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監督考核力度
監督是否有效?是否能擺脫形式主義的模式,這是珠海市領導苦心琢磨的問題。
為確保不走過場,市直機關工委協調各方,組織開展多種方式的監督。一是專項檢查。市委督查室、市府辦督辦室和市紀委監察局效能監察室“三室聯動”,對開展活動的重點單位、重點環節進行專項監督檢查。抽調相關專業人士,對各單位“工作分類管理、優化辦事流程、縮短辦事時限”的情況進行抽查,檢查流程是否科學合理,時限是否壓縮至最短,有無改進空間等。二是電子監察。由市紀委負責組織行政效能電子監察係統、行政審批電子監察係統、投訴處理電子監察係統和市民監督平台等,對相關單位的辦事效率和執行力進行電子監察。三是組織民主評議。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社會各界人士,對各區各單位“轉作風提效能”活動情況進行檢查評議。四是組織明查暗訪。定期不定期對各單位開展活動的情況開展明查暗訪,並製作暗訪片在一定範圍播放。五是組織媒體抓好正反兩方麵典型的報道。
經過第五輪行政審批製度改革,全市精簡審批事項已由1881個減到1344個,減少28%。市領導認為,審批事項大幅減少,不能說明行政體製改革的任務就完成了,在規範辦事環節上還大有文章可做。市直機關工委深入調研後提出每個審批事項不能超過三個環節的要求。把以前的科員批完副科長批、副科長批完科長批、科長批完副局長批、副局長批完局長還批的五個環節,壓縮成科員批完,正、副科長隻能一個人批,正、副局長隻能一個人批的三個環節。為巧妙應對誰都不願意放權的阻力,要求其餘剩下的人開展內部監督。上一級要負責監督下一級審批,即局長可以監督科長審批得是否合理。但這種事後監督,不計入審批辦事的時間。壓縮至三個節點後,又壓縮審批時間的35.6%至40.6%,還形成一套嚴格的內部監督製度。
同時,製定全市“轉作風提效能”活動考核評價辦法,考核評價結果按一定權重比例計入機關事業單位的年度考評結果,並按市委要求將考評結果與“麵子、票子、位子”掛鉤。
截至2013年12月全市提升行政效能的九項措施全部落實。
激勵創新表彰先進
有人說,行政體製改革相當於一場利益調整的自我革命。珠海市委、市政府不僅是嚴格要求,狠抓落實,還注意培養和發現先進典型,調動機關黨員幹部的積極性,大力表彰先進,讓正能量發揚光大。領導小組辦公室即市直機關工委出台《珠海市“行政服務創新進步獎”評選辦法》,每季度一評,年終總評。獲得“行政服務創新進步年度獎”的單位可獲加分,結果納入珠海市機關事業單位年終考評。
“一證辦”便民服務措施正式推出使用,代表了珠海市行政體製改革創新的成效,不僅大大方便了人民群眾,獲得社會各界的好評,還為群眾節省戶口簿、身份證件的複印費達81萬元,為公安機關節約辦公經費約6.8萬元。已惠及近20萬的珠海市民辦理出入境證件,並迅速在全國、全省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推廣應用。目前,已經有境內外170多家媒體報道和轉載。
這次珠海市行政體製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有資料顯示,該市建設工程項目29個審批環節壓縮為5個環節,審批時限從216個工作日壓縮為35個工作日。該市環境保護局推出的行政審批“一站式”窗口服務,審批時限分別由法定的60、30、15個工作日縮短為12、7、5個工作日。
“轉作風提效能”活動獲得珠海人民的高度認可,該市曆時15年的萬人評政府活動2013年調查數據顯示,市民對機關作風的總體滿意率增長8.43個百分點,是增幅最大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