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任寰之母王月朋:把愛種在女兒心中(2 / 3)

經過一番痛苦之後生出來的孩子,如果不好好培育,那也就失去了痛苦的價值。三歲以前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決定孩子的未來。

教子點睛:

教育專家建議,對孩子的教育應及早開始,越早越好。母親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現代生活的節奏很快,很多父母為了忙工作把孩子托付給了奶奶或者保姆。孩子過早地離開了母親的懷抱,對他智力的發展是一個大的損失。雖然父母不能時刻和孩子在一起,也要對他多一些關愛。

別忽視歌謠和兒童詩

任寰從小身體就不好,從九個月第一次患肺炎住院起,她的病便反複發作起來。經做變態反應實驗,才知她確實是過敏性體質,有30多種過敏源:室內塵土過敏、室外花粉過敏,食物中過敏物就更多了。

要消除這些過敏源幾乎是不可能的,當時他們住在筒子樓裏,很多家共用一個廚房,廚房離家又近,食物的氣味從門縫裏鑽進小屋裏,孩子就哮喘起來,那水泡就布滿肺葉,臉也變青。為了這個,孩子經常出入於醫院之間。

那時,王月朋夫婦想的是如何活下來,哪裏還會想到早期教育呢?當孩子患肺炎時,她身上的濕疹似乎變好了一些;但肺炎好了,濕疹便立即加重了。孩子更為煩躁不安,難受得咧著嘴,用自己的小手飛快地、狠狠地抓著。

女兒這樣痛苦,王月朋和愛人看在眼裏,痛在心裏。為了減輕孩子的痛苦,王月朋想到轉移孩子注意力的辦法。這就是從1歲半開始的說歌謠、讀兒童詩、講童話故事。王月朋看到女兒躺在床上一抓癢,便把女兒拉起來,放在自己腿上,聽自己說歌謠。這些歌謠都有伴著和孩子玩耍的動作,最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可以一遍一遍地重複,二三歲的孩子都不會感到厭煩。

歌謠給女兒帶來了歡笑。可當王月朋把幼年記住的歌謠全都說了,還不能滿足孩子的願望,便從床底下,把文革劫後剩下的書找出來,看可有適合給孩子的作品。王月朋的愛人從小喜歡收集河北歌謠,並從收集走向了歌謠的寫作,他們家還保留著他十二三歲寫的一本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的《新歌謠》,便給孩子一篇篇念了。

隨著孩子理解力的增加,王月朋從歌謠,逐漸發展給孩子讀兒童詩。那些有情節有故事的兒童詩,既讓孩子感到有節奏、韻律,又由其故事性滿足了幼年的好奇心。

他們找到了一本柯岩的《小迷糊阿姨》,從淺近的、韻律整齊的似童謠的詩讀起,然後,又給她讀那些有故事情節的兒童詩,相繼讀了金近、任溶溶、金波……的兒童詩。孩子幼小的心,是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詩的韻律教育的,得到了藝術的滋潤和熏陶。

作為父母,當時隻是為了減輕孩子疾病的痛苦,作為轉移她的注意力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卻沒有想到,幼兒在3歲以前聽到的歌謠和詩的韻律,會在她7歲之後起了重要作用。

7歲時,任寰拿筆寫詩,便知道押韻,詩也有自然的節奏、韻律,老師讓她向同班小朋友講“韻”,她可什麼也說不出來。有人說:“這孩子是天生的會作詩,不然,她咋就知道怎麼押韻呢?”她哪是什麼天生會作詩?王月朋細想原因,這還是在她3歲左右,聽了大量的歌謠和兒童詩,那些韻律在她血液裏流動的緣故吧!

王月朋說,環境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母親對孩子幼年影響最大,媽媽的職業特點,也會印在幼兒的心靈中。當醫生的母親和當演員的母親,孩子的個性也就往往不同,孩子身上有母親的影子。

現在的青年大都不喜歡京劇、戲曲了。十來歲的孩子就更不願聽京劇、看京劇了。可是任寰從六七歲時看京劇也不鬧著要走,三四個小時的京劇連排,她能從頭看到尾。這是因為母親本身是京劇演員,在她3歲之前,就聽到母親對她唱京劇了。“藝術感覺”就是在這時長出幼芽的。

王月朋建議年輕的父母,趁著現在生活條件的改善,要自覺地去為孩子創造詩和音樂的環境,千萬不要忘記3歲這段發展兒童語言的關鍵期。

教子點睛:

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父母如果能在經常給孩子一些藝術的熏陶,一定會對孩子的成長大有益處。雖然並不一定抱著讓他成為藝術家的目的,但是走進藝術對於孩子的見識、孩子的審美情趣以至孩子的人格培養都是事半功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