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澳大利亞防治腐敗的法治、文化等特點(2 / 2)

二是各州效法香港成立廉政公署等機構。各州廉政公署的職責和方式並不完全相同,但普遍具有以下特征:工作對象為公共部門及公職人員,獨立開展工作,具有法律授予的電話監聽、搜查嫌疑人辦公室和住所等權力,強製回答問題,在滿足一定條件下限製人身自由等(有些權力需法院批準)。廉政公署對查出的犯罪嫌疑人並不直接起訴,而是根據實際情況轉交檢察機關、警察局、稅務局等機構。廉政公署非常重視並積極鼓勵和保護公職人員對所在部門、領導和同事的舉報。

三是在民間層麵成立了很多打擊腐敗的協會或組織。比如在全國和各州基本都有保護檢舉人協會或組織,他們由有誌於打擊腐敗和不正當行為的誌願者組成,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提供舉報方麵的谘詢保護服務等。這個機構對於打擊腐敗、疏解民間不和諧因素、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其四,形成了健康的廉政文化與道德誠信體係

澳大利亞人法治規則意識較強。政府官員不誠實或不公正地行使公共職權即被視為舞弊。在社會傳統、社區服務、輿論傳播以及政府宣傳中,公正、廉潔、誠信的價值觀念都得到肯定和培養,廉榮貪恥、注重誠信的文化意識深入人心,公民普遍對貪汙腐敗行為深惡痛絕。一旦某個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被曝光,即使是很輕微的小貪小占,也會名譽掃地,為社會公眾所不齒。廉潔文化是廉政建設的思想基礎,如果整個社會或一個集體都對貪汙腐敗疾惡如仇,有“人人得而誅之”的心態,腐敗就不可怕。一位澳大利亞華裔公務員未來女婿用公款請其吃飯,使他感到很氣憤,最終勸女兒與之分手。

同時,每個人都有個人誠信檔案,一旦有汙點,個人在貸款、就業、醫療、教育等很多方麵都會受到影響。一旦犯罪,不僅要坐牢,還會失去高額的退休養老金。這些重罰,使很多人不敢也不願意去腐敗。

其五,形成權力運行公開透明與多元化監督的良性機製

澳大利亞積極推行政務公開,擴大民眾的知情權,既保持權力運行的透明度,也做到自覺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澳大利亞聯邦和各州、地方議會所進行的任何討論,公眾都可以旁聽,並且全程錄像網上直播,每個議員說的話都記錄在案。政府的所有采購項目必須上網公示,有條件的企業都可以公平參與招投標,程序和結果必須向社會公開。公務員招聘全程公開,任何打招呼行為都有可能被投訴或舉報。審計長可以對聯邦所有公共資金、公共財產、公共資源的安全、合規性等進行審計評估,審計結果向議會報告,並在媒體上公開發表。個人或團體均有權獲得政府的相關文件,保障了公眾享有充分的知情權,民眾想了解的任何政府行為均可以從互聯網(例如政府采購等)或專門的機構(官員財產狀況等)進行查詢。

澳大利亞各種監督力量非常強勢並且無孔不入。一是公眾監督。澳大利亞公民自覺參與維護社會法治和政府廉政的風氣很濃,廉政公署每年處理的案件,60%來自公民的舉報。公眾可以通過免費熱線電話、電郵、寫信或親自到有關部門進行投訴,有關部門要對投訴者回複調查結果並嚴格保密。二是反對黨的監督。澳大利亞實行議會內閣製,內閣部長由獲勝政黨的議員擔任。其他政黨則組成反對黨,成立影子政府,影子政府中設立與內閣部長一一對應的影子部長,通過議會對政府的施政綱領、方針政策等進行質詢、辯論和批評。政府官員的從政行為和道德操守通常是議員特別是反對黨議員質詢、批評政府的重要內容。政府官員稍有工作差池,違法亂紀,便會受到反對黨議員的嚴厲追究。三是廉政機構監督。比如稅務局建立個人稅號製度,凡私人銀行戶頭都需要有稅號,所有者不能將收入分拆,這樣不管誰在哪幾家銀行開多少個戶頭,都能依據他的稅號彙總起來。四是新聞媒體監督。

(作者為中建總公司監察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