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舟文化資產重組造假案例分析與啟示(3 / 3)

2、結論啟示

本文以天舟文化資產重組為例,了解資產重組的定義、資產重組的方式及其影響,揭露了其存在的漏洞。得知事件的來龍去脈後,從天舟文化虛假並購案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啟示。

(1)並購應回歸理性。今年以來,文化傳媒公司的並購風起雲湧,特別是影視和手遊的並購,並引起市場資金不斷炒作,多家公司股價因此連續大漲。誰看見這麼巨大的獲利機會都會眼紅。然而,一旦公司被監管部門稽查立案,投資者想要搞清楚到底是哪方違法比較困難。接二連三的並購被稽查,也反映了文化傳媒企業的並購的確存在某些不理性因素。專注於文化科技領域投資的博大創投董事總經理曹海濤坦承,文化企業高價收購手遊、影視公司的確存在一些風險。比如被收購的公司業績能否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尤其是手遊是否配合市場炒作做收購,而不踏實做主業。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並購潮將持續,但文化企業未來更需深耕主營業務,拓展產業鏈進行優質標的的收購,而非盲目跟風或者單純“做利潤”。

(2)借殼上市不可取,也不應與企業並購一概而論。根據證監會11月30日發布的《關於在借殼上市審核中嚴格執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標準的通知》的規定,借殼上市標準由趨同提升到等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標準,並不得在創業板借殼上市。這一規定不僅有利於形成創業板“寬進嚴退”的市場機製,實現優勝劣汰;而且也有利於抑製市場上的投機炒作之風,培養投資者理性投資的理念。並且從股市的健康發展來看,不僅創業板不允許借殼上市,而且主板市場同樣也應該不允許借殼上市。在這個問題上,市場期盼著創業板能夠起到一個好的帶頭作用,然後將這一做法推廣到整個A股市場。當然,需要理清的是,創業板不允許借殼上市不等於創業板不允許上市公司進行正常的並購重組,實際上,不允許創業板公司借殼上市,並不影響創業板公司進行正常的並購重組。畢竟並購重組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行為,是有利於企業做大做強的。而且這是企業的自主行為,作為管理層來說,是不會加以禁止的。所以作為投資者來說,需要厘清這二者的區別,不要錯誤地把“創業板不允許借殼上市”理解成了“創業板不允許並購重組”,這二者其實是不同的,前者是創業板公司被其他公司收購了,後者是創業板公司去收購其他公司。

(3)政府應盡快完善上市製度。縱觀整個股票市場,即使很多上市公司都在采取資產重組的方式來擴大資產,但都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暴露出了資產重組的缺陷以及股票市場的不成熟。而其實重組這個股市的毒瘤根源在於中國證券市場特有的審批製上市製度,這種僵化的行政審批製度嚴重影響了待上市公司上市的速度,一些急於登陸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不得不抄近路,謀求殼資源上市,於是關於重組的內幕消息就開始漫天飛。其次,這種在國內獨有的重組上市接著又產生了三個新的毒瘤:價值投資難以普及,一方麵價值股票由於盤子大,上升速度緩慢,另一方麵垃圾股借助於重組鳳凰涅槃,大幅暴漲。真假重組消息漫天飛舞,嚴重汙染了投資空氣,助長了投資者投機的氛圍。重組由於注入的資產確實可以改變上市公司的基本麵,其股價的必然暴漲自然滋生內幕交易。那麼,針對以上出現的各種問題,進一步完善證券市場監管機製,特別是創業版這塊,完善審批上市製度是當務之急,另一方麵在市場上活躍的投資者們也更應鞏固自己的專業知識,謹慎投資,而不應盲目隨大流,畢竟市場需要冷靜而不應過於狂熱。

【參考文獻】

[1] 王偉臣:中國股市的十大忽悠現象(四)[DB/OL].

[2] 曹中銘:“曲線”借殼現象值得警惕[DB/OL].

[3] 皮海洲:不準借殼無礙創業板公司正常並購[DB/OL].

[4] 倪繼紅:論企業資產重組的利弊[J].蘇南鄉鎮企業,2000(8).

[5] 李田香:我國企業資產重組動機分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