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三個英美博士之母高芸香:作家母親教子有秘訣(1 / 3)

同一個家庭中的3個孩子,無一例外地成為英、美頂尖大學的博士,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通過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小事,以及家庭教育中應當注意的一些問題,高芸香強調,關於家庭教育的重大問題都源自於日常生活中極其瑣碎的細節。這也是為人父母者應當具備的智慧。

高芸香,1947年生,山西原平縣人。1966年高中畢業。文革十年中,她鋤過地撒過糞,當過泥瓦工,編過席子,給人織過毛衣……也幹過赤腳醫生,還當過中學的代教。1978年考入山西師範學院中文係。1979年寫報告文學《我們夫妻之間》並被刊用。從此開始寫作。1982年大學畢業,又回中學任教。1986年調入縣文聯,從事專業創作至今,現為山西省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忻州市作協副主席。

張麗,長女,廈門大學會計學係畢業後被保送進該校研究生院,一年後赴美留學,取得工商管理、會計學兩個碩士學位和卡內基·梅隆大學會計學博士學位,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商學院副教授;張纓,次女,暨南大學影像醫學碩士,後入英國攻讀運動醫學;張帆,獨子,吉林大學畢業後取得華盛頓州立大學全額獎學金,赴美攻讀核物理博士。

勇於向孩子道歉

每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會犯下一些錯誤,對此,父母沒必要在孩子麵前偽裝自己的歉意,隻要勇敢地對孩子道歉,孩子會覺得自己很有尊嚴,並且也會以相同的態度對待父母以及其他人。高芸香就是這樣敢於向孩子承認自己錯誤的母親。

有一年“六一”兒童節,她的二女兒和小兒子一大早就穿好節日盛裝,帶著爸媽的祝福,興奮地奔向學校。孩子們出去一會兒,又急忙返了回來,說老師讓每個人交五個空酒瓶,用酒瓶子做籬笆美化校園。

那天,高芸香碰巧有很多事要做,聽到孩子們返回的生硬就煩躁起來。於是她頭也沒抬,不知不覺就說開了風涼話:“虧你們老師也想得出來。咱家沒有人喝酒,哪兒來那麼多酒瓶子?”

但看到姐弟倆情緒低落,她又趕緊說:“好吧,我給你們到鄰居家找找。”在課間操時,她到家屬院轉了一圈兒,發現一位調走的老師家的雞窩邊就堆著那麼多空酒瓶子,看來是舉手之勞的小事一樁。

第二天,二女兒又說班主任讓帶一個花盆。高芸香又來了氣,把廚房頂上盛米的瓦罐朝下一放,在罐底上鑽了個眼兒,振振有詞地說:“你們老師不是教導你們廢物利用嗎,咱這也是廢物利用。”不料,二女兒學歸來,把那瓦罐往地下一放,掩麵就哭,泣不成聲。原來,生性和善自覺的二女兒被老師當眾說成是交差應付。

高芸香冷靜地仔細想過後,立刻意識到:是自己的獨斷專行,使孩子無地自容,是她挫傷了孩子子合靈中最敏感的角落——一個學生的尊嚴。她急忙向養花的人家討了一盆花讓孩子帶去,並鄭重地對二女兒作了檢討:媽媽沒把你的事兒認真對待,媽媽錯了。要不要媽媽去和你的班主任作個說明,為你開脫一下?這時候,孩子寬厚地說算了,事情已經過去了。

有一位美國母親,要求女兒放學後先彈琴,再去參加課外活動。母親回家後,隻見女兒正在打電話,便責備她說:“怎麼搞的,你為何不去彈琴呢?”女兒委屈地解釋道:“媽媽,你沒有看到,其實我已經彈了30分鍾的琴了,我剛拿起電話你就進門了。”母親馬上意識到是自己錯了,當下就很認真地向女兒道歉:“對不起,媽媽錯怪你了。”

在南京,一父親在報上刊登了題為《給兒子的“道歉信”》的廣告:“看了昨天你給我的信,對我震動很大,反省自己,最近一段時間來,性格變得很暴躁,漠視了你的感受。在此,請接受我深深的歉意。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們像朋友一樣的說說心裏話。看到這封信,就給我打電話,好嗎?永遠愛你、惦記你的父親。”

可以相信,當兒子看到父親這封“道歉信”後,兒子肯定會為父親的所作所為而感動。運用這樣的方式向孩子道歉,可謂情真意切。這樣的道歉,無疑使父親在孩子們心靈中的形象顯得更加高大。

後來,高芸香在她的《我的孩子不是天才》一書中寫道:

現在想來,我錯就錯在當時沒了理智,粗暴的行為首先激發出孩子的逆反心理、抵觸情緒。其實,孩子們對父母所提的要求會有多大呢?我們的抵觸情緒說到底還是來自對他們的輕視和不尊重。而兒童的天真和好奇心,卻常常是在要求他循規蹈矩時被扼殺的。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過:兒童一旦懂得尊重和羞辱的意義之後,尊重與羞辱對於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種刺激。這種刺激將刻骨銘心,甚至終生都難以忘懷。

很多父母信奉的是“棍棒下麵出孝子”的傳統教育方法。很多人根本不與孩子交流思想和感情,明明是自己錯了,冤枉了孩子,也不容孩子的置疑和辯解。其實,勇於承認錯誤的父母,更能贏得孩子的敬重。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為了自己,為父母者,必須敢於在孩子麵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學會向孩子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