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自己的子女成才,這是普天之下每一位父母的願望。李振霞是怎樣把4個孩子個個培養成國家棟梁之材的呢?這是所有父母想要探究的。有人問,李振霞是不是有什麼“特異功能”?答案是否定的,通過了解就會發現,李振霞先進的科學教育觀念、強烈責任感,以及頑強不屈的精神正是她對子女教育獲得成功的關鍵。
李振霞,20世紀50年代畢業於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生班。畢業後,她一直從事哲學教學。她20多歲就來到中央黨校任教,期間,陸續晉升為副教授、教授,任馬哲史教研室主任。90年代初,調任海南省委黨校任副校長兼行政學院副院長,某雜誌主編,省政協委員,並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的特殊津貼專家。她發表了50多篇學術論文,出版了500多萬字的個人專著與主編合寫著作。她是中國現代哲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被推選為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
金螢,長女,恢複高考首批考入首都醫科大學,後到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醫學院做了博士後,主要研究基因工程;金煜,長子,畢業於山東海洋學院,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在構造地球物理學領域研究岩石圈動力學;金俠,次子,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本、碩連讀畢業後,前往英國倫敦大學再次攻讀碩士學位,之後又在世界著名學府劍橋大學攻讀醫學博士學位,現從事艾滋病研究;金延,三子,畢業於清華大學,之後在中國航空研究院取得博士學位,他又考取了國際研究員,現為美國匹茲堡卡內基·梅隆大學研究員。
像玩一樣快樂地學習
李振霞曾說過,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隻有樂在其中的學習狀態,才能成為永不消失的內在動力。
在“十年動亂”的時期,學校全麵停課,孩子們旺盛的求知欲望得不到滿足。李振霞同丈夫商量,把孩子們的求知欲望引導到讀書上來,從書中培養學習興趣。
老大和老二認識字了,他們就捧著家中的《十萬個為什麼》、《魯迅全集》津津有味地看。老三老四沒上學,就買連環畫給他們看。書成了孩子們最好的朋友,也成了他們獵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家中的藏書看完了,李振霞就從圖書館借書給孩子們看。
幾個孩子比著講述書中的人物、故事和情節。孩子們談論起書中的有趣情節時,總會發出陣陣歡笑。孩子們在歡笑聲中學到了知識,也深切地體味出“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
周末,李振霞還經常帶著孩子出去玩。他們爬山、遊泳、郊遊、逛公園。她認為,這是一種有效地啟發孩子、幫孩子學習知識的途徑。她經常對孩子們說:“休息不好,學習也不會好,星期日好好休息,下一周學習才能精力充沛。”
當孩子在玩時,李振霞告訴他們,不要想書本上的東西,要盡情地玩,開心地玩。孩子在玩耍中,也能夠學習到知識,開闊眼界,而這些從書本上學不到的。
他們家離頤和園很近,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公園門票很低,李振霞夫婦經常帶孩子們去遊園。孩子們對建築很有興趣,特別對長廊中的各種彩繪的內容感興趣。麵對孩子們不停地提問,李振霞夫婦不厭其煩地講著。
李振霞覺得,這樣講解雖然很累,但是,這些古代文學名著和美麗的彩繪,卻在孩子們的心靈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他們不但當時就記下了大人講述的內容,而且回家又主動找書看,使知識更廣泛充實。
通過一次次的外出遊玩,李振霞覺得,孩子們在玩樂中更容易掌握知識。孩子們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總能學得很好,父母要注意不失時機地多教給孩子一些知識。
有段時間,李振霞外出講課,請來表妹做助手。表妹跟姐姐說起這樣一件事,她說:“小四(金延)知識麵很廣,上次他帶我遊頤和園,一路給我講解,講得最多的是頤和園長廊中的彩繪。”
她還說:“我們一路走,小四一路講。我們一路下來,累得不得了。可是,小四講得特別有意思。小四講到繪畫,還能引申到《三國演義》、《西廂記》、《封神演義》中的故事。我當時想:一個十歲的孩子,怎麼能夠知道那麼多東西?後來,我問他怎麼知道這麼多,他說:是媽媽和爸爸常常講,我們回去還看書,時間長了,次數多了,就都記住了。”由於老四記憶好、又能說會道,他們的親戚從老家來,多半讓他陪同去遊頤和園。
多種情況證明,李振霞讓孩子像玩一樣快樂地學習是正確的。她從不給孩子們加額外的學習任務,她堅信,在玩中學習,不僅能讓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還能夠提高效率,讓學習輕鬆起來。
李振霞認為,孩子們的知識就是在課堂、家教、參觀、郊遊、日常交談和看書等多方麵的交彙中,逐漸豐富和積累起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父母耐心回答問題引發的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所結出的碩果,顯示出自然誘導之功,如春雨潤物生根發芽,遠遠勝於強製灌輸的客觀功效。
教子點睛:
李振霞多年倡導並身體立行“快樂學習”法,強調了“快樂”二字。我們都知道,當一個人有了快樂的心情,做事情才能更有效率。而快樂學習,就是讓孩子在玩中學到知識,讓學習變得輕鬆起來。如果能快樂地學習,孩子們必然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並樂在其中。所以,請父母放開手,讓孩子盡情地在快樂中去吸收養分吧!
“保護好自己的盔甲”
成才的路是艱難曲折的,甚至有時還有很多風險。所以,孩子們需要有護身的“盔甲”。“保護好自己的盔甲”是李振霞經常提醒孩子們的一句話。當然,這種“盔甲”不是外在的,不是古人抵擋長矛大刀的頭盔鐵甲,而是應付當今複雜環境的防身武器。
李振霞認為,幫助孩子鍛造“保護自己的盔甲”,首要的是教給孩子如何自覺地關心和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人生理想。有了這個精神支柱,才能有信心去對付各種困難、險情、以及突如其來的襲擊,而不會沉浸在憂鬱、孤憤、幻想和躲避中惶惶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