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王遠之母李聖珍:每個父母都能成功(2 / 3)

一次,李聖珍帶著王遠逛商場,王遠看到一塊0.45元的巧克力,想讓媽媽給他買,但又不好意思開口。因為,他答應媽媽,來商場一定不買東西。但後來實在控製不住了,就對媽媽說,能不能給他買一塊巧克力。李聖珍當場就拒絕了。從此以後,王遠再也不敢跟媽媽提出這些要求了。

還有一次,在商場裏,王遠看到一個小望遠鏡,就問媽媽,那個望遠鏡多少錢?媽媽說:“4塊多錢。”“4塊多錢是多少錢?”王遠問。“4塊多錢就是40多毛錢。”“40多毛多錢又是多少錢?”“40多毛多錢就是400多分錢。”“那太多了,我們不買了。”王遠這次很“自覺”。

媽媽還是非常通情達理,媽媽說:“這個對學習有幫助,可以學到知識,還是買一個吧。”在王遠眼裏,媽媽這次非常“慷慨”。這種長期的教育使王遠非常珍惜自己的東西,他知道,得到一件東西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

現在物質條件豐富了,家庭也越來越富裕了。一些父母對於孩子的物質需求是有求必應。市場為了迎合孩子的需求,變著花樣生產兒童喜歡的產品。一些商人深有感觸地說,什麼錢都難賺,唯有孩子的錢最好賺。

孩子的物質欲望,在琳琅滿目的商品刺激下,在攀比心的刺激下,變得越來越強烈。這樣下去,究竟會導致怎樣的結果?父母沒有去思考。特別是現在社會上不乏這樣的父母,孩子出生後,就把孩子托付給奶奶或外婆,夫妻倆都去創業。錢財賺夠之後,發現孩子在情感方麵有某些缺陷,為了彌補自己的心理愧疚,開始毫不顧忌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但是,愛是財物換不來的,用金錢來交換感情,是一種徒勞的行為。這樣的兒童從小養成對物質追求的習慣,將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這樣孩子長大後,當條件難以支撐的時候,他就會走上邪路,很多孩子都是這樣變壞的。

所以,一個明智的父母,總會合理地節製孩子的物欲,教孩子懂得珍惜,懂得節儉。一個懂得控製物欲的孩子,長大一定能明辨是非,也一定能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

教子點睛: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物質空前豐富的時代,他們被過量的物質享受所淹沒。成功的父母懂得節製物欲,少給他們一點東西,給孩子留下些主動獲取的天地。這樣,同樣一個本來不大值錢的東西,也許會成為孩子的難以忘懷的寶貴財富。也隻有在這時,他們才會對父母報以尊敬和感激之情。

讓孩子做喜歡做的事

王遠是李聖珍的驕傲。王遠小學隻上了3年半,10歲就開始上中學,1994年,當他剛過完16歲生日,就接到了清華大學的入學通知書,21歲就考上了香港理工大學的研究生。

王遠從小愛玩,李聖珍就給他充分的自由時間去玩。李聖珍知道,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定不能壓抑他的這種天性。而且,通過玩可以培養孩子的性格,還可以從玩中學到很多知識。不僅如此,李聖珍還主動和孩子一起玩。她認為,和孩子一起玩樂不僅能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而且還可以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

他們時常從木工房裏揀一些小木頭塊,然後一起把這些形狀各異的小木頭塗上各種各樣的顏色。母子倆把這些五顏六色的小木頭當成小積木,王遠對這些積木很感興趣,搭成各式新穎的小房子、中國式建築和外國式建築等。

除此之外,李聖珍一有空閑,就會帶兒子去沙灘上堆各種形狀的貝殼、沙石。王遠就是在金色沙灘上認識了圓錐、圓柱等各種立體的幾何圖形。

隨著年齡稍大一點,王遠又對軍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李聖珍就又找來了一些木塊,他們一起以這些木塊為原料,做成了遠洋艦艇。母子倆看到自己動手做的“武器”,都開心地笑了。

後來,等到王遠稍微大一點了,媽媽又買來跳棋、象棋。他們經常在一起下棋,娛樂之中,媽媽教會了他很多為人的道理。例如,為人要誠實,做事要深謀遠慮,不要急功近利,要學會周密思考,通盤考慮等等。

就這樣,每次在娛樂之後,王遠都會有一種淨化心靈的感覺,同時跟媽媽的心也貼得更近了。王遠覺得,遊戲讓他們母子之間又多了一種朋友之間的情感交流。

同時,李聖珍也認為,孩子要玩可以,但是絕不能沒有度,影響學習就不行了。所以,每次和王遠在一起玩的時候,她總是會在心裏暗暗地定下一個時間,時間一到她就會提醒王遠:你看咱們玩夠了,也得開始學習了。這時,李聖珍的語氣一定是帶著堅定。一般來說,王遠都能接受媽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