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王遠之母李聖珍:每個父母都能成功(1 / 3)

李聖珍讓兒子輕輕鬆鬆地考上清華。2000年3月2日,她應邀參加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節目,發表了“教子聖經”,並迅速傳遍了大江南北。李聖珍的“人性教育”思想打動了數以千萬計的父母、老師和孩子的心。她辦了個班,專門收治父母和老師管不了的“問題孩子”。孩子們之所以聽話,是因為她付出的是母愛。

李聖珍,生於20世紀50年代。曾是北京通州二中化學老師。她不但成功地把兒子送入了著名高等學府,還把很多被父母和老師視為“頑疾”的“問題孩子”特殊的孩子調教得全部“脫胎換骨”,由原來的“教育棄兒”,搖身一變成為深受學校和家庭歡迎的“希望之星”。如今,他們中的大半已考入國內重點大學,並有多位赴日本、歐美等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浙江衛視、《中國青年報》、《工人日報》、《中國教育報》等數十家媒體追蹤過她的事跡,很多人把她當作了拯救孩子的一根救命稻草。全國有數以萬計的家庭直接或間接得到了她的指導,孩子們親切地稱她“親愛的媽媽”。

王遠,16歲即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20歲又以超群的成績考入亞洲著名學府——香港理工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

沒有一個孩子是壞孩子

李聖珍稱自己是一位“平凡的母親”。但是,她的“特殊孩子”已經遍布全國。一個曠課、逃學、打架,初中所有功課總分相加不到60分的“壞孩子”,經過李聖珍老師的“點撥”,不到兩個月就恢複了常態,現在已經是一家公司的計算機工程師。而這個孩子,算是李老師孩子中“症狀”比較輕微的一個。

所有送到李老師家的孩子,心靈都受過傷害,而傷害他們的往往是最親密的老師和父母。李老師說:“我既是他們的老師,也是他們的媽媽。”她說她並沒有什麼絕招,隻是和學生平等地、真誠地對話,總是給他們以希望,使他們找到自信,尊重他們,真誠地鼓勵他們,愛護他們,讓他們覺得學習是件快樂的事。而這種學習的快樂感會激發出求知的欲望和創造的衝動,從而開掘出每個人本已存在的潛能。

人們通過調查得出,在我國現有的3億學生中,被老師和家長列入“差生”行列的學生已達到5000萬人,也就是說,每6個學生中就有一個差生,他們通常被老師和父母認為是沒有希望的孩子。

由於被扣上了“差生”、“問題學生”的帽子,很多孩子無法調整好心態,感覺成了班級和家庭的“多餘人”。也正因為此,很多孩子很少見到父母的笑顏,他們成了家長的“煩心病”。很多孩子開始自暴自棄,更嚴重的,他們甚至在人格上把自己降到社會的最底層……

但是,仔細一想,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指責孩子?李聖珍老師一直強調:“賞識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體會成功。”李老師還有一個心願,那就是辦一所專門招收所謂“壞孩子”、“笨孩子”、“傻孩子”的學校。

在那所學校裏,老師不隻是傳授知識的人,也不是學生精神和肉體的掌控者。在那裏,老師給學生的永遠是真誠、平等、信心和希望。我們都希望,像李聖珍這樣的老師應該再多些。可是,無論好老師有多少,也替代不了父母的位置,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呢?

魯迅先生曾經痛切地說道:“中國少有合格的父母!”所以說,現在隻是聽見有人在呼喊“救救孩子”的口號。也許,在救孩子之前,父母要先救救自己,要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愛心。

哪怕孩子缺點再多,也絕不會達到李聖珍老師所收留的孩子的那種程度。可是,李聖珍老師可以讓這些被他們的父母和老師拋棄的“壞孩子”一個個變成了“乖孩子”、“好孩子”,那麼,我們憑什麼還對自己的孩子那麼沒信心呢?

教子點睛:

有一句話叫做“世界上沒有不好的學生,隻有不合格的老師”。其實,也可以把這句話延伸成“世界上並沒有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懂得教育的父母”。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就是教育者要始終堅信孩子是可以教得好的,任何一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傳遞給他什麼,他就會學到什麼。如果真是這樣,父母何不給予孩子自信心和愛心呢?不要急於否定任何一個孩子,他們都是可以教得好的,他們都應該有燦爛的未來。

控製孩子的物欲

常常聽到許多父母嘮叨:“唉,這孩子,一出門看見什麼就要買什麼,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和別人攀比。”這種情況著實令年輕的父母為難。麵對孩子日益膨脹的物欲,做父母的常常手足無措。

有些父母不忍心看到孩子哭鬧,每次出門都會依著孩子的意願,買一大堆沒用的東西。父母沒有考慮到,如果一味地滿足孩子,那麼他的物欲就會越來越大,甚至會無法收拾。而反過來,一味地以打罵等粗暴的行為強行壓製孩子的欲望,則勢必會堵塞孩子表達和滿足欲望的正當途徑,導致更糟的結果。

其實,隻要耐心分析孩子的購物心理,加以正確引導,就能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李聖珍說,家長對孩子的物欲追求一定不能任意滿足。否則,孩子就會“變本加厲”,隻有堅決克製他們的非分要求,才能讓他們知道,得到任何東西都是不容易的,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對孩子要多些引導,少些溺愛;多些溝通和交流,少些粗暴和武斷。隻有通過適當滿足孩子的物欲,使孩子在身心健康的情況下,逐漸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