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任寰之母王月朋:把愛種在女兒心中(1 / 3)

任寰的童年是在病床上度過的,但是,有母親的愛在身邊,再冷的冬天也不會感到孤單。特殊的經曆給了任寰不一樣的視角和心情,在母親的辛勤教導之下,童年的病痛漸漸化作了愛意和關懷,為她的詩歌創作抹上了一筆特殊的色彩。

王月朋,1947年生,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家庭教育專家。1965年畢業於吉林省戲曲學校京劇科。先後任職於吉林省京劇團、河北省京劇團、北京京劇院,曾主演過《王寶釧》、《玉堂春》等傳統戲、《紅燈記》等現代戲及古裝戲,1987年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優秀家長”稱號。

任寰,1975年生。7歲寫詩,9歲發表作品,10歲出版第一本詩集,12歲加入河北省作家協會,17歲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8歲入北京大學中文係。現為北京電視台記者、編導。至今已出版詩文集《十歲女孩任寰詩文選》、《六一的風》、《未來樂曲》、《我心中的愛——任寰抒情詩選》等7部,發表各類文章近500篇,多次獲國際、國內文學獎。《小詩人任寰》專題片在中央電視台等多家電視台播放,曾有20多個國家報道過她的事跡。

“模式教育”的作用

日本著名教育家井深大先生寫的一本書《怎樣教育嬰幼兒——從0歲開始的教育》,給了王月朋很多的啟示。

多年來,井深大先生從培育人才的角度出發,十分關心幼兒教育,在他的倡議下,日本成立了“幼兒開發協會”。他特別強調對3歲以下幼兒認真進行教育的決定性作用。

從0歲起到3歲之前,這個最為重要的時期,井深大先生把它稱為“模式時期”,因為這一時期,孩子的大腦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後不同。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分辨人的麵孔的能力,到三四個月或五六個月時,就能分辨出母親和別人的麵孔了,知道“認生”了。

他這時並不是對麵孔的特征進行了這樣那樣的分析之後才記住的,而是在反複的觀察中,把媽媽整個麵孔印象原封不動地作為一個“模式”印進了大腦。

嬰兒這種模式識別的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對3歲以前的嬰兒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嬰兒對多次重複的事物不會厭煩。所以,3歲以前也是“硬灌”時期。

王月朋意識到,嬰兒依靠動物的直覺,具有在一瞬間掌握整體的模式識別能力,是大人遠遠所不能及的。因為他的大腦還處在一個白紙狀態,無法像大人那樣進行分析判斷,因此,可以說他具有一種不需要理解或領會的吸收能力。

王月朋說,如果父母不把認為正確的模式,機械地、生動地反複灌入幼兒尚未具備自主分辨好壞能力的大腦中的話,他也會毫無區別地大量吸收壞的東西,從而形成人的素質。

實際上,孩子到3歲時,就已形成了長大之後的一些基本性格和素質。通過分析可以知道,幾乎能從所有的成年人身上看到他3歲以前的環境模式對他性格形成及素質的影響因素。

今天,對大部分母親來說,她們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到嬰兒兩歲前母親專心育兒是困難的。但母親盡量地多和孩子在一起,並給他從出生後開始的“模式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王月朋是由於患病的不幸,才獲得了專心育兒的條件,這正是壞事變成了好事。由於女兒0歲至3歲這一重要時期,一直和母親在一起,她便自覺不自覺地影響了女兒,進行了“模式教育”。她的兒子,由於在這一時期沒有在身邊,便失去了母親教育的最好時機,所以才出現了兩個孩子智力上明顯的差距。這也證明了早期“模式教育”的重要性。

那麼,給3歲以前的“模式時期”“硬灌”些什麼呢?王月朋說,大致是兩方麵內容:一方麵是反複灌輸語言、音樂、文字和圖形等所謂奠定智力的大腦活動基礎的模式;另一方麵則是輸人人生的基本準則和態度,即幼兒的品德教育。

對於懷抱中的嬰兒,母親不但要供給她身體發育的乳汁,而且要想到作為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精神和智力方麵的發育。可這一點,常常被很多母親忽視了。

模式教育的方法是“重複”。誰能隨時隨地不厭其煩地反複把同一事物灌輸給孩子呢?隻有和幼兒經常在一起生活密切的母親!隻有母親有著這樣深厚的、偉大的母愛。母親的教育,特別是在3歲以前對幼兒的影響之大,遠遠超過母親自己的想象。“孩子是反映母親形象的一麵鏡子”,母親也會從3歲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因此,王月朋主張:母親在孩子兩歲之前應專心於育兒。對婦女來說,有什麼工作比育兒更為重要呢?動物一出生可以獨立地活下去,而嬰兒離開母親的雙手就活不下去。從未成熟的嬰兒發育到成熟,母親隻有認真地進行培養,才能稱為生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