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後來,蒙蒙對知識搬家就比較自如了,不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一種理解後的運用。比如寫《嶽陽樓》的段落:
東吳大都督周瑜死在巴丘,他是被諸葛亮氣死的。但是,他的墓不在嶽陽樓,而是他的夫人,小喬的墓坐落在這裏。在一個大土坡下,有一塊刻著小喬墓的石碑,墓地十分的幽靜,周圍是樹木。不過,三國離我們太久遠了,這裏真是小喬墓嗎?恐怕不見得吧。但是這也是一個旅遊景點啊。(這段話來自從參觀中得來的知識加上看《三國演義》的理解。)
張世君說,閱讀課外書不僅對蒙蒙日記的用詞用句有影響,而且,對她的寫作的表達方式也有影響。蒙蒙日記中的連載日記借鑒了《西遊記》和《三國演義》等中國章回小說開端結尾的敘述方式。
蒙蒙在其中的一篇日記《茂密叢林》的結尾寫:“要知下站到哪?玩得開心嗎?請看下集:《攀登高峰》。”在《攀登高峰》開端寫:“上集說到,我衝向了另一個碼頭……”
蒙蒙說,她最初模仿這些表達方式是出於好玩、興趣,認為這是寫日記的新發明,她稱之為“連續劇”,模仿比較生硬。她寫的連載日記一定都要在開端結尾標明“請看下集……”和“上集說到……”。
到後來,日記寫多了,她的連載日記就沒有開頭結尾的這種套話了。比如。第二本書中的遊記《九寨溝之旅》寫了30多篇,每篇都是獨立的文章,連起來又是一個遊記係列,比最初的連載日記成熟了。
在最初寫作的時候,模仿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孩子掌握了模仿的能力之後,就會慢慢對知識更加熟悉,久而久之,知識就成為自己的了。這是一個學習寫作的過程,父母不妨試著培養孩子也對知識進行“搬家”,一定會有許多收獲。
教子點睛:
任何知識和學問的積累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要鼓勵孩子多讀書,學習“知識搬家”的方法,把別人的知識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來。時間久了,別人的知識經過自己的領悟和運用,自然而然地成為了自己的知識。
學會與孩子交流
一般來說,父母和孩子難以溝通是一個普遍現象。父母常說:“孩子回到家,不愛給我們講學校發生的事,感到和孩子的溝通很困難,也不知道孩子在班上的表現怎樣。”但是,張世君和女兒蒙蒙的溝通很好,不存在難以溝通的事情。
很多了解張世君的朋友,都很驚奇地問張世君是怎麼知道那麼女兒班上發生的事情的。張世君認為,自己和其他父母的不同之處在於,她在與和孩子溝通方麵是富有耐心的。張世君認為,父母和孩子難以溝通,很大原因在於父母和孩子交流時缺乏耐性和熱情。
很多父母由於工作繁忙,回到家就很累了,一聽到孩子嘰嘰喳喳說學校的事情就會覺得心煩。因為孩子的事情在大人看來都很小,小到他和哪個同學爭位子,哪個同學又碰掉了他的書本等等。如果孩子不停地說著這些小事,父母就會不耐煩。要麼教訓孩子幾句,要麼幹脆一揮手,不想再聽下去了。
張世君說,其實,孩子都有想跟父母交流的願望。但是,每次都會被澆冷水,以後他就不願意給你講了。最後,導致孩子連父母認為是大的事情也不會給父母講了。這時,做父母的就會感歎和孩子難以溝通了。
張世君聽女兒蒙蒙講她學校的事是很有耐心的。她們的交流通常是在吃午飯的時候,邊吃飯,邊聽女兒講學校的事情。晚飯後的散步,也是和孩子交流的好時間。每天晚飯後,張世君就和孩子在校園裏散步,聽她講故事,講第二天準備寫的日記,也講她對自己的意見。
有時候,她們的關係也會很僵,這時,就必須尋找和解的機會,比如利用飯後散步,讓她給自己提意見,達到雙方的共識。那麼母女倆的關係又和好如初。她就會說一句:“媽媽,我最愛你。”張世君也說:“蒙蒙,你是媽媽的最愛。”
與孩子交流,就是一個互相了解的過程。更多的時候,張世君和女兒的關係是非常親密的,這得益於她和女兒的散步交流,母女倆總是不停地你一句我一句地辯論。
由於是單親家庭,張世君很注意和孩子交流,每天和孩子在一起說話的時間都在兩個小時以上,甚至更多。有時候張世君很累,她就隻聽女兒講,做她的聽眾。即使是這樣,孩子也感到很滿足,因為媽媽很重視她所說的事情,她並不需要媽媽的回答,隻要媽媽在聽就行了。
張世君認為,和孩子缺乏交流,不僅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就是在母親的心裏也會產生一種失敗感。張世君聽好幾個孩子上中學的母親說,她們的孩子嫌棄她們不入時,做的飯菜也不好吃,沒有共同語言。張世君聽後很吃驚。張世君不知道自己的女兒到上中學的時候是不是也嫌自己老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張世君想,隻能盡可能地與女兒同行,通過交流來彌補母女倆的代溝和隔膜。
事實證明,張世君和女兒的溝通是成功的,她們之間就不存在因為溝通不暢而使母女關係產生隔閡的問題。所以,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溝通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很少和孩子溝通,把對孩子教育的事情都推給學校,孩子就有可能因為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和幫助,造成心身發育某方麵的缺陷和不足,這是做父母的都不想看到的情況。
每天和孩子用心交流,把他認為不得了的事情看得重要一點,父母就會贏得孩子的信任。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是可以交心的,這對孩子的健康的成長很有幫助。
教子點睛:
通過耐心地溝通,張世君和孩子成為了知心朋友。如果父母都能做到這一點,孩子就會告訴你他的很多事情,父母就會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及對事情的看法。對於孩子好的見解,父母加以肯定,對於一些錯誤,則可以隨時糾正。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都會收獲良多。孩子可以得到父母及時的幫助,父母也可以隨時了解孩子的成長中的問題,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