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鼻藥時,患兒取平臥位,肩下墊上枕頭,頭部在床緣,向後仰,使鼻孔向上;也可采用坐位,頭盡量向後仰。左手食指輕輕推鼻尖部,使鼻孔充分暴露。右手持滴瓶,距鼻孔2~3厘米,將藥液滴入鼻腔,每個鼻孔2~3滴。然後輕按鼻翼,使藥液均勻地接觸鼻腔黏膜,並進入鼻道,並保持原姿勢2~5分鍾。嬰兒應在喂奶前滴入,這樣既可使小兒吃奶順利,又可避免小兒因鼻塞而引起吐奶、嗆奶及呼吸困難。鼻塞患兒冬天外出時不應戴口罩,因為口鼻部包蓋過嚴,會加重呼吸困難。
為了預防本病,家長應引導小兒堅持鍛煉身體,加強體質,提高抵抗力。避免灰塵、有害氣體的長期刺激,積極防治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旦發現鼻流液,要及時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11.異常流淚的原因有哪些?
流淚又稱淚溢,即經常不斷地有淚水流出來。引起小兒流淚的原因很多,常見有以下幾類:
(1)結膜病。常見為細菌性結膜炎、病毒性結膜炎、衣原體結膜炎。
細菌性結膜炎具有傳染性,起病急,單眼或雙側都可發病,眼部有異物感,怕光、流淚明顯,結膜充血,眼瞼紅腫,兩眼分泌物多,起床時上下眼瞼緣常被分泌物所粘著。有的還伴有發熱、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狀。當家長發現小兒有上述症狀時,應及早帶小兒去醫院診治,以進一步分辨各種不同細菌引起的結膜炎,及早得到治療。
病毒性結膜炎因侵入的病毒不同,臨床表現也各不一樣。常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有的可在接觸後24小時內發病。有的可潛伏5~12天才發病。常為雙側,可先後發病。患眼灼痛、怕光、流淚等症狀較明顯,結膜充血,有的伴眼瞼紅腫。
衣原體結膜炎,常見有沙眼衣原體感染所致的沙眼,為傳染性結膜炎。主要通過汙染的洗臉用具、手帕、衣物及手指等傳染。沙眼一般起病緩慢,均雙眼發病,但輕重程度不一。主要表現為發癢、異物感及少量分泌物。重度沙眼,特別是角膜受累或出現並發症時,伴怕光、流淚、疼痛及視力減退等症狀。
流行性角膜結膜炎病發時眼瞼突然腫脹、流淚,結膜也發生腫脹並有充血。雖然眼屎不多,但卻有鈍痛。此病主要是由腺病毒8型的感染所致。潛伏期為8~14天,耳前淋巴結腫脹,嬰幼兒有時會因並發中耳炎、扁桃體炎、消化不良等而引起發燒的。由於此病傳染力很強,要對患兒的用品進行消毒,及時治療短期內可治愈。
此病傳染力極強,一定要嚴格將毛巾等分開。此餐,為防止傳染他人,患兒7~10天內不應與其他小兒接觸。
(2)眼瞼病。眼瞼又稱眼皮,長睫毛處又叫瞼緣。當瞼緣、睫毛發生病變時,均可導致出現流淚。
瞼緣炎,俗稱“爛眼邊”,是細菌侵入睫毛根部而引起眼皮邊緣的慢性發炎。典型症狀為,眼皮邊緣發癢、幹痛、潮紅,輕度怕光、流淚,嚴重者可見瞼緣肥厚,睫毛根部有潰瘍,還有糠皮樣的小痂。日子久了,睫毛脫了不再生長,眼皮邊緣變厚,眼裂縮小,眼皮外翻,導致經常流淚。
倒睫,俗稱“倒毛”,常因沙眼或瞼緣炎引起。由於睫毛朝後生長,觸及眼球,一般是由瞼緣內翻和睫毛亂生引起。流淚、怕光、疼痛是其典型症狀。由於一根或數根睫毛倒向角膜表麵,球結膜充血,有時會導致角膜淺層混濁甚至潰瘍。因此,當發現小兒有上述症狀時,檢查一下眼瞼,即會發現倒睫,若及時拔去,症狀可明顯改善。
(3)角、鞏膜病。角膜病變常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起病急,主訴眼痛、怕光、流淚等角膜刺激症狀。鞏膜病常見鞏膜炎,為鞏膜深層組織的炎症,可有不同程度的眼痛、流淚和刺激症狀,並易複發。角鞏膜病嚴重者易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4)淚器病。淚器由淚腺和淚道兩部分組成。主要分泌淚液,然後通過淚道而流向鼻腔。因此,當淚道有炎症、腫瘤或阻塞不通時,就會發生淚溢。小兒時期較常見的原因為淚道炎症和阻塞不通。
淚囊炎有急性和慢性區分,急性淚囊炎常發生在慢性淚囊炎的基礎上。除流淚或伴有膿性分泌物以外,急性發作時淚囊部皮膚有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症表現。其主要原因是由於鼻淚管阻塞,淚囊受細菌感染。如不徹底治療,可反複發作,嚴重者可形成瘺管。
鼻淚管阻塞常由先天性鼻淚管下口殘膜和後天性鼻腔及副鼻竇疾病、淚囊炎、腫瘤、沙眼、外傷等引起。主要症狀為流淚,尤以冬天寒風刺激時更甚。壓迫淚囊時,淚點無粘液返流;作淚道衝洗時,液體不能下通而出現返流現象;用探針探通淚道時,不能通過鼻淚管。
(5)其他。如患有流行性腮腺炎、感冒或肺炎時,眼睛的內側會出現紅腫,結膜充血,也可伴眼睛流淚,一旦原發病治愈,流淚也隨之改善。
治療異常流淚,要先查找出發病的原因,對症處理。流淚若因灰塵進入眼內,刺激結膜而致,可把眼皮輕輕地翻起,用幹淨的棉簽或手帕把灰塵擦去,流淚就會止住。
如角膜發炎、沙眼等炎症時,應根據病情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除滴眼藥水外,必要時還需擴瞳孔,球結膜下注射抗生素,並包紮痛眼以利休息。如果拖延病程,輕的角膜上出現雲洗白斑,影響視力,嚴重的還可引起角膜潰瘍穿孔,造成失明。
如有分泌物,要用消毒棉球浸泡生理鹽水後擦洗。擦洗時應從眼的外側向內側(鼻側)擦,因為鼻側有鼻淚管與鼻孔相通,如果擦的方向相反,就有可能將鼻腔囊的細菌帶到眼睛裏。棉球擦一次就不能再用,直至分泌物擦幹淨為止。
對一般的淚道阻塞,可有計劃地作淚道衝洗或淚道擴張,治療無效者,可考慮作鼻淚管吻合手術。急性淚囊炎發作時切忌擠壓,也不可作淚道衝洗,以免炎症擴散。新生兒淚溢應采取淚囊部壓迫按摩法,用食指稍加壓向鼻腔按摩,每日2~3次,切不可盲目作淚道探通術或濫用大量抗生素。
在給小兒滴眼藥水時,小兒應取臥位或坐位,頭向後仰,眼向上看。以左手拇指和食指輕輕撐開眼皮,右手持滴瓶將藥水滴入外側穹窿部,不要滴在黑眼珠上,不要讓瓶口碰著眼睫毛,瓶口離眼的距離約2厘米,每次2~3滴即可。滴完後鬆開拇指,以拇指和食指輕提上眼皮,年長的小兒可讓其輕輕轉動眼球,使藥液充滿結膜囊。放下上眼皮,用棉球輕壓內側眼角2~3分鍾,以免藥水經鼻淚管流進鼻腔,再閉眼2~3分鍾,如雙眼均需用藥,先滴病輕的一側,再滴重的一側,中間應隔3~5分鍾。如用軟膏一類的藥物,應在臨睡前使用,可不造成白天視力模糊。
本病在發病治療期間,禁忌辛辣和巧克力等食物,應多吃新鮮蔬菜、豆製品等。平時要注意用眼衛生,不要用髒手絹或髒手揉擦眼睛,以免引起眼睛發炎。另外,要經常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
12.紅眼睛分哪幾種情況?
紅眼睛,即急性結膜炎,為一種急性傳染病。其臨床表現為眼睛發癢、灼熱以及異物感,有時可出現刺痛、怕光及流淚,當眼分泌物增多時可有視力模糊。急性眼結膜炎、遊泳性結膜炎、鞏膜炎皆是本病病因。
(1)急性眼結膜炎。大多數由於外來的細菌、病毒感染引起,或因機械性、化學性、物理性等因素直接對結膜產生刺激。微生物可來自空氣、塵埃、水,或通過帶菌的手、玩具而傳入結膜囊內,某些細菌如腦膜炎球菌、結核杆菌等也可通過血液轉移到結膜上發生炎症。
檢查可發現眼瞼及眼球結膜充血,輕重程度不一。由於充血、淤滯,可造成血液從血管壁滲出,導致組織水腫,甚至血液外溢。溢出液可與淚液、結膜腺體分泌物相結合,形成粘液狀或黃白色膿性分泌物,有時分泌物可呈膜狀覆蓋在結膜表麵,甚至使眼瞼睫毛粘合呈於痂狀。
(2)遊泳性結膜炎。傳染性特強,常一人發病,傳遍全家。主要因遊泳池水內含有病毒,遊泳時侵入眼結膜而引起。遊泳後1~2天出現症狀,開始兩眼紅腫,又癢又痛,並有少許分泌物。繼之瞼結膜出現很多濾泡,嚴重的還有耳前淋巴結腫大,病程往往持續3~6周。
(3)鞏膜炎。充血呈紫紅色,為區域性,常反複發作,炎症消退後鞏膜變薄,隱露內麵葡萄膜的青藍色,沒有膿性分泌物。
急性結膜炎發病初期可用冷濕毛巾敷眼,每日數次,如有角膜受累立即改為熱濕敷,同時可用消炎的眼藥水或眼藥膏,如氯黴素、潔黴素或利福平眼藥水,一般每2小時滴1次。或臨睡前用紅黴素眼藥膏。上藥的時候,操作者先洗淨雙手,用一隻手把小兒上下眼皮輕輕分開,再上藥,然後用手提一提或揉一揉上下眼皮,使藥均勻地分布到眼結膜各處。不要用紗布包眼睛,因為遮蓋後,眼屎不易排出,同時因增加眼局部的溫度和濕度,便於病毒或細菌繁殖,反而使病情加重。
用防風、蟬衣、桑葉、菊花、浮萍、銀花等中藥煎水取汁,趁熱倒入玻璃杯中,將眼部置於杯口中,讓熱氣薰眼,若嫌太燙,可在杯口上蒙一層紗布,對紅眼睛有很好的輔助治療效果。
“眼屎”多時可先用淡鹽水或硼酸溶液衝洗一下眼睛,去除分泌物。然後再用上述方法治療。
對於紅眼病患兒要隔離,毛巾、手帕應煮沸消毒,以避免傳染給他人,紅眼病流行時暫不去公共場所和學校讀書或不上幼兒園。要講究個人衛生,勤洗手,勤剪指甲。小兒自己洗臉時要先把雙手洗淨,然後再洗臉。先擦洗無病眼睛,再洗患側。檢查或治療患兒後要用肥皂洗淨雙手,並用70%酒精棉球等消毒劑消毒手,避免造成交叉感染。平時應攜帶幹淨手帕,養成不用手揉擦眼睛的好習慣。夏天遊泳時,要做到每次遊泳後必須滴眼藥水,這是保護眼睛的好方法。
13.沙眼有什麼症狀?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體感染引起的疾病,發病時眼瞼內側會發生炎症而變得非常紅,並長出膿泡,眼球結膜也會受累,如不及時治療就有導致失明的危險。該病目前已經很少見,但是一旦患病後,就要盡早接受治療,並且要為患兒準備專用毛巾和臉盆。
14.風團是如何引起的?
風團,是局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引起皮膚紅斑,而致血管內液體滲出,形成皮膚組織內水腫,呈現一片略微隆起的皮疹,有大有小,可分散存在,也可融合成片,皮疹風團周圍血管充血呈紅色,即玫瑰色紅暈,中央水腫區擠壓組織呈淡紅甚至白色,常伴灼熱感和瘙癢。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等均可見風團皮疹。
(1)蕁麻疹。也稱“風疹塊”,是由各種因素刺激引起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血管反應性皮膚病。
(2)血管性水腫。突然發生皮膚局限性水腫,呈大片淡紅色或蒼白色,邊界不清,瘙癢,發脹或灼熱感,伴發熱,好發於眼瞼、口唇、外生殖器,甚至喉頭等。如發生在喉頭,有窒息危險,多半於夜間發生,約持續數小時至1~2天消退,需到醫院緊急救治。
(3)藥物性皮炎。又稱藥物疹,可有各種類型皮疹,其中有一種是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型,其皮疹特點是大小不等的風團,較一般蕁麻疹顏色更鮮紅,癢感,時伴觸痛、刺痛,持續時間長,全身性分布,同時伴高熱,全身症狀重,如惡寒、發熱、惡心、嘔吐等。常見引起本病的藥物有阿司匹林、青黴素、痢特靈等。
風團的治療,首先要解除誘因,凡藥物、食物、感染等引起風團,應仔細尋找誘因以去除。可用抗組胺藥物,如撲爾敏、非那根、苯海拉明、息斯敏口服,也可用賽更啶。此外,口服維生素C,靜脈推注葡萄糖酸鈣等,可降低血管通透性。
頑固蕁麻疹患兒可口服強的鬆,嚴重急性蕁麻疹或合並喉頭水腫、過敏性休克,則應立即應用地塞米鬆,甚至氣管插管或切開,以搶救生命。
皮膚瘙癢可用薄荷或樟腦爐甘石洗劑外塗,以減輕症狀。
日常小兒應注意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減少感染機會,避免因感染而誘發風團。若平時風團發作與接觸某種植物、花粉或化學粉塵及食用某種食品及藥物有關時,應嚴禁再接觸或食用致病原,從而有效控製發生本病。
15.傳染性紅斑病有什麼症狀?
紅斑病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在發燒的同時,兩頰會發出類似蝴蝶翅膀那種形狀的疹子,並且會進而擴散到胸部、腹部、後背、手足等處。皮疹是由皮膚血管充血所引起的,5~6天即可消失,沒有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