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的本質是勞動生產率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載體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工業革命後,發達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就是因為工業革命後技術創新的速度加快,而且新產品、新產業不斷湧現,附加值越來越高。這是發達國家工業革命後,率先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原因。
從19世紀中葉至今,發達國家人均收入年均增長2%,加上1%左右的人口增長,發達國家的平均增長率為2%—3%。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都依賴於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可快於發達國家,因為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方式不同於發達國家,工業革命後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產業均處於世界最前沿和最高水平,因此其技術創新等於技術發明,產業要升級也必須依靠自己發明。發明的新產品或新技術,如被市場接受,就擁有巨大市場,回報率就非常高,一本萬利。但發明的投入大,風險也高,且大部分發明不成功,可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何為“創新”?下期生產的技術水平高於現在,就是創新。不必是最前沿的技術,可以把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直接拿來用,隻要比現在好,就是創新。升級也如此,隻要下期生產的產品附加值高於現在的產品,就是升級,可以引進其他國家已經成熟的產業,這可以降低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成本和風險。這個可能性在經濟學上被稱為“後發優勢”,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懂得利用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產業差距,加速其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成本低,風險小,發展速度就快於發達國家。
改革開放後,我們充分利用後發優勢,經濟快速增長。目前,我們已連續35年快速增長,“後發優勢”的潛力還有多大?如何衡量後發優勢的潛力?我覺得一個好的指標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收入水平與高收入國家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一個國家的平均收入水平反映的是該國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而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反映的是該國的平均技術和產業水平。利用這一衡量指標,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08年我們人均收入是美國的21%,相當於日本1951年與美國的差距水平,新加坡1967年與美國的差距水平,我國台灣1975年與美國的差距水平,韓國1977年與美國的差距水平。東亞經濟體利用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產業差距的後發優勢,日本從1951年開始,維持20年平均每年9.2%的增長。新加坡從1967年開始,維持20年平均每年8.6%的增長。我國台灣從1975年開始,維持20年每年8.3%的增長。韓國從1977年開始,維持20年平均每年7.6%的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利用這一技術差距的後發優勢已35年,但起初我們水平低,2008年時我國與美國的差距水平也僅是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我國台灣1975年、韓國1977年與美國的差距水平。他們利用後發優勢可以實現20年7.6%—9.2%的增長。所以,我認為從2008年開始,從後發優勢的角度看,我國還有20年平均每年7.6%—9.2%的增長潛力。
如這個潛力能挖掘出來,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的目標就能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十年要翻一番,年均增長率應是7.2%。由於我國2011年增長率是9.3%,2012年為7.8%。所以,從2013年到2020年這8年,增長率隻要6.8%,國內生產總值就可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當前我國人口增長率大約為0.5%,城鄉居民收入要翻一番,考慮人口增長因素,增長率應為7.3%。我們有8%的增長潛力,隻要我們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規劃,全麵深化改革,並利用好財政、居民儲蓄、外彙儲備等有利因素來進行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在升級過程中充分利用技術和產業的後發優勢,實現年均7.3%的增長是完全有可能的。
2010年我們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是4400美元,到2020年翻一番,應該是8800美元。如我們維持每年7.3%的增長,意味著我們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快速提高。在此狀況下,人民幣會繼續升值,如考慮人民幣升值的因素,到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很可能達到12700美元。按照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指標,一個國家如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700美元,就屬於高收入國家,這一收入水平我相信如果2020年沒達到,2021年,最晚2022年可以達到。也就是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這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將為我國從低收入進入中等收入,打破“中等收入陷阱”,變成高收入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