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脫水熱是怎樣引起的?
如果孩子生後2~4天時,出現溫度升高,體溫達38~40度,並伴有無原因煩躁、啼哭不止、體重降低、尿量減少的情況,但其他情況良好,無感染中毒症狀,就要注意新生兒脫水熱的問題。
新生兒脫水熱主要是由於新生兒體內水分不足而引起的。造成這一原因的因素主要是:產婦坐月子中怕受涼,門窗關得很嚴,使環境氣溫過高;二是給孩子穿蓋過多,使小兒呼吸增快,呼出的水分增多,皮膚蒸發的水分也增多,從而加重脫水。另外,母親產後3~4天內,乳汁分泌量較少,不能滿足新生兒生理需要。這些都可造成新生兒體內水分大量丟失,使小兒發熱。
出現這種情況時主要是注意給新生兒補充適量的水分。可喂些溫開水或5%~10%的葡萄糖水液,每2小時1次,每次10~30毫升。如口服液體困難時,也可靜脈輸液補充5%葡萄糖液,加入總量1/5的生理鹽水。經過上述處埋,熱度會隨即降至正常。
此病在預防上隻要注意給孩子補充水分,並給孩子以適當的保暖,不要給孩子造成一個高溫的環境就可以了。
2.眼屎較多怎麼辦?
新生兒在出生時或生後2~3天出現黃色眼屎較多和兩側眼瞼紅腫,嚴重時可導致嬰兒睜眼困難,這是結膜炎的表現。
引起結膜炎的主要原因是:嬰兒從母體內被娩出時,母親產道內的病菌侵入孩子的眼中,或嬰兒出生前發生胎膜早破在宮內受到感染,但嬰兒與幼兒或成人所不同的是引起結膜炎的病原體大多不是病毒而是細菌。
在治療時,首先不要用手或不潔的毛巾等給孩子擦拭眼睛,可用消毒紗布或棉簽蘸上微濕的冷開水或無菌生理鹽水清洗眼周,然後用0.25%氯黴素或0.5%卡那黴素藥水點眼,每2~3小時1次,每次各在一側眼中滴藥液1~2滴,一般治療1周左右即可痊愈。
3.鼻塞該怎麼辦?
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和小嬰兒,經常會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鼻塞現象,並因此而產生哭鬧不安、拒食、張口呼吸,甚至呼吸困難等情況。這是由於孩子麵部的顱骨發育尚不健全,其鼻腔相對較為狹小。如年齡越小該特征就顯得越明顯,新生兒和小嬰兒幾乎沒有下鼻道且鼻腔中沒有鼻毛,鼻黏膜脆弱並富於血管,所以很容易在受到輕微的感染、冷空氣或異味氣體等因素影響時,發生鼻黏膜的充血腫脹和分泌物增多,從而出現鼻塞和流涕。此外鼻腔中鼻垢積聚過多,是新生兒和小嬰兒鼻塞的常見原因。
如果新生兒或小嬰兒出現鼻塞,父母應首先檢查一下其鼻腔內有無鼻垢存在,如有則用幹淨的小棉簽蘸些溫水,將鼻垢輕輕撥出。而不應用尖銳的指甲、攝子等物去摳挖,以免引起鼻腔黏膜的損傷。如沒有鼻垢堵塞鼻腔可用水溫熱的濕毛巾外敷鼻部,同時應注意室內空氣的清潔和流通,鼻塞嚴重者應盡早去醫院診治。
4.排尿困難該怎麼辦?
新生兒排尿困難多見於男嬰,因尿道口狹窄細如針尖所致。常見尿道口為上皮所阻塞,常伴有包莖、包皮與陰莖頭粘連,因而尿道口狹窄,引起排尿困難、尿少、尿頻,常有局部潰瘍及出血等症狀。新生兒因尿道口狹窄、排尿困難,可引起嘔吐、嗜睡、浮腫,發現此類現象需赴醫院就診,查清原因進行必要治療。
排尿困難偶有因先天性尿道膜部或陰囊連接處狹窄所致。對於尿道狹窄可先用尿道擴張術,必要時行尿道口切開手術,以便使尿道通暢。若狹窄部位不在尿道口,須在狹窄部位施行尿道外切開術或內切開術。
5.便秘該怎麼辦?
一直每天大便二、三次的新生兒從生後半個月開始,如果每天隻便一次,那麼快1個月的時候就不會一天便一次了。而當2天或者3天便一次時,就應該懷疑新生兒便秘而帶著新生兒去看醫生。
用母乳喂養時,新生兒每次吃母乳的量無法弄清,所以要綜合考慮是否是由於母乳不足而引起便秘的。這隻要量一下新生兒的體重就很容易弄清。在發生便秘之後,如果以前是每天體重增加150克,而現在卻不到100克左右,就可以斷定是母乳不足了。
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最好在洗完澡後先喂點白糖水,白糖水沒有效果時,可將2~3克的麥芽精溶在20毫升的開水中喂新生兒。如果還不行,可將果汁加水一倍喂20毫升。在喂牛奶時可加2~3克的麥芽精試試看。開始一天加一次,沒有效果可一天加2次。還沒有效果,就可一天加3次果汁試試看。
如果上述辦法還不見效果的話,可以換用刺激肛門的辦法。最安全的是灌腸。可用小兒用的無花果灌腸器。沒有小兒用的,成人用的也可以。
灌腸時,注意不要把新生兒的肛門弄破。使用玻璃製品灌腸器時,要在尖端安上硬膠皮管。無花果灌腸器的尖端較短,可直接使用。插入肛門裏的部分無論是用硬膠皮管,還是用無花果灌腸器,都要塗上油質雪花膏使之滑潤。
具體做法是:打開新生兒尿布,露出下半身,再用左手握住新生兒的雙腳提到最高處,把灌腸器從肛門向著肚臍的方向插入。插進2厘米左右時注入液體(一半甘油一半清水)。注完後拔出灌腸器,同時把藥棉塞入肛門。然後放下腳,蓋上尿布,待2~3分鍾後大便就排出來了。如果過了10分鍾仍排不出來時可再灌一次。
隻是做為個性而兩天排一次便的這種類型的人,不管想不想灌腸,這一個性有的會延續終生。實際上,生後1個月左右出現的便秘一般到3~4個月時就會自然痊愈。等到能吃蔬菜和水果之後就會有更大的好轉。
不要給新生兒用泄藥,因為泄藥可能導致新生兒腸的異常蠕動而引起腸套疊。
6.為什麼會嘔吐?
新生兒由於嘔吐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全,胃容量小而呈水平位,胃入口(賁門)處括約肌較鬆,所以,容易發生嘔吐。
有些新生兒剛生下不久,還未開奶就開始嘔吐,吐出物像泡沫樣或含少許咖啡樣物,但全身情況尚好,胎糞排出正常,無腹脹,分娩時有產程過長或窒息者,可能因吞入過多羊水所致,待羊水吐盡後嘔吐自然停止。少數嘔吐嚴重者可用導管抽出胃內容物,並用生理鹽水洗胃,症狀便可緩解。對於因難產、高位產鉗、吸引助產等引起分娩損傷的和有窒息的小兒發生嘔吐,需注意顱內出血,這時常伴有嗜睡、突然尖叫、抽痙、前囟飽滿等神經係統症狀,全身情況亦較差。
出生不久,或剛開奶,一吃即嘔吐,無胎糞排出或排出量極少時,常常有可能為胎糞粘稠引起梗阻,或消化道畸形所致的梗阻。由胎糞粘稠引起的,灌腸後大便通暢即能解除。消化道畸形可有食道閉鎖、十二指腸閉鎖、腸旋轉不良、無肛等,除嘔吐和無胎糞(或極少)排出等共有症狀外,如梗阻位置較高,則嘔吐頻繁,腹脹不明顯,或上腹脹而下腹空虛;梗阻在十二指腸以下的,嘔吐物含膽汁;梗阻位置低的,嘔吐發生較晚,嘔吐物中可有糞便,腹脹明顯。對這類畸形的患者,盡量爭取早日手術治療。
出生1~2周後發生嘔吐,全身情況很好的常常是因喂養不當所致。當小兒食量已增加,而母奶不足或牛奶過稀,小兒饑餓,吸奶時咽下大量空氣,或人工喂養時奶頭開孔過小、過大,牛奶不充滿奶頭,都可以讓小兒吞入空氣,當咽入的大量空氣從胃內排出時便發生嘔吐。此外,牛奶過熱、過冷、量過多或吸奶後翻動小兒等也會引起嘔吐,有時嘔吐可呈噴射狀。隻要注意喂養方法,吸奶後豎抱起小兒輕拍背部,待至噯出吞入的空氣後再半臥,就不會發生嘔吐。如果胃出口(幽門)處肌肉痙攣,乳汁不易通過,也會發生嘔吐,吸奶前給予解痙藥物能有效。因新生兒的胃遊離度和活動度大,進食後會因發生胃扭轉而嘔吐,可於吸奶後取身體稍抬高右側臥位以預防。對於小兒喂飽後不久吐出小量乳汁,一般情況良好,食欲正常,吐後不啼哭,亦不伴有其他任何症狀和體征的,通俗稱為“溢奶”,這是屬於正常現象。
如出生2~3周後開始嘔吐,每天數次,逐漸頻繁並發展為噴射性,每次進食後半小時左右就發生劇烈嘔吐,吐出量有時比進入量還要多,吐出物無膽汁,吐後食欲仍正常,並因長期持續嘔吐而逐漸消瘦的,可能為先天性幽門肥大性狹窄,本病在男嬰多見,進食時在腹部可見到胃蠕動波,有時在右上腹可摸到像橄欖大的硬塊是肥大的幽門,一般需要手術治療。
新生兒在胎內、出生時、出生後都很容易感染生病,如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嘔吐可以為這些疾病的症狀之一,因此,新生兒任何時期出現嘔吐,伴有這些疾病的相應症狀,或全身情況差時,應及時就診治療。
7.出血症有什麼表現?
本病又稱為新生兒低凝血酶原血症,是由於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顯著缺乏所致的一種自限性疾病,但早產兒可晚至生後2周發病。如母親服用藥物(雙香豆素、苯妥英鈉等)則多在生後第1天發病。
新生兒初生時腸道無菌,奶量不足,影響維生素K的合成;肝酶係統不成熟;母親缺乏維生素K及胎兒肝內維生素K貯存不足;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膽汁中膽酸的含量較低,影響維生素K的吸收。
本病出血可急可緩,或自然出現或經輕傷引起。程度可不同,輕微滲血常被忽略而自愈,嚴重者較少見,但也可發生致命性大出血。最常見的出血是胃腸道處。可吐血及便血,吐出物呈棕色,便血輕者隻有2~3次黑便,重者有黑便或鮮血便,甚至可導致貧血、休克、死亡。其次是皮膚出血,也可自取血及注射部位、輕度的外傷及術後傷口等處滲血不止。臍部出血與臍帶結紮無關,輕者為滲血,重者則出血不止。
新生兒出生後,早期喂牛奶對本病有預防作用。
如遇出血過多時,應輸血10~30毫升/千克/次,輕者可輸庫存血漿以補充凝血因子。早產兒因肝功能不成熟,最好輸新鮮血或庫存血漿。本病一般預後良好,不再複發。
8.如何預防和治療敗血症?
本症是嚴重的全身性的細菌感染。由於細菌進入血液循環,不斷繁殖及產生毒素而致病,也可以同時停留在某些髒器上,發生轉移病灶。
新生兒容易發生敗血症,未成熟兒表現為厭食、拒奶、溢奶、虛弱、麵色蒼白、口周發青、體重不增長,體溫不恒定,可以發熱、正常或不升高。足月兒(生後2~4周)多表現發熱、精神反應差、吃奶不好、煩躁不安、皮膚老化等。
重症患者可出現不規則的體溫,甚至高熱,有明顯中毒症狀,麵色蒼白、發青或發灰。安靜時出現心律增快、黃疸加重、可發生高膽紅素血症。新生兒敗血症常並發肺炎,當局部症狀不重,難以解釋全身中毒症狀時,應考慮敗血症。
雖然新生兒容易發生敗血症,但了解了細菌入侵途徑後,還是可以預防的。
孕母要做好產前檢查,保證孕期健康和接生時無菌操作。對出生嬰兒應每日清潔全身皮膚,大小便後清潔臀部,臍帶未脫落前要防止大小便汙染,包臍帶的紗布應消毒,臍部如有少許滲出或膿性分泌物,可用3%雙氧水清潔臍部後塗1%龍膽紫,如處理無效應到醫院就診。避免用布擦口而損傷口腔粘膜。室內需保持空氣新鮮。孕母如有感冒,喂奶時須帶口罩。嬰兒如有皮膚感染、感冒、腹瀉等,須及時治療。
治療敗血症,需要及時應用大劑量有效抗生素,必要時尚需少量多次的輸鮮血和血漿,以增加患兒抵抗力,對於體溫不升的患兒采取保暖措施,體溫高者可用物理降溫。臍部、皮膚局部感染者,可塗70%酒精,或2%龍膽紫,也可用呋喃西林濕敷。應供給足夠的營養與水分。9.如何預防膿皰病?
對患兒的處理應做好隔離,立即進行膿液培養,鑒別菌種,做藥敏試驗以選擇最有效的抗生素。局部可塗0.5%新黴素軟膏或1%龍膽紫溶液,並在患處向四周正常皮膚每隔2~3小時塗50%酒精,以減少自然接觸傳染的機會。為預防膿皰病,對新生兒的胎脂不應於生後立即擦去,因為胎脂能補償角質層不足,對皮膚有保護作用。生後1周內新生兒應用無菌的礦物油或棉籽油輕輕將會陰、皮膚皺折處(頜下、腋窩、腹股溝等)的胎脂擦掉。身體其他部位的胎脂應全部保留,直至脫臍前。新生兒皮膚皺折處應保持幹燥,防止擦爛。生後洗澡宜用柔和、無刺激的香皂,每次洗澡後應將香皂用水衝洗淨,並用柔軟毛巾擦幹。新生兒皮脂腺不發達,皮膚油脂較少,但也不必塗擦油脂以求滋潤,因油脂會堵塞皮脂腺毛孔和汗孔,不利排泄,易生痱子,易於積菌感染膿皰病,同時也妨礙皮膚的呼吸作用。小兒穿用的內衣、被單、尿布應以細軟的棉布為宜,若用舊布製成內衣,既節約又適用。羊毛內衣容易致敏而引起皮炎,最不適用。絲和人造纖維物質亦偶有致敏作用。要注意居室通氣換氣,加強消毒隔離,保持一定室溫,不要將小兒包紮過緊,盡量使其舒適少哭,經常保持皮膚幹潔。
10.結腸炎有什麼特征?
本病一般發生在體重低於2500克的早產兒,於出生時曾發生過窒息,或出生後曾患過呼吸困難、敗血症或腹瀉等疾病的早產兒更易引發本病。
本症的發病原因,可能和腸壁缺氧及腸道細菌感染關係密切,因缺氧時機體調整血流分布,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較多氧氣,腸壁缺氧顯得更重,再因腸壁受損,腸道細菌乘機侵入,可引起腸黏膜壞死,重者腸壁各層都可能壞死,甚至並發腸穿孔。
本症無明顯季節性,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有窒息、換血等誘因者,發病多在生後2周內,以2~10天為高峰。因腹瀉、敗血症或無誘因而發病的嬰兒則起病時期較晚,在出生後3~4周或7~8周發病。
本病症狀以腹脹、腹瀉、嘔吐、便血為主,可分輕症和重症2種。輕症僅有輕度和中度腹脹,以腹瀉和嘔吐、便血為主,腹瀉和嘔吐次數不多,每日1~3次,大便稀薄,可有少量血液,有時大便顏色深,呈血陽性。重症者腹脹明顯,甚至腹壁發亮,可看到腸型,腹瀉和嘔吐次數可多可少,便血量多,為果醬樣便或黑糞。嘔吐物呈咖啡狀或吐鮮血。嚴重者腹壁紅腫並伴有肌緊張。全身症狀有發熱或體溫不升,出現神誌萎靡、心率減慢、呼吸不規則或呼吸暫停,有的病例可並發腸穿孔和腹膜炎,有的並發敗血症。
治療期間應嚴格禁食,停止一切喂哺5~10天,禁食期間從靜脈滴入葡萄糖液、生理鹽水和營養液,有時需輸血或血漿,待症狀消失後開始喂糖水和喂奶,均從少量到多量,逐漸增加。為控製腸道細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療,如用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和氨苄青黴素等。
11.什麼是肝炎綜合征?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是一種以持續性黃疸、血清膽紅素增兵高、肝或肝脾腫大及肝功能不正常為主的疾病症候群的總稱。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種病毒均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從而使胎兒的肝髒致病,並連累其他髒器器官。除了病毒感染外,多種細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謝缺陷疾病的肝髒病變,肝內外的膽道閉鎖及膽汁粘稠綜合征所致的肝髒損害等,均屬於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範圍。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發病的初期表現為黃疸顯現,起病緩慢,一般在出生後數天至數周內出現,並持續不退,病情較重,伴有吃奶不好、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體重不增、大便淺黃或灰白色、肝脾腫大等。出現上述症狀要及時治療,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很快恢複健康。
12.如何治療斜頸?
小兒斜頸是頭向一側偏斜的病症,一般指先天性肌性斜頸,由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造成,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鎖乳突肌的纖維化引起攣縮與變短。
小兒斜頸可在生後即存在,也可在生後第2~3周出現,症狀為頭向病側偏斜,下頦轉向對側。觸診時可發現硬而無疼痛的梭形腫物,與胸鎖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內逐漸增大,可達到成人拇指末節那麼大,然後開始退縮,在2~6個月內逐漸消失。
發現小兒斜頸後,如不及時糾正,患側麵部軟組織可隨體格生長而進一步變短,頸深筋膜攣縮變厚,斜角肌變短,頸動脈鞘與血管攣縮,最後顱骨發育不對稱,頸椎甚至上胸椎出現脊柱側彎畸形。
應在小兒斜頸確診之後即采取措施。早期可對腫脹部位作手法輕柔按摩,伸展攣縮的胸鎖乳突肌,每次伸展肌肉時間維持2~3秒。這種伸展動作每天4~6回,每回作10~20次。以上按摩應教給父母來完成。另外,喂奶時,睡眠的枕墊以及用玩具吸引病兒注意時,都應重視姿勢的糾正。
如采取上述治療措施後未見症狀好轉或被誤診的1歲以上病兒,則需手術治療,切斷或部分切除攣縮的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
13.新生兒患破傷風有什麼表現?
新生兒破傷風俗稱鎖口風、臍風、七日風、四六風,是由破傷風杆菌侵入機體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多由接生時未嚴格消毒或臍部護理不當所引起。舊法接生的嬰兒患病率較高。其潛伏期一般為4~14天,以4~6天為多見,俗稱“四六風”,最短僅24小時發病。潛伏期愈短,死亡率愈高。病情越重,則預後越差。
按臨床表現可分為3期:
(1)早期。小兒拒食、好哭、不安,哭聲低弱,有蹙眉、口角上提、口唇厥起等苦笑麵容,下頜強直,不能張口或牙關緊閉,吸乳困難。
(2)痙攣期。一般為1~4周,陣發性抽搐,四肢、軀幹均強直,頭後仰,腹肌緊張,軀幹向後彎,兩下肢伸直,足後屈,形成角弓反張。有時喉肌、呼吸肌也出現痙攣,引起青紫窒息、呼吸停止和心力衰竭而死亡,此期容易合並肺炎,敗血症等。
(3)恢複期。肌肉張力逐漸減輕,牙關緊閉、苦笑麵容、四肢強直等症狀均有減輕,發作時不再引起窒息,口能輕輕張開,不影響吸吮,發作次數逐漸減少,肌張力恢複需2~3個月。
本病多因使用未消毒的剪刀斷臍及汙染的繩線結紮臍帶,破傷風杆菌從臍部侵入所致。故預防應做到:強調新法接生;若遇急產、臍帶未適當處理後,宜重新處理,可用無菌操作剪剪去一段,另行結紮。也可肌內注射青黴素及破傷風抗毒素1500單位預防。
14.為什麼會發生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症狀,臨床上以血清膽紅素≥205微摩爾/升(≥12毫克/分升)作為診斷高膽紅素血症的標準。新生兒黃疸的發生與種族、地區、胎齡及喂養方式等有關,如東方人高於西方人,我國南方高於北方,早產兒多於足月兒,母乳喂養兒多於人工喂養兒。
成人血清膽紅素超過34微摩爾/升(2毫克/分升)時出現黃疸,而新生兒由於血管豐富,要超過85微摩爾/升(5毫克/分升)時才顯黃疸。新生兒出生時臍血膽紅素濃度在19~51微摩爾/升(1~3毫克/分升),出生後2~4天膽紅素明顯上升,以後逐漸下降。
新生兒黃疸常見的病因如下:
(1)生理性黃疸。大部分在出生後第3日出現,最早為第2日,遲者可第5日方出現。輕者黃疸呈淺黃色,局限於頸部,或波及軀幹,鞏膜亦可黃染,2~3日後消退,至第5~6日皮膚恢複正常。超過2周稱遷延性黃疸,並要考慮是否有母乳黃疸等其他原因。
生理性黃疸能自愈,多喂糖水可使黃疸加快消退,不必治療。重者應予光療,並進一步檢查,以除外病理性黃疸。
(2)新生兒溶血病。主要因母嬰間血型不合而產生同族血型免疫反應的一種遺傳性疾病。多見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兩者溶血症狀基本相同,隻是前者輕,病情進展較慢;後者重,病情進展快。輕型者出生時與正常新生兒無異,1~2天後逐漸出現黃疸或貧血,程度日益加深或稍有嗜睡、拒食,往往誤診為生理性黃疸。重型者出現貧血、全身水腫、胸腹腔積液、肝脾腫大而死亡。此病必須住院治療。
(3)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包括乙肝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柯薩奇病毒和風疹病毒等引起的肝炎。主要表現為黃疸。往往因生理性黃疸持續不退或退而複現前來就診。體檢有肝、脾腫大。大便可能呈白色。多數在3~4月內黃疸緩慢消退。可並發低鈣性抽搐、幹眼病、出血及腹瀉。實驗室檢查總膽紅素一般低於171微摩爾/升(10毫克/分升),結合膽紅素與未結合膽紅素均增高,以前者為主。穀丙轉氨酶升高或正常。新生兒肝炎綜合征診斷比較困難,尤其是病因診斷,需做多種病毒抗原、抗體檢查。本病預後較佳,60%~70%可自愈。可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保肝治療。
(4)膽管閉鎖。病因不明,有人認為肝內、肝外之膽管閉鎖均可由肝炎病毒引起。這些新生兒出生後無黃疸,胎糞色澤正常。在出生後1~2周內皮膚微黃,且逐漸加重,略帶棕綠色,肝髒增大,晚期脾髒增大伴有腹水。營養狀況大多良好,大便呈灰白色,血清總膽紅素往往超過171微摩爾/升(10毫克/分升)。
由於本病可發生膽汁性肝硬化,故診斷明確後應在2個月內進行手術,不主張用激素治療。肝外膽管閉鎖者3個月後肝髒開始硬化,6個月到2歲常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15.腦炎有什麼特點?
腦炎是腦部炎症疾病的總稱。既有像乙型腦炎那樣的由病毒直接引起的腦炎,也有由麻疹和水痘等所繼發的。特點是突然發病,可突然出現發燒、痙攣、頭痛、嘔吐等症狀,嚴重時可能會喪失意誌,甚至有生命危險,腦炎治愈後都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16.腦積水可以治愈嗎?
腦積水是充滿腦腔空間的腦脊髓液產生過多或者流通道路堵塞而大量積存於腦室內,由於從內側壓迫腦,顱骨尚未變得堅固的嬰兒的頭部就會變得很大。據說造成這種病例是胎兒在母體內時,由於感染了病毒和弓形體等侵犯大腦所引起,但目前原因尚不十分明確。腦積水在末期會表現出智能和運動機能障礙。通過手術,可使液體流出,但徹底痊愈卻較難。
17.腦腫瘤征與腦積水症狀有相同點嗎?
腦腫瘤就是在腦中長出腫瘤的疾病。原因不明,有1/3的患者是15歲以下的兒童。症狀因發生腫瘤部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特征是有持續性嘔吐和頭痛,並且會逐漸加強。也有表現出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糊裏糊塗之類症狀的,最終會導致意識朦朧和引起痙攣。在治療上,要早期手術摘除腫瘤。如果發生腫瘤的部位不能進行手術時,可進行放射線以及藥物療法。
腦腫瘤與腦積水一樣,都是惡性疾病,能夠治愈的幾率極小。
18.兔唇該如何治療?
兔唇是上唇先天裂開的疾病。兔唇的手術大都在生後3個月進行。在第1次手術之後,若需要對鼻和嘴唇進行整形的話,可等到成人以後進行。
19.齶裂的最佳治療時間是什麼時候?
齶裂大都與兔唇同時出現。當嬰兒吸奶的力量很弱時,需要使用奶瓶。此病最好在1~3歲期間進行手術。
20.特發性皮炎有何症狀?
特發性皮炎是由先天性過敏體質引起的,常常可見本人和家族中有哮喘、蕁麻疹、藥疹、變態反應性鼻炎之類的疾病。在嬰兒期,皮膚發紅,濕漉漉的,會結瘡痂,瘙癢嚴重。在幼兒期,口的周圍、眼瞼、頸部、肘的凹陷處、膝蓋的裏側等部位會長出小疙瘩。小疙瘩也很癢,整個皮膚幹巴巴,不濕潤。到兒童期結束時基本上都可痊愈。治療需遵醫囑。
21.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能治愈嗎?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先天骨盆骨形成不良以及關節囊鬆弛而引起髖關節脫位的疾病。此病雖說是先天性的,但在出生之際並未發現脫位,隻是有容易引起脫位的因素,在出生之後逐漸出現脫位的傾向,不久就導致徹底脫位。
患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者中,女孩占大多數,男女孩之比為1:6.既有一側脫位的,也有兩側脫位的。此病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就可徹底治愈。當能夠走路了再進行治療,治愈的希望很渺茫。
22.先天性膽總管擴張症是什麼原因?
膽汁由肝髒流進消化管,由於膽總管的遠端發生囊狀異常而變大就會影響膽汁的流動,從而引起各種症狀。誘因尚未確定,但一般認為是由於膽總管先天性衰弱,以及總膽管的下部閉塞等引起的。該病多見於女孩。黃疸、腹痛和腹部腫瘤是該病的大症狀,也有主訴有發燒和嘔吐的。由於大多數患兒會複發,所以需用手術根除。
23.哪些原因可導致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次數明顯減少,或排出困難,也指糞便堅硬或有排便不盡的感覺。一般來說,如糞便在腸內停留過久並超過48小時以上者,即可認為便秘。根據有無器質性病變,可將便秘分為習慣性便秘和器質性便秘兩種。
(1)習慣性便秘。滿月後人工喂養的小兒,或斷母奶後的小兒出現便秘,大多為習慣性便秘。產生的原因,主要是飲食結構不合理或缺乏讓小兒按時大便的訓練。經常高蛋白飲食、很少吃蔬菜的小兒,因缺少纖維素,會使腸蠕動減慢,大便就幹燥,次數也少。另外,生活無規律或缺少按時大便的訓練,以致未形成排便的條件反射,也會產生便秘。如當小兒有便意時,因為貪玩或條件不允許(如正在上課等)未能及時排便,等便意過去後,就不想排便了。大便存積在腸內,水分不斷被吸收,越來越幹,排便更困難了。有的小兒因大便秘結,排便時肛門裂開,出血,疼痛,因怕痛而不願排便,就形成惡性循環。上述情況,醫學上稱為習慣性便秘或功能性便秘。
(2)器質性便秘。可由多種器質性病變引起,如結腸、直腸及肛門等病變。
①先天性巨結腸:是某一段結腸先天有病變,隻有收縮,不能正常蠕動,經常處於痙攣狀態,形成功能性腸梗阻,使糞便通過困難。而上段腸管出現擴張,形成巨結腸。臨床表現視病變腸管長度不同而輕重不一(病變腸管越長,症狀出現越早越嚴重)。出生後無胎糞排出或僅有少量胎糞排出,隨後出現便秘、腹脹、嘔吐等腸梗阻的表現。這需要及時去醫院診治,明確診斷後需手術治療,方能根治。若病變腸管較短,症狀就較輕,便秘常用肥皂頭或開塞露塞肛門促使大便排出,但不加刺激就不能自行排便。這也需要到醫院明確診斷。如X線拍片顯示病變腸段較短,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采用保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