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科學家謝切諾夫說過: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於記憶,根據“用進廢退”的原理,早期教育可以使記憶力發展的時間表大大提前。尤其是在嬰兒期,每天重複輸入相同的詞彙,不斷地刺激孩子大腦裏的詞彙庫,可以促使孩子的記憶力迅速發展。
對嬰兒來說,隻要你肯教,他時時刻刻都可以學,尤其是在大人帶他玩的時候。可惜人們往往對此認識不足,浪費了多少開發孩子潛能的好時機啊!
教子點睛:
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嬰兒降生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這就是說教育應及早開始,越早越好,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要想到孩子的教育,正常的孩子,隻要出生後教育得法,都能培養成為非常優秀的孩子。
逆反期的家庭教育
對孩子的成長來說,中學階段曆來是一個“風險期”,往往也是讓父母最感煩惱的階段。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都在強調,中學階段就像一片潛藏暗礁的海域,需要父母們小心翼翼地行駛。
如果任憑孩子們的“航船”在暗礁區左衝右突,就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迷航。有些不良少年,就是在初中階段走上邪路的。他們就像迷航中不幸觸礁的船。那麼,怎樣使婷兒順利度過中學階段的逆反期呢?劉亦婷的父母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方法。劉衛華在《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中提到:
逆反期的孩子,對父母會開始疏遠、也許在一段時間裏,父母將不再是讓他們敞開心扉的人,卻會轉而在同齡人當中尋找傾訴的夥伴。心靈的閉鎖,使他們常感到孤獨。成長中的挫折,使他們常感到壓抑和自卑。隨著個子一天天長高,他們還會像“殖民地人民”一樣,開展“爭取獨立”的鬥爭,要求父母鬆開雙手,把航船的舵盤交還到自己手中。可是事實上,他們又還遠沒有成熟到能夠自己把握人生方向的程度。
即使不出大問題,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衝突,也會大大增加。從嬰幼兒時期形成的對父母的崇拜,到這一階段也會隨著對抗的升級而漸漸褪色,甚至幹脆就消失了。孩子會越來越多地對父母的管束感到不滿,父母也會發覺,從小耳提麵命式的教育方法,也越來越不靈了。
所以,母親決心把逆反期的不利因素減少到最低限度。父母通過主動調整教育方式的辦法,力爭繼續與孩子保持溝通並保持影響力,以便高效低耗地進行“精神灌輸”,幫助她早日形成科學、高尚的人生觀。
問題隨著劉亦婷上了初中以後慢慢的顯示了出來。
在劉亦婷上初中的第一個周末回到家,母親發現她在興高采烈邊吃邊說的過程中,隨手往地上丟垃圾。母親提醒了她之後,她馬上道了歉,並把垃圾撿起來扔進字紙簍。
過了一會兒,她又丟,母親又提醒,她又道歉……反複幾次之後,婷兒便不耐煩了:“這有什麼嘛?我們在學校裏都這樣!有人打掃衛生!”
“別人都這樣,不等於這樣就正確呀!”
“這麼一點小事,有什麼可說的嘛!”
“事情雖然不大,但習慣卻很不好,至少是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爸爸也忍不住皺起了眉頭。
“你住校才7天,就把3歲起就養成的好習慣弄丟了?難道不該說嗎……”
“誰像你們嘛,我一個星期才回來一次,還要挨說!嗚……”
劉亦婷哭著走進衛生間,洗頭洗澡去了,把媽媽和爸爸晾在外麵直搖頭。洗著洗著,哭聲變成了歌聲——這是她自己發明的“換心情”的辦法。
過了一會兒,她擦著濕漉漉的頭發走出來,臉兒紅紅地撒著嬌說:“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說得對,不知道怎麼搞的,就是想和你們爭……”說著說著,眼圈又紅了。
這是最讓劉衛華夫婦感到心軟的時候,也是最容易和婷兒講道理的時候。母親耐心地開導她:“你的心情我們非常理解,知道嗎,你就要進入青春期了。心理學家把青春期稱之為心理上的斷乳,這是正常的發育過程。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會使你盲目地反抗父母,越是正確的意見越不想聽。希望你能正確認識青春期的心理特點,避免在初中階段走彎路……”
婷兒聽話地點著頭,親熱地和他們擁抱之後,唱著歌進屋做作業去了。劉衛華夫婦的心情卻無法像孩子那樣輕鬆。經過這個“首次交鋒”,婷兒的父母總結道:現在該是適當“放權”的時候了,要“抓大放小”。一些小事還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增長經驗吧!
從那次以後,劉亦婷的父母改變了他們和孩子的交流方式。他們總的思路是雙管齊下:一方麵父母主動調整教育方式,讓他們的好思想好辦法能被婷兒順利接受,另一方麵鼓勵婷兒獨立思考,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去辨別善、惡、美、醜。
他們堅信,小學以前打下的思想基礎不會說垮就垮,強烈的上進心會驅使她去追隨嚴格的老師。幾年之後,母親才看到了婷兒初中的日記。這些日記說明,父母的做法是有效的。孩子在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之中,總是認同爸爸媽媽的說法。
但是,有了孩子思考的過程,那些正確的思想觀念,就不再是父母和老師的要求,而是變成了她自己的經驗。這樣就更樂於被孩子所接受和掌握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溝通也就變得容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