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改革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就是看到在鮮活的實踐麵前,任何“計劃”都是蒼白無力的。市場經濟最神奇也最讓人敬畏的地方,就是市場中各懷心腹事的主體通過自發的博弈與磨合而各得其所。我們不能用“計劃”的思維來進行“市場”的實踐,不能用計劃經濟的手段搞市場經濟的改革,不能改革走了三十多年之後又退回到了原來的路上。對所謂完美、超然、成熟改革方案的信奉與膜拜實在是典型的計劃思維,指望用一套方案通吃改革打遍天下更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
更何況從中國改革的曆史看,真正管用的改革方略和真正靠得住的製度,像中國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是在小崗村的田野裏長出來的,不是在辦公室裏鼓搗出來的;從南海邊上小漁村變成國際大都市的特區深圳,也是自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殺出一條血路,並不是對會議室裏所謂規劃的照貓畫虎。這也就是為什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我們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
攻堅克難,改革需要權威
中國需要改革,中國的改革又很難。難在何處?現在大家越來越有共識了,這就是一些既得的利益群體在阻礙改革。隻有打破這一利益固化的藩籬,中國社會的改革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和嶄新的局麵。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這一障礙可能就是來自於我們自己。
習近平總書記在做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說明的時候,曾講過一句話,改革“障礙往往不是來自體製外而是來自體製內”。這句話的意味是很深長的。改革三十多年來,我們的一些黨員幹部以敢為人先的勇氣率先改革,做改革的決策者、推動者、參與者、實踐者,所有這些都不假。但在這一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近水樓台先得月,獲得了不少實實在在的利益,甚至是比普通群眾要多不少的利益。經過這麼多年的固化已經習以為常和不自覺了。但很明顯這種利益格局既不公平正義又不可持續,要打破這種利益格局又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的“觸動利益要比觸動靈魂還難”。沒有一個高居各方之上既有權威又相對超然的機構,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症結所在,很難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要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領銜擔綱組長,三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包括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劉雲山、張高麗擔綱副組長這樣一個“豪華陣容”的意圖所在。現在各省區市和相關部委的改革領導小組也類似以黨政主要負責同誌坐鎮指揮,同樣是上行下效,以期一以貫之,以期令行禁止。
有了這樣的權威,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就可以跳出條條框框限製,克服部門利益掣肘,立足國家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研究和提出改革舉措,進行改革部署,可以強有力地糾正一些地方和一些群體合意則取、不合意則舍的改革傾向,可以從根本上破除妨礙改革發展的思維定式。
最後需要講的一點是,利益固化的藩籬並不是抽象的,在當下中國來說這一藩籬與既有的工作格局、部門體製、運行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就要在這些方麵有所作為。習近平總書記講,搞改革,現有的工作格局和體製運行不可能一點都不打破。這就意味著部門的整合、規則的調整、人員的進退等等,同樣是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不容回避的課題,而且這一課題的破解又可以為更進一步的全麵深化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