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齊白石之母周氏:做人不能丟尊嚴(1 / 3)

齊白石是一位真正稱得上“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他在繪畫上造詣的深湛和風格的獨特已經不必多言。最讓人尊敬的是,他崇高的品格和錚錚鐵骨,也同樣是舉世聞名。而所有這些,究其根本,全都得益於他既普普通通而又非同凡響的母親對他的教育。

齊白石(1863——1957),湖南省湘潭人,我國20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曾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榮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金獎、1963年誕辰100周年之際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等作品傳世,是近代中國藝壇奇葩,尤其他的花鳥草蟲畫,以及蝦蟹畫,不僅獨步當代,亦可謂前無古人,是唯齊白石始有的絕妙藝術。

勤勞吃苦的精神

世界上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因此,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要想成功,必須養成不怕吃苦的品質。隻要孩子學會怎樣從苦難中掘出生活的寶藏,才能有永遠源源不斷的人生財富。

1864年,齊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縣白石鋪一戶貧苦農民的家裏。全家僅有幾間破屋和一畝水田,每年隻打五六石穀,不能養活全家,父親和祖父還要賣零工。齊白石的母親是一位精明強幹、勤儉持家的勞動婦女。

幼年時的齊白石,常看見母親不停地忙碌著。她一個人紡紗織布,為全家的衣著操持著。母親在家裏養著十幾隻雞鴨,一家人卻不舍得吃蛋。母親靠養雞養鴨賣蛋換來的錢,再去買家裏日常所用油鹽。

一家人的破爛衣服,都是由她漿洗縫補。母親常對他說:“笑爛不笑補,窮日子靠自己。”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齊白石從小養成了勤勞吃苦的習慣。在以後的生活中,齊白石漸漸發覺,母親這種在窮苦日子中流露出來的堅強和韌性,給他日後坎坷的生活許多精神上的支持。

人的一生誰都難以躲過吃苦,能否吃苦是檢驗一個人能否忍耐困苦、取得成功的關鍵。如果該吃苦的時候不吃苦,那麼到了不該吃苦的時候就一定會吃苦。不向苦難的生活低頭,我們就會發現苦難的背後隱藏著一座豐富的寶藏,它會使我們終身受用。

所以,讓孩子吃點苦、遭點磨難,這是為了磨礪他的意誌,陶冶他的情操,豐富他的閱曆,當然,更有利於培養他的自立能力。吃苦教育也是錘煉孩子的獨立人格。

現在的父母,都異常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錢,幾乎可以答應孩子的任何要求,但孩子卻不答應父母的要求。孩子在學習上不下功夫,在生活上不能自理也不願意自立。父母對孩子的這種妥協,帶給孩子的將是什麼?是父母不願意看到的一個結果——孩子會變得好吃懶做、依賴性強。

瑞典偉大的化學家諾貝爾說:“金錢這種東西,隻要能解決個人的生活就行,若是過多了,它會成為遏製人類才能的禍害。”但是當今有不少父母,尤其是那些獨生子女的父母,不是想方設法教育子女發奮讀書,努力工作,而是千方百計為下一代積累錢財,留足了物質,貧乏了精神。

其實,早在我國漢朝時,有識之士就已認識到:給子女留錢財,如果子女有德有能,適足損其善;要是子女無德無能,則會增其惡。總之,給子女留錢財,有弊無利。民族英雄林則徐,不給子女留錢財,卻留下這樣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現代父母,不應該一味地在物質上滿足孩子,而應該舍得讓孩子吃苦,在吃苦中,讓孩子明白幸福生活得來不易。要讓孩子明白,隻有在波折與浮沉之中,人生才能得到曆練,才能走向成熟。強者都是磨練出來的,隻有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孩子才能學會獨立,才能讓他們學會生存,才能“自立”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