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孕期生理保健(3)(1 / 3)

明確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必須住院治療。孕期貧血致機體抵抗力低下,要特別注意預防感染。

孕婦為何易患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通路及分布區的疼痛綜合征,稱為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病。有許多原因可引起坐骨神經痛,妊娠期增大的子宮對盆壁坐骨神經的壓迫與刺激,是孕婦發生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孕婦坐骨神經痛,除了臀部、腿部及足部的疼痛以外,還可有感覺及運動障礙的表現,孕婦坐骨神經痛往往單側出現,咳嗽、噴嚏和屏氣用力時症狀會加重,妊娠晚期胎兒先露部入盆時,也會加重疼痛症狀。但孕期坐骨神經痛症狀嚴重者不多見,且不典型也不一致。受涼、感冒可能誘發孕婦坐骨神經痛。孕婦坐骨神經痛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局部按摩與口服營養神經的藥物,如維生素B1及維生素B12能幫助改善症狀。分娩後壓迫原因解除,疼痛症狀會自然消失。

患有心髒病的女性在妊娠期應注意什麼

心髒病女性在妊娠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心情要舒暢,情緒要穩定,避免情緒激動。

注意休息:避免勞累,每天臥床10小時以上。在妊娠中、後期最好停止工作安心靜養。

注意營養:宜食高蛋白質、低鹽飲食。控製攝入量,防止過胖,增加心髒負擔。

預防感冒:如患感冒,應及時治療。

要避免或及時治療貧血:如果心髒病孕婦患貧血,會加重心髒負擔,造成惡性循環,容易發生心力衰竭。

防止感染:任何感染,包括牙齦化膿、上呼吸道感染,都應盡早治療,以減少細菌性心內膜炎。

用藥要特別小心,尤其是強心藥:一般情況下不主張使用,除非是孕婦發生了充血性心力衰竭,尤其是有心房顫動時。

小心使用抗凝劑。曾做過人工瓣膜移植手術的孕婦,必須使用抗凝劑時,懷孕期間要多加注意。

必須做瓣膜切開術時:最好在未懷孕前做,若懷孕後,則應先行中止懷孕,再動手術為佳。

妊娠期最危險的時期是妊娠28~34周,分娩至產後1周。在這些時間孕婦及家屬應特別當心,如有不適,應及時送醫院檢查治療。

孕期腹痛要及時檢查

在孕期的不同階段,孕婦會因這樣或那樣的異常或病變而發生腹痛。孕早期引起腹痛的常見疾病有各種類型的流產、宮外孕,均表現為陣發性小腹痛伴下墜感,並有少量陰道出血,應及時去醫院檢查確診。妊娠晚期的先兆早產,會出現比較頻繁的小腹痛:血壓高或有外傷的孕婦如發生腹部持續性脹痛,腹部發硬和多少不等的陰道出血,要懷疑有胎盤早期剝離的可能性,危及母子安全,應立即去醫院診治。如果在妊娠前或孕期檢查發現有卵巢腫物,在改變體位或大小便後,突然發生持續性下腹部絞痛伴惡心嘔吐,可能為卵巢腫物發生蒂扭轉,應立即到醫院觀察、治療。疼痛不能緩解時,需開腹切除腫瘤。妊娠合並肌瘤並不少見,當肌瘤血運不足發生紅色變性時,表現為持續性腹痛伴低熱,應住院保守治療。

急性闌尾炎是孕期常見的外科並發症,表現為腹痛、惡心、嘔吐、低熱。由於妊娠子宮的逐漸增大,闌尾的位置也不斷上升,疼痛部位不像非孕期那樣典型,確診後一般可行保守治療。急性膽囊炎一般既往有發作史,疼痛在右肋下放射到右肩部,疼痛劇烈,絞痛伴惡心、嘔吐,膽道受阻時可出現黃疸,應立即到外科就診。急性胰腺炎雖不常見,但病情危重,疼痛性質與膽囊炎相似。

總之,孕期腹痛的病因較多,宜及時找醫生確診,以免延誤病情。

孕期要重視腳部保健

腳被稱做人體的第二心髒,懷孕後腳部的負擔也不輕。首先要支持增加的體重(整個孕期共增加10~14.5千克),脊椎前彎,重心改變,懷孕末期由於鬆弛素的分泌,頸、肩、腰背常常酸痛,腳更不堪重負,足底痛常常發生。為此,孕婦應重視腳的保健。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鞋子。懷孕3個月後必須穿寬鬆、舒適的鞋。前後留有1厘米餘地。鞋底防滑,鞋後跟以2厘米為好。孕婦的腳容易水腫,適宜選擇天然材質的軟皮或布鞋,能有效減少腳的疲勞。

合成革或劣質旅遊鞋,沉重而不透氣,會使水腫加重,鞋底滑,跌跤的可能性大。

可以做以下腳部保健練習:用足緣行走;用足趾行走;足趾撿物;手扶椅背,雙足並攏,提踵(足跟)外旋。

每天溫熱水足浴。

懷孕後腳痛還有一種原因是天生扁平足。平時無症狀,孕期的生理變化常使扁平足加重。人體的足弓由橫弓和縱弓組成。橫弓在足底的前部,內側縱弓較多,外側縱弓較少。足弓正常時,站立和行走主要由第1、5蹠骨頭和跟骨負重。孕期由於體重增加,使維持足弓的肌肉和韌帶疲勞,不能維持正常足弓。足操有助幹預防腳痛,而矯形平足鞋墊就能治療腳痛。這是根據個人足形,由變壓泡沫做成鞋墊來矯治,能幫助足弓均勻分散和承擔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