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常見症狀怎樣處理
懷孕期間通常會伴有一些不適的症狀,這些症狀的處理方法如下:
由於妊娠期激素的變化,牙齦增厚變軟,使食物易在牙袋內留存,致使局部感染,引起疼痛、水腫、出血。要注意口腔衛生,定期到口腔科檢查,並把懷孕的事告訴醫生,避免做牙齒的X線檢查。
孕激素的作用,導致脊柱下部、骨盆髖部關節處肌肉過度緊張,尤其在不恰當的體位時背部疼痛更加明顯。出現這種情況不要服用止痛藥,按摩可緩解疼痛。
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勢,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脊柱的柔韌性。不宜穿高跟鞋,避免提重物,選擇較硬的床墊,能有效緩解疼痛。
從坐位或臥位站起時,會在一側下腹部感覺疼痛,原因是支持子宮的圓韌帶的伸展。可用熱水袋局部熱敷以放鬆肌肉,從而緩解疼痛。
懷孕後孕激素使腸道肌肉放鬆,腸蠕動減慢,腸內容物滯留,導致便秘,甚至引起痔瘡。因此,必須保持大便通暢,有便意時應馬上排便。平時要多吃含纖維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菠菜、絲瓜等,增加腸道蠕動。多飲水,多吃水果,以香蕉為首選,不宜多吃柿子。每天早、晚各吃1湯匙蜂蜜可以潤腸。工作時要經常變換姿勢,避免久坐或久站。
也是人們平時說的“腿肚子抽筋”,常在夜間發生,多因缺鈣所致。另一個原因是孕婦腹部體積增大,使腿部肌肉負擔加重。醫學界還認為體內鈣磷比例失調也會增加小腿痙攣發生率,建議不吃那些含磷較多的軟飲料、快餐食品及加工過的食品。痙攣發生後,用力伸直腿,腳趾向前蹺,或用力按摩幾分鍾能緩解痙攣。每天睡覺前按摩腿和腳,把下肢稍墊高一些再睡,能起到預防作用。
常發生在懷孕早期和晚期,是由於膨脹的子宮壓迫膀胱引起的。因此,有尿意就及時排出,不要憋著。睡覺前少飲水,在妊娠晚期,排尿時可前後搖動身體,有助於減輕膀胱受壓及排空膀胱。如果發現尿痛或小便混濁,應就醫。
孕激素使鼻黏膜增厚變軟,出現鼻塞、鼻出血、鼻充血及流涕。應避免幹燥的環境,不要擅用滴鼻液。鼻出血時,應輕壓鼻翼,身體稍向前傾。
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肢靜脈而影響血液回流,下肢及手指部液體瀦留,使手、足及踝部出現水腫。治療水腫最好的辦法,是通過鍛煉或變換姿勢,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應避免長時間站立,注意少吃鹽,多吃冬瓜、西瓜。睡眠取左側臥位,下肢適當墊高,可以減輕水腫。
孕婦如何做好自我監護
孕婦自我監護的方法很容易掌握。常用的監護內容為子宮底的高度、胎心、胎動、胎位及孕婦體重等項。分述如下:
間接地反映胎兒的生長發育和羊水的情況。醫院作產前檢查時,常用卷尺自恥骨聯合上緣向上測量宮底高度。正常妊娠在20~36周內,每周上升1厘米:36周以後,因胎頭下降或入盆,宮底上升減緩或稍下降。孕婦自我檢查可於排尿後取仰臥位,兩腿屈曲,手橫放腹部,以手指觸摸子宮底。
妊娠6個月後即能在腹部聽到胎兒的心跳聲,猶如鍾表的“滴答”聲,正常每分鍾120~160次。產前檢查時,先由醫生確定胎兒位置,以後孕婦家人直接用耳貼在孕婦的腹壁上聽取或借用木聽筒聽取,每日一至數次。胎心直接反映胎兒的生命情況,過快、過慢或不規律,都說明胎兒在宮內有缺氧情況,會危及胎兒生命,應及時就醫。但應注意,胎動會引起胎心加快(胎動過後,胎心即恢複正常);
有時在側腹部聽到子宮動脈跳動聲(與孕婦脈搏一致),應加以分別,以免引起不必要的1京慌。
胎心監護
胎兒“蜷縮”在子宮內,經常會“伸手蹬腿”,這就是胎動。正常的胎動每小時4~5次以上。測胎動時,孕婦取側臥位或半坐位,兩手輕放在腹壁上。每日測3次(早、中、晚各1次),每次1小時。如3小時胎動次數相加乘4(等於1 2小時的胎動次數)不足20次,或比以前減少一半,或胎動頻繁,結合胎心異常變化,表示胎兒有危險,應盡快就醫。
孕婦自我監護,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好方法,不但可以改善產科工作極緊張的狀況,而且有利於母子的健康,減少圍生期(妊娠28周至分娩後7天)的胎、嬰死亡率,有利於優生工作的開展。
高危妊娠如何自我監護
高危妊娠是指在妊娠期有某種病理因素或致病因素可能危害孕婦、胎兒與新生兒,或者由此導致難產者。
具有高危妊娠因素的孕婦,稱為高危孕婦。具有高危因素的圍產兒,稱為高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