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三個英美博士之母高芸香:作家母親教子有秘訣(2 / 3)

教子點睛:

一些家長認為,向孩子認錯、道歉,會失掉麵子,會失去權威。其實,這種擔憂是多餘的。學會向孩子“道歉”,對教育子女無疑是大有裨益的。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也會效仿父母的做法,真誠的向別人表示歉意。所以,父母如能鄭重地向孩子認錯、道歉,孩子就會懂得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有正義感、待人以誠的人。

家庭環境決定孩子的優缺點

高芸香常說:“各家有各家的興奮點。”意思就是,每個家庭都有這個家庭所共同愛好的事,喜歡的氛圍。高芸香一家的興奮點就不在呼朋喚友、大宴賓客的熱鬧上,而是在寧靜的家裏看書、溫習功課,或者一家人去遊泳、到樹林裏采蘑菇。

各家的興奮點反映了這家人的價值取向。因為高芸香夫婦對讀書、教學和寫作感興趣,耳濡目染,孩子們便也對這些發生了興趣,與此無關的其他事情就覺得不重要了。

高芸香自己喜歡寫小說、散文,每當生活中發現了好素材,她就情不自禁地講給家人聽。初稿完成後,她會讓先生和孩子們傳閱,給她提意見,她也常常采納他們的建議。一旦這篇文章在省級或國家級刊物發表,全家人都為此高興。

高芸香的先生是高中數學教師,常常帶畢業班,並輔導學生參加數學競賽,他的學生每取得好成績,便也要在孩子麵前樂嗬上一番。此外,他還經常參與編寫教學資料,或寫點關於數學教學的專題文章。

平日裏,購物、看戲、待客、趕交流會,凡是湊熱鬧的事,高芸香一家都不感興趣,嫌鬧得慌。孩子們寧願在家裏看課外書、溫習功課。為了學業,三個孩子的終身大事,都是隻領了結婚證,確定了夫妻名分,根本沒操辦什麼婚宴。

對高芸香夫婦倆而言,孩子們在學業上的長進帶給他們的喜悅,遠比大辦婚宴的所謂實惠使人興奮。而一個女孩子,如果她的光彩沒有了事業的附麗,當她被叫做“女人”時,便會黯然失色。

可是,高芸香有時會認為,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不是自己所滿意的。小兒子書呆子氣較重,人際交往能力差;鑽研學業多,記憶力強,動手能力則相對弱些。與此相反,曾經與他同桌的一位同學,不太愛學功課,可動手能力強。這孩子在他媽媽洗衣服時,側耳一聽,就能聽出洗衣機聲音不對。

他會讓媽媽停機,並很快就找到問題所在。他拿出工具鼓搗一會兒,洗衣機就運轉正常了。就是這個孩子,還經常修理壞掉的石英鍾、馬蹄表,隻要有說明書,甚至連冰箱、電視機出了毛病,也敢過問。一個沒有跨出中學校門的學生,做到這一步著實讓人刮目相看。

高芸香一度以這個孩子為榜樣,教訓過自己的兒子:“你看你同桌,人家學了就能應用,動手能力多強!哪兒像你,滿腹經綸,百無一用!”同樣,這個孩子的媽媽也以高芸香的兒子為榜樣訓斥過自己的兒子。

高芸香的先生見到她這樣教訓兒子,就告訴她:“各家有各家的興奮點,要接納兒子的缺點。”慢慢地,高芸香發覺自己和那個孩子的媽媽都錯了。孩子們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這很正常。縱然其短處很突出,責任也往往不在他們。

高芸香和兒子同桌的家長交往多了,發現他們家過日子非常精細,在家居生活中總能花少錢辦大事,還能適應時尚潮流。他們家訂的雜誌也與此相關,比如《家電維修》等。他媽媽喜歡用碎布片兒拚圖,或用絨線織成沙發墊兒、椅墊兒等,既花不了多少錢,又美觀漂亮。

他爸爸更是舊貨翻新、廢物利用的行家裏手。他們家的工具箱、舊貨箱分門別類,鉗子、扳手、螺絲起子,應有盡有。平日收集下的螺釘、螺母、彈簧、各種廢舊鎖鑰、鍾表零件,井井有條,手到拈來。在家屬院裏,他家的街門最先換了暗鎖,屋頂最先架起電視天線,洗衣機最先換成雙筒……因為懂行,常常能買回質優價廉的二手貨,一經自己整修,便得心應手。

爸爸修理什麼時,孩子常在旁邊打下手。爸爸鼓搗一番後,罷工的馬蹄表發出有節奏的響聲,生鏽的彈簧鎖突然打開……這一切,都給父子倆帶來說不出的愉悅和興奮。這時,驕傲的父親必然要講出其中的原理和自己的絕招,久而久之,孩子的興趣便越來越濃厚了。

高芸香因此領悟到:孩子喜歡修理小機械構件、家用電器,對具體操作感興趣,父母就沒有必要強他所難,非要他花費大量時間去鑽研參考書上的數理化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