兒長期(3個月以上)攝入過量的魚肝油而導致慢性中毒症狀。病症除下腳脹痛和觸痛外,常有激怒、煩躁、全身瘙癢等症狀。血液檢查可輔助診斷。
總之,幼兒的腿痛有不同的情況,3~4歲的幼兒以生長痛為多見。
18.引起牙頜畸形的原因有哪些?
患了牙頜畸形的兒童牙齒和頜骨發育不正常,有礙口腔、頜及臉部的正常發育和咀嚼,嚴重的還會引起消化和營養不良。牙頜畸形常見的有:牙齒錯位和排列擁擠;上頜或下頜前突;上下牙弓咬合時,一部分上下牙齒不能接觸,咬不攏,而形成較大開口距離。
引起這些畸形的原因有幾下幾種:
(1)吮手指。如果幼兒吸吮手指的力量對門牙的推動力長期大於嘴唇肌肉的力量,就會影響牙頜的正常發育,使整個牙齒向外翹起,形成開唇露齒。
(2)啃筆頭、咬唇。牙齒受到外來阻力,使牙齒不能正常地往外生長,而容易造成上頜突出,下頜收縮。
(3)偏用一側吃東西。這會使兩側頰肌、頜骨發育不正常,臉型變歪。
(4)睡眠姿勢不當。有的幼兒喜歡趴著睡,枕頭頂著上下頜嘴,造成頜頭發育異常,這些幼兒往往麵孔扁平,上下牙咬合時,不是上前牙在下前牙的外處,就是上前牙在下前牙的裏處。
以上幾種行為均會導致牙頜畸形。為了幼兒的健康,父母應教育幼兒注意口腔衛生,不要養成上述幾種壞習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9.猩紅熱有什麼症狀?如何防治?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多見於2~8歲兒童。冬春季發病較多。由於這種細菌含有紅疹毒素,所以得病後皮膚出現紅疹。
感染後2~3天出現,發燒,數小時後全身皮膚猩紅,布滿細小紅疹,有時如雞皮樣。在皮膚皺折處皮疹密集,同時有咽痛、頭痛、嘔吐,也可能伴有腹痛,並有全身不適。檢查可見患兒咽部紅,扁桃腺腫大,有膿性滲出物。舌質鮮紅,舌乳頭肥大突出如楊梅狀,稱為楊梅舌。持續2~3天體溫下降,皮疹逐漸消退。疹退後皮膚無色素沉著。2周左右可有脫皮。一般多為細屑樣,嚴重病例可有大片脫皮。
學齡前兒童和學齡兒童受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可能並發變態反應性疾病,常見的是急性腎小球腎炎,往往發生在猩紅熱2周以後。輕症隻在尿常規化驗發現有少量蛋白和紅、白血球。重症可有水腫、少尿和血尿,也可有血壓升高。因此對猩紅熱患兒在發病2周時,應作尿常規化驗,以便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此外也可並發化膿性損害,多見於體弱兒和幼兒。常見如頸部淋巴腺炎,表現為發燒、頸部淋巴腺腫大疼痛、全身不適等。還可發生化膿性中耳炎。
患兒要隔離以防止傳染別人,同時也減少再感染其他疾病,應臥床休息。在發熱期間宜給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喝水。燒退後可恢複正常飲食。一般患兒不必住院治療。可用青黴素注射、紅黴素口服或其他抗生素治療。用藥後1~2天體溫可下降,皮疹消退。這時不可停藥,因體內細菌未完全殺滅。一般應治療5~7天,症狀完全消失,咽部紅腫消退才可停藥。經過正規足量抗生素治療7天,無症狀體征者可解除隔離。
集體兒童發生猩紅熱時,部分小兒可能隻表現化膿性扁桃腺炎而沒有皮疹,其傳染性相同,同樣應隔離治療。同班孩子和其他密切接觸者應服預防藥,常用複方新諾明,每天0.25~0.5克,連服3天。
20.扁桃體炎有哪些症狀?
扁桃體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生於冬春季。
扁桃體炎有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的在患感冒等時,齶扁桃體腫脹,並有白膜和高燒。多由鏈球菌引起,也有由猩紅熱、風濕病、腎炎引起的,故應注意。
慢性是急性扁桃體炎所遺留下來的炎症,容易複發。因此在急性時一定要治愈,以免延誤成慢性。
21.急性支氣管炎有什麼症狀?
急性支氣管炎多由咽部的上呼吸道炎症繼發。該症是由細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但也有由灰塵和刺激性氣體所引起的。主要症狀有咯痰和咳嗽。嬰兒不精神,沒有食欲,影響睡眠,有的也可引起嘔吐和腹瀉。一般在1~2周期間便可痊愈。嬰兒中,也有導致毛細支氣管炎的。患病時,要盡量使嬰兒呼吸新鮮空氣,用藥遵醫囑。
22.導致哮端的原因有哪些?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1998年,全世界有1.5億哮喘患者,其中35%是兒童。
據國內最新調查顯示,目前中國的哮喘病患者約2500萬,總發病率約為2%,成為我國第二大呼吸道疾病。從地域上講,我國的西藏地區由於氣候寒冷,植物動物少,過敏原也較少,哮喘病發病率在全國最低,僅為0.1%,東南沿海地區發病率達5%左右。
在經濟發達的深圳、香港哮喘發病率也達5%左右,香港目前有哮喘病人30萬,兒童占15%~20%,並有5%~15%的成人曾出現過哮喘症狀。
導致哮喘病驟增的原因如下:
(1)氣溫升高。由於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城市廢氣增多,取暖設備放出的熱量增大,致使自然氣溫升高。人的氣管黏膜組織嬌嫩,耐受不了高溫的刺激,久而久之便誘發了哮喘。
(2)環境汙染嚴重。在全球環境日趨惡化的前提下,人們所接觸的空氣、水源、食物都受到汙染,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削弱了人體抵抗力,特別是空氣中的飄塵、化學微粒、微生物等損傷了呼吸係統功能而誘發哮喘。
(3)致敏性食物增多。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蝦、蟹、貝殼類海產品得到普及,這些食物中的特異性蛋白質有較強的致敏性,很容易誘發哮喘等過敏反應。各種水果、蔬菜反季節上市,南北互運以及洋水果大量入境,食用這些食品也增加了誘發哮喘的機會。
(4)養花玩寵物。許多花草也有致敏作用,如夜來香、茉莉花、木蘭、洋繡球等。鴿子、鸚鵡、金絲鳥、火雞、貓、狗等動物能傳播多種致病菌和寄生蟲,汙染空氣後,可使人罹患支氣管哮喘、肺膿腫、肺肉芽腫等過敏性疾病。
(5)濫用藥物。濫用藥物是導致包括哮喘等多種疾病的重要因素,許多藥物本身就可以引起哮喘、皮疹、休克等過敏反應,濫用抗生素、激素還可以顯著削弱人體抵抗力而誘發疾病,特別是兒童哮喘濫用激素後,會對激素產生依賴性而難以治愈。
(6)體質下降。當今人們以車代步,以電梯代替登高,以家電代替做家務,缺乏鍛煉,使心肺功能普遍下降,也是導致哮喘等疾病上升的因素之一。
(7)化妝美容。化妝品中的色素、香料、避光劑、漂白劑、防腐劑等,都是誘發哮喘的隱形殺手。
另外,芬蘭學者發現,使用隱形眼鏡的人如為過敏性體質者,可因使用隱形眼鏡藥水發生哮喘。我國醫學研究表明,經常睡電熱毯的人,由於機體水分被蒸發,也可誘發哮喘等過敏性疾病。香港專家發現,吃快餐也是導致哮喘病發生的因素之一。因快餐以肉類食物為主,水果、蔬菜、魚類很少,使機體水分缺乏,維生素減少,常吃快餐易導致哮喘病發生。
我國是在1993年製定了兒童哮喘診斷、治療規範,同時陸續在北京、上海等20多個省、市開展醫生培訓、科研協作、自我管理教育等活動,使哮喘兒童得到規範化治療,病情得到有效控製。
為有效遏製哮喘病,特別是兒童哮喘的發生和流行,必須采取一係列綜合性防治措施。廣大群眾和家長,應當為自己和孩子創造一個沒有過敏原的生活環境,而且要從細微之處做起,如不養寵物、不在室內養花、不亂嚐海鮮和洋水果,避免接觸濃重的化學氣味,使用化妝品不宜求新求洋,不濫用藥物等。
23.包皮過長該怎麼辦?
男性陰莖頭及外尿道完全被包皮覆蓋,陰莖頭不能外露,即為包皮過長。這種現象在嬰幼兒屬於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是病態。出生數月後,包皮即可向後方退縮,翻轉包皮時可顯露出陰莖頭。隨著年齡增長,大部分小兒在2個月~3歲左右,陰莖頭外露,上述包皮過長現象隨即消失。
少數小兒包皮過長過緊現象延續時間較長,個別人甚至到成年以後。在這種情況下,若個人衛生較差,外生殖器較少清洗,包皮內的分泌物和脫落細胞就可以形成包皮垢,引起局部炎症。長期炎症還可使包皮與陰莖頭粘連,導致尿道外口縮小,影響正常排尿。因包皮過長繼發局部炎症而影響排尿時需醫生診治。處於發炎狀態時可應用藥物消除炎症,常用4%硼酸溶液或1:4000呋喃西林藥液多次衝洗,去除包皮垢。炎症完全消失後可考慮進行包皮環切術或做包皮龜頭分離粘連術,將過長的包皮切除。
小兒手術一般在2~8歲時進行,因某種原因不能手術者,應防止局部發炎,待條件適宜再行手術。24.流行性腮腺炎如何防治?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膿性腫脹及疼痛為特征,一般情況下,學齡前或小學低年級多見,冬春季常在幼兒園及小學流行。近年來由於腮腺炎疫苗的接種,本病的發病率逐漸減少。
感染腮腺炎後14~24天出現低熱、頭痛、疲倦,然後一側或兩側以耳垂為中心腮腺腫大,痛感,張口困難,進食時痛,尤以吃酸性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時疼痛加重。頜下腺和舌下腺也會腫大。附近淋巴腺也相繼腫大。腮腺腫脹4~5天漸消退,1~2周痊愈。
腮腺炎可合並腦炎、胰腺炎、睾丸炎或卵巢炎等。腦炎可出現高燒頭痛、嘔吐、嗜唾,也可出現抽風和昏迷症狀;胰腺炎可引起上腹劇痛及嘔吐;睾丸炎可見一側睾丸腫痛,痊愈後會使該側睾丸萎縮,幸而多發生於一側,不致影響生育。
治療本症主要以中藥為主,如服用清熱解毒藥,外敷如意金黃散,用涼茶調敷,保持濕潤才能有效。用半流及軟食以減少張口和咀嚼,避免酸性及刺激唾液的食物及飲料。
患兒需隔離至腮腺完全消腫,能進普通飲食之後才可入園或上學。
25.脊髓灰質炎有什麼症狀?
持續幾天38~39度的發燒之後,與退燒的同時,上下肢發生癱瘓(弛緩性麻痹),即為脊髓灰質炎。可留下後遺症,有時胸肌麻痹可引起呼吸麻痹。近些年,通過服用減毒活疫苗,該病已經基本消失。
26.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如何防治?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冬、春兩季為高發期。
腦膜炎雙球菌,革蘭氏染色陰性,對幹燥、濕熱、寒冷及一般消毒劑均極敏感。通常自上呼吸道侵入人體,可表現為鼻咽部帶菌狀態或上呼吸道炎症,少部分感染者致病菌侵入血循環發生敗血症或化膿性腦脊髓膜炎。
世界各地均有本病發生,可呈流行性或散發性。帶菌者和患者是本病傳染源。病原菌存在於患者及帶菌者鼻咽分泌物中,借飛沫由空氣傳播,故人口稠密、居室擁擠、空氣不新鮮、日光缺乏等均為本病傳播的有利條件。流行季節為冬、春季。
大多數患兒小於5歲,發病年齡高峰為6~12個月。大城市2歲以下患病率高,多散發。中小城市15歲以下兒童較多。偏僻地區人群免疫力低,一旦傳染源進入,可引起暴發流行。潛伏期一般為2~3天,最短1天,最長7天。
本病臨床可分為4期:
(1)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數患兒中止於此期,主要症狀為鼻炎、咽炎或扁桃體炎。
(2)敗血症期。突然高熱、全身不適、惡心、嘔吐,年幼兒易驚厥。起病數小時後皮膚出現皮疹或出血點,分布不均,大小不等,指壓不褪色,急劇增多,擴大融合,常見於肩、肘、臂等皮膚受壓部位。1~2日內進展為腦膜炎,菌血症期不超過48小時。
(3)腦膜炎期。因顱壓增高致頭痛、嘔吐、煩躁、嗜睡,重者昏迷。檢查有腦膜刺激征。
(4)免疫反應期。起病後7~14天不等。關節炎明顯,可有心包炎,關節及心包積液為無菌性,呈良性、自限性經過。
臨床分型可為3型:
(1)普通型。占發病者的90%,突然起病、高熱,有淤點及腦膜刺激征。
(2)暴發型。可分為休克型、腦型和混合型。
①休克型:多見於2歲以下小嬰兒。休克在發病24小時內發生,短期內出現遍及全身的淤點,迅速擴大融合成大片淤斑,循環衰竭,血壓下降,尿量減少,可危及生命。
②腦型:多見於年長兒。發病急,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發熱及淤斑,患兒反複嘔吐、頻繁驚厥、肌張力增高、四肢強直、嗜睡乃至昏迷,嚴重者發展成腦疝。
③混合型:同時具有休克、腦型症狀,可先後或同時出現。
(3)慢性型。此型較少見。慢性或亞急性起病,有發熱、寒戰、淤點、四肢強直及驚厥等。血培養陽性。病程6~8周。可發生腦積水等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