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王遠之母李聖珍:每個父母都能成功(3 / 3)

有一次,王遠問媽媽:“別人的媽媽對孩子提出很多的要求,為孩子憧憬美好未來,但我從來沒有聽您講過要求我成為一個什麼人之類的想法。”

李聖珍笑著說:“我對你的要求就是健健康康,將來做你自己喜歡的事情,總之,隻要你感到自己活得快樂就行了。”這是一種真摯的母愛,其中也包含著母親對兒子的一種信任。

讓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情,李聖珍有自己的理解。幾乎每個父母都會對自己的孩子有很多期望,她也不例外。但是,她知道教育的根本不在於那些皮毛的東西,如果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就什麼都好解決了。

李聖珍對孩子的教育重視的是一種人格、人品和做人的教育,她教孩子們如何與人交往,如何提高自己的精神和道德品質,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如何對待逆境,她也會告訴孩子如何學習,教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不是教他們具體的知識,她會和孩子很徹底地談心。

李聖珍對孩子強調一種精神上的要求,即做一個能與人正常交往,不怕困難,誠實善良,品格高尚的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一定是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當麵對不同的事情時,他一定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一定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說,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與其說是尊重孩子的天性,不如說是李聖珍教育好兒子的信心。

教子點睛:

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美好的。所以有人說,教育與其說是教孩子學會如何生存,不如說是幫助孩子保持自己的天性。在社會的大染缸中,孩子不時會接觸一些肮髒的東西,如果父母能夠教會孩子保持自己的本性,幫助他分清是非,遠離汙染,孩子就一定能踏上幸福的道路。

控製自己的情緒

李聖珍在平時和一些父母接觸時發現,有很多父母因為孩子考試得分不高,就向孩子發泄自己的憤怒和不滿。實際上這是不對的,但有很多父母時常犯這個毛病。

父母通常都會因為孩子的考試成績不理想,就直接向孩子宣泄不快,有時還會說一些過激的話。結果搞得孩子高度緊張,整天都在焦慮狀態下生活,嚴重的甚至出現心理上的障礙。

其實,父母大可不必為一兩次的考試分數驚慌失措,大動幹戈。雖然孩子的學習成績十分的重要,但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他的心理壓力已經很大,父母就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盡量不要在孩子麵前宣泄。這種過激的批評,並不是一種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度,而是父母在向孩子發泄自己的不滿。

李聖珍還發現,還有些孩子父母,喜歡將自己難過的事發泄給孩子聽,這也是不應該的。

有一個離異的母親,她的孩子已經17歲,輟學有1年半了。孩子在學校一直上到高中二年級,本來在學校成績不錯,由於父母親離異後,母親情緒不穩定,經常在孩子麵前發泄自己的痛苦。她經常和孩子這樣嘮叨:做人真難,做女人好慘,說什麼人生之路太難走,世態好炎涼……

孩子本來就比較內向,聽了這些後,性格變得更加孤僻,學習也覺得沒有意思,感到生活真的沒有多大意義。在母親的影響下,孩子特別憎恨他父親,內心一直處於矛盾的焦灼狀態下。結果,這個孩子沒上完高中就輟學了。母親的表現直接影響了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

李聖珍認為,父母任何時候都要善於把握自己的情緒。經常可以看到很多父母喜歡用物質來鼓勵孩子好好學習,每當孩子考試得高分時,家長就高興得忘乎所以,拉著孩子去買這買那。甚至於有的父母,在麻將桌上贏了錢,回到家以後也會對著孩子得意忘形地炫耀,並給予孩子一些物質獎勵。

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孩子,有時都會覺得父母的情緒反應太莫名其妙。父母的喜怒無常,容易使孩子產生暴躁或情緒起伏較大的毛病。

王遠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得了個100分。他興高采烈地跑回家對媽媽說:“媽媽,我得了100分!”李聖珍看了兒子一眼,平靜地告訴他:“嗯,不錯,那下次接著再得吧!”

李聖珍的反應很平靜,王遠一看母親的態度,心裏也就認定,偶爾得個100分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事情。

母親的這種態度,為孩子做了好的表率,對孩子良好性格的養成有很大的作用。

麵對孩子今後漫長的人生挑戰,一次考試的勝利簡直微不足道,如果對這種勝利就高興得忘乎所以,今後孩子考上大學,父母該如何表示呢?以後孩子有了更大的成就,父母又該如何表示呢?所以,父母的喜怒哀樂,不能無所控製地展現給孩子。比如說夫妻吵架,當著小孩的麵情緒失控,孩子肯定會覺得無所適從,對他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

教子點睛:

不可否認,一個忘乎所以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容易忘乎所以的父母。所以,為了孩子,請父母一定要控製自己的情緒,要來冷靜地麵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