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點睛:
隨著孩子一天天地長大,也許父母的煩惱就增加了。他們會覺得孩子越大越不聽話、越難管教。作為孩子,他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會與父母產生對立情緒,出現所謂的逆反心理。如果父母能與孩子建立充分信任的關係,與他交朋友,以誠相待,以身作則,問題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用成熟的態度處理人際夫係
從嬰幼兒階段開始,劉亦婷就在接受做事講究合理性的訓練,這奠定了她後來的好習慣。這種習慣也不可避免地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因為自己做事要合情合理,她也要求別人做事同樣合理。
在小學階段,因為不住校,這一點還不大突出。進入初中之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同學們每天24小時在一起,這就好像是把一群小刺蝟關進了同一個籠子。這時,劉衛華發覺,女兒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麵,就顯示出問題了。
有一段時間,女兒所在的寢室的衛生評比總是不如以前,她心裏很著急。婷兒是個做事認真的人,第一次還忍著,到第二次就忍不住了。她沒好氣地對兩個有責任的女孩小S和小L說:“這個星期的清潔,由你們兩人包了!”
“為什麼?”對方不服氣了。婷兒得理不讓人,嘰嘰呱呱說了一堆理由。對方說不贏她,可是心裏不服,小聲嘟囔著很不高興。兩個女孩的反應讓婷兒覺察到,自己大概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妥,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對。她把這件事寫進了日記,歎道:“我真不知該如何處理這類事了。”孩子的班主任李老師看後,批了一句:“要講究點方式。”
有一次,峨嵋電影製片廠派了幾個人到外國語學校,拍了劉亦婷年級的一班上英語課的情景。劉亦婷在二班,班上的孩子們眼巴巴地等著,盼著,以為拍完了一班就該輪到二班了。可是,那幫人從一班出來,就開始收拾器材,一副收工打烊的樣子,到了也沒到二班拍半個鏡頭。
二班的小家夥們大失所望,不少人都大呼“不公平”。婷兒也是其中一個。喊完了,她還覺得憋氣,於是提起筆來,又把這件事寫進了當天的日記,理直氣壯地交到李老師手裏:“我們班的同學都有些不平:為什麼峨影拍那麼多一班而不拍我們班?我不是認為出風頭就是好,但我認為要公平。”這顯然是一副為民請命的架勢。
在日記上麵,婷兒意猶未盡,還畫了一幅挺生動的插圖:十幾顆小腦袋瓜聚在一起,發出不平的呼聲:“憑什麼?”其實,事情原本很簡單:學校僅僅是為了請峨影廠拍一位英語老師的公開課而已,跟婷兒他們班本來就無關。
孩子這一類的抱怨日益增多,引起了母親的思考:一個不甘平庸的人,就應當學會用成熟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中一切不盡人意的人和事。如果需要,就以有效的方式去推進它的改善,而不是滿腹牢騷,怨天尤人。況且,很多讓人們煩惱的東西,其實隻是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應該寬容處之。
寬容精神,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從來是不缺乏的。林則徐說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也是世界很多民族公認的美德。進一步說,寬容也是成就一番事業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中國人愛說,“宰相肚裏能撐船”,美國很多名牌大學,也要求它的學生具有寬容的性格特征。
明朝學者洪應明在他的《菜根譚》中對社會心理和人生規律進行了深刻的總結。在寬容問題上,洪應明不像其他人那樣,把寬容僅作為個人修養來片麵地強調,而是牢牢抓住寬容精神與其他素質的辯證關係,把寬容與仁愛、正直、廉潔融為一體去認識。那正是劉亦婷父母所希望的成熟態度。
於是,母親選擇了洪應明的幾段精彩的論述,抄錄給孩子看。它們是:
“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
“攻人之惡勿太過,當使其堪受,教人以善勿太高,當使其可從。”
“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
其實,母親心理明白,光有原則還不夠。還需要通過大量實例來掌握這些原則。於是,每當孩子對什麼人感到不滿或苦惱的時候,母親就在周末抽出一二十分鍾跟她討論分析,看看問題究竟出在哪裏,用怎樣的態度來對待最合理。
劉亦婷的領悟能力很好,母親形容女兒理解力很好,就像一艘航船上有一柄靈敏的舵,很容易通過理性的方式撥動它。以後,那些無意義的抱怨越來越少了。再後來,孩子令人欣慰的表現越來越多,上高中後,她已經很懂得識大體顧大局了。
排演古典名著《簡·愛》片斷時,同學們都認為劉亦婷演過電視劇,理所當然應該是女主角。而她卻主動選了個隻有一句台詞的小配角。劉亦婷告訴母親,作為排演英語小品的組織者,她最感興趣的是讓每個參與者都找到發揮特長的機會,讓大家共享藝術創造的樂趣。
教子點睛:
要教育孩子關愛人,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經常想到別人,做出榜樣。如帶孩子乘公共汽車,遇到懷抱嬰兒的母親,應主動讓座。對待家中老人要關愛愛護,生病了要悉心陪伴照顧。這樣,在父母言傳身教的感染下,孩子很自然地處處想到關心人,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一個懂得顧忌別人感受的孩子,到哪裏都會受到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