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構建社區黨員服務中心(1 / 1)

如何構建社區黨員服務中心

人才與知識

作者:王皓月

山東省話劇院演出的話劇《歸屬》,以某地建立社區黨員服務中心的始末為題材,為解決當下基層黨建遇到的問題提供了對策。

劇中所表現的社區黨員服務中心是一種鬆散型的基層黨組織,黨員服務中心的以下幾個特性,堪稱創新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借鑒。

扁平化黨組織。《歸屬》劇中,街道辦黨委副書記張誌華參加社區黨員服務中心成立會時,卻被下崗工人趙翠花攔住請求討要被扣押的煎餅車。農民工韓英收養的棄嬰身患重病,他深感痛心,開始積極籌措善款。基層黨員所反映的實情,對黨的淳樸感情,對國家社會無私奉獻的精神,給身居領導崗位的張誌華上了一堂生動的黨性教育課。在他的領導帶動下,社區黨員服務中心也逐漸成為了真正為黨員、群眾排憂解難的黨組織。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黨組織的辦公條件好了,可對於基層黨員群眾而言,搬進大樓的黨組織更難進了,坐上小汽車的領導幹部更難接近了。扁平化的社區黨員服務中心完全可以作為黨員幹部走群眾路線的根據地,讓領導幹部既能走進來,也能坐得住,跟群眾並肩促膝、執手長談。

生態型黨組織。在《歸屬》中,黨員服務中心的黨員有油田老功勳隊長高鐵仁、改製企業董事長周建宏、女作家文淑媛、賣煎餅的趙翠花、高工何永智、外來務工人員韓英、即將赴美留學的徐衛國、老戰士李洪軍等。其規模雖小,卻集中反映了目前基層黨員在身份、職業、年齡方麵的多元化趨勢。如何在當下黨員的階層出身與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情況下,有效地開展基層黨建工作,是目前黨建工作遇到的主要挑戰之一。

組織之所以成為真正的組織,不僅要求成員有共同的身份認同,更要用共同的目標將成員凝聚到一起。《歸屬》劇中,在推選優秀黨員時,大家都表達了對當今優秀黨員標準的理解,既有人主張以對經濟建設的貢獻為主,也有人認為更應該注重其道德品行,但思想碰撞的火花最終消解了心頭的隔閡。在為棄嬰治病募捐的過程中,既有人在事業有成後支持慈善,也有貧困黨員拿出了全部的積蓄,行為方式雖然不同,但大家的力量最終擰成了一根繩。

WIFI型黨組織。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的今天,人們習慣通過WIFI這種無線傳輸方式使用網絡。與之類似,無固定單位或長期外派的流動黨員,也需要方便接納他的組織。否則,長期脫離黨組織,難免會造成黨員意識的淡薄、身份認同感的缺失,而且也無法對外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造成黨員管理上的“信號盲區”。

而社區黨員服務中心,就要成為黨的“WIFI熱點”,“流動黨員活動證”就是好比接入WIFI的密碼,流動黨員憑借此證可以隨時到所在社區黨員服務中心參加活動,接受黨性教育、上繳黨費、服務群眾,或者在有需要時請求組織的幫助。

在《歸屬》劇中,騎著煎餅車四處賣早餐的趙翠花、進城務工的農民工韓英,證券公司長期外派在企業的經理錢峰,都是黨員身份不為人知的“地下黨”。而最終,是社區黨員服務中心讓這些流動黨員“組織上有歸屬、思想上不落伍”,讓他們隨時與黨中央的政策方針保持一致,充分發揮作為黨員的先進性。

打鐵還須自身硬,要想為人民服務好,黨就必須先抓好自身建設。而社區黨員服務中心這種新型的基層黨組織,可以作為黨員幹部走群眾路線的根據地,不僅要幫扶社會的困難群體,也要對黨員進行教育,更重要的是成為構築社會主義價值體係的平台,讓不同階層的人實現“理解、互助、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