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產後康複要素(2)(2 / 3)

由於在孕期和哺乳期間,母體與胎兒、新生兒之間的血紅蛋白、血清鐵、白蛋白的指標有顯著比例,因此在孕期及哺乳期最好通過食補或藥補的方式補充鐵。

為促使孩子的大腦及視神經的發育,還應該在孕期和哺乳期內補充長鏈多烯不飽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維生素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補足維生素也是產婦飲食營養特點之一。

維生素是維持機體正常代謝和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質,存在於食物中,人體不能自行合成。

營養學上通常按維生素的溶解性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類。脂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共同特點是:溶於脂肪及脂溶劑,而不溶於水:在食物中與脂肪類共同存在;在腸道吸收時隨淋巴係統吸收,而從膽汁少量排出;攝入後大部分儲存在脂肪組織中;

維生素缺乏時症狀出現緩慢;有的大劑量攝入時易引起中毒。

產婦除維生素A需要量增加較少外,各種維生素需要量均較非孕產婦增加1倍以上。因此,產後膳食中各種維生素必須相應增加,以維持產婦的自身健康,促進乳汁分泌,保證供給嬰兒的營養成分穩定,滿足嬰兒的需要。乳母每日維生素的推薦攝入量為維生素A1200微克,維生素D10微克,維生素E3毫克。

產婦在產後體內丟失大量的水分,如產後出血、惡露和褥汗排放都會使大量的水分從身體流失。為了喂養孩子乳母需要分泌大量的乳汁,從最初的幾十毫升到後來的幾百毫升。因此產婦在產褥期內應多飲用高營養的湯水、粥類以及其他流質、半流質食物,如牛奶、雞湯、魚湯、排骨湯、豬蹄湯等。

產婦不宜吃的食物

產婦應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這一類食物會刺激產婦的腸胃,還會引發產婦內熱,導致口舌生瘡,並造成大便秘結或痔瘡發作。產婦身體虛弱,胃腸功能降低,加之運動量少,消化功能低下,如吃硬食或油炸、油膩食物,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同時產婦也不要吃過鹹食物,成食中含鹽量多,會引起產婦體內水鈉瀦留,易造成水腫,並易誘發高血壓,還會影響泌乳。當然也不能忌食鹽,隻是不要過多吃鹽。

產婦應忌生冷食品。特別是夏季,產婦大多想吃一些生冷食物,如冰糕、冰淇淋、冰鎮飲料及涼菜等,這些生冷食物影Ⅱ向牙齒和消化功能,容易損傷脾胃,不利惡露排出。

產婦在產後需要給新生兒喂奶,如果過多食用巧克力,對嬰兒的發育會發生不良的影Ⅱ向。因為巧克力所含的可可堿能滲入母乳並在嬰兒體內蓄積,可可堿能損傷神經係統和心髒,並使肌肉鬆弛,排尿量增加,會使嬰兒消化不良、睡眠不穩、哭鬧不停。

另外,產婦總是吃巧克力還會影響食欲,誘使身體發胖,而必需的營養素的缺乏,會影響產婦的身體健康並造成缺乳,也不利於嬰兒生長發育,所以產婦不要過食巧克力。

成年人吃味精有益無害,而嬰兒,特別是12周內的嬰兒從母乳中吃到味精的成分則不利。因為味精內含穀氨酸鈉成分,會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過量穀氨酸鈉對嬰兒,尤其12周以內的嬰兒發育有嚴重影響,它能與嬰兒血液中的鋅發生特異性的結合,生成不能被機體吸收的穀氨酸鋅,生成物會隨著尿液排出,導致缺鋅。

鋅是人體許多重要酶的組成成分。鋅對胎兒、嬰兒生長發育非常重要。嬰兒缺鋅可以引起生長發育停滯,身材矮小,形同侏儒,智力減退。所以,產婦在3個月內忌多吃味精,最好不要吃味精,以免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

產後多久宜起床活動

產婦早期下床活動,可以幫助子宮複原,有利於惡露排出,增加食欲,有助於盡快恢複身體各器官的生理功能,隻有充分休息並配合適當的活動才能使產婦身體早日恢複健康。正常情況下,分娩後產婦十分疲勞,應當好好臥床休息,但需多翻身增加活動。正常產婦經陰道自然分娩,產後6~12小時內即可稍事活動,如翻身、伸屈腿等。如果產婦身體很健康,疲勞已經消除,會陰部也沒有裂傷,可以坐起來吃飯。如坐床洗漱、大小便、扶床行走。24小時後可以下床活動,在房間走一走,但要注意剛下床時先在床邊坐半個小時後再活動,否則突然起床就會出現頭暈眼花。以後可以逐漸增加活動時間。會陰側切或剖宮產者,於產後第3日可起床稍事活動。產後2周可以加做胸膝臥位或保健操,也可做些輕便的家務。盡早適當運動和做產後保健操,有助於產婦體力恢複,促進排尿排便,避免或減少靜脈栓塞的發生,且能使盆底及腹肌張力恢複,避免腹壁皮膚過度鬆弛。產褥期要活動有度,不要急於從事繁重的家務勞動和劇烈運動,如洗衣、抬舉重物、跑跳等。因為此時子宮韌帶鬆弛,骨盆底部組織張力降低,若從事重體力勞動或活動量過大,由於腹壓增加,容易引起內髒(如子宮、膀胱、直腸)下垂或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