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的一生無疑是輝煌的,他崇高的品質堪為世人的楷模。而他的成就有一半的功勞要歸功於他的母親——一個普通的農家婦人。她給予蔡元培先生的不隻是生命的權利,她還給予了他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勤勞、堅韌的生活態度。靜靜流淌在血液裏的優秀品質,都應得力於母親在他年幼的言傳和身教。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我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曾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人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他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製度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提出了“五育”(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並舉的教育方針和“尚自然”、“展個性”的兒童教育主張。教育論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等。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毛澤東評價他是“學界泰鬥,人世楷模”。
用自強點亮生活
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詩人陶行知寫過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可以說,這首小詩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對自立做了最精辟的解釋。
用陶行知自己的話說:“……寫這首詩,誌在勉勵青年打破依賴性,不再做那貪圖享福之少爺小姐。”
蔡元培出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他沒有機會做一個富家少爺。父母替人做事以維持全家生計。蔡元培11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家庭的重擔被迫落在了蔡元培的母親周氏身上。
蔡元培的母親共生七個子女,不幸的是,一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先後夭折,隻留下排行第四的蔡元培和長子、三子。就算這樣,他們的家庭負擔依舊極為沉重。蔡元培的父親去世後,一些親友看到周氏一個人拉扯三個孩子,生活非常艱難,便紛紛募款濟助,但都被周氏謝絕了。
他的母親雖然沒上過幾天學,但深明大義,性格倔強。她下了決心,一定要獨立把孩子培養成才。周氏自己省吃儉用,辛勤操勞,一家人的衣服和鞋襪都是靠她一針一線縫起來的。孩子大一些後,她也給人家做零活。
她自強堅韌的品格,讓年僅11歲的蔡元培懂得,艱苦的生活不能成為依賴他人的理由,自強不息會讓生活煥發新顏。母親用自己的行動,向孩子展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品格——自強。母親在細微之處影響著孩子,她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模仿的榜樣,這是最鮮活生動的教育,比起書本上的大道理更能讓孩子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意義。
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
一對夫婦晚年得子,欣喜萬分。他們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飛了,含在口裏怕化了,就一直這麼嬌寵著他,什麼事也不讓兒子做。結果,兒子長大後連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
一天,夫婦倆要出遠門,怕兒子餓著,於是想了一個辦法,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兒子的脖子上,告訴他餓了就吃。可是,等他們出遠門回來,兒子還是餓死了。原來他們的兒子隻知道吃脖子前麵的餅,而不知道把後麵的餅轉過來吃。
當然,這個故事可能被演繹了,但寓意深刻警人。試想,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又能有什麼用?沒有自理能力,更談不上在逆境中自強自立了,隻能是父母的負擔、社會的負擔。但是,現在有些父母的確在做這樣的事情。因為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任性、依賴性強是他們共有的“獨生子女綜合症”。
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什麼也舍不得讓孩子幹,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然就會嚴重依賴大人,造成孩子長大以後生活自理能力極差,自立自強也就根本談不上了。
父母應該明白,有時候阻止孩子前進的不是貧窮,而是優越。所以,成就孩子成為強者的往往不是優越的環境,而恰恰是困境和磨難。同樣,阻礙孩子發展的通常不是貧窮,而是太多的擁有……
兒童時期是模仿、接受事物最快的時期,如果此時能讓他親身體會生活的不易,讓他親眼看到自強給生命帶來的奇跡,這一切將會深深印在他腦子裏,成為以後搏擊人生風浪的資糧和自信。
除了母親演示給蔡元培的自強精神,她更讓蔡元培看到了一種希望。生活固然有著陰暗的一麵,但是,自強不息終會點亮生活的明燈。讓孩子學會在逆境中看到希望,麵對艱苦的生活也能自得其樂,才能使他在生活的洪流中永不迷失自己,充滿信念地積極生活。
貧窮並不代表懦弱,弱小也不代表可以依賴他人。蔡母的堅韌自強為童年的蔡元培上了生命中的至關重要的第一課,對他未來的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父母,給予孩子真正的愛,就是要努力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廣闊的空間。大膽地放開手,給孩子長大的機會,讓他自己長大,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教子點睛:
中國現代政論家鄒韜奮曾說:“凡是兒童自己可以幹得來的事情,總是讓他們自己去幹,看護或教師至多在旁指導或看著,決不越俎代庖,這是要從小就養成他們的自立的精神。”如果父母總是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事都不懂、什麼也不會做,所以就必須為孩子做這、做那,那麼孩子可能就因此沒有“長大”的機會了。
教子求知
我國早期教育家從教育實踐中得出結論:“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就是說,隻有擁有學習欲望的人,隻有把學習當作樂趣的人,才能保持著源源不斷的學習力,才能最終學有所獲。
有關研究證明,“智力”並非是影響學習效果優劣的唯一因素。兒童的學習仍有一大部分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其中,以學習動機最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