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導致這場國際收支不平衡和金融經濟危機的真正原因是美國自身的政策失誤,造成美國的逆差越來越大,其他對美貿易的國家順差也就越來越大。美國的逆差之所以可以長期存在並越來越大,是因為美元是國際的主要儲備貨幣。我們知道,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是二戰後形成的體係。最初,美元跟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用美元作為儲備,然後發行他們自己國內的鈔票。所以美國是直接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是通過美元,間接與黃金掛鉤。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美元和黃金脫鉤,但世界上其他國家仍將美元作為儲備,發行其貨幣。因此,美國與黃金脫鉤後,貨幣政策獲得自由權,可隨意印鈔。80年代美國出現金融市場自由化,放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使金融機構獲得更大自由度,引起各種金融創新,提高杠杆率。杠杆率的提高,意味著流動性增強,可貸資金隨之增加,可用來支撐各種投資和投機的資金就相應增多。更為重要的是,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照理泡沫破滅後,會導致一般家庭的財富損失,消費和投資會減少,經濟會經曆一段時間的蕭條。當時,格林斯潘作為美聯儲主席,為避免美國經濟出現蕭條,利用極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大幅降低利率。2001年,美國的利率為6.5%,美聯儲在18個月內連續27次降息。2003年6月,利率降至1%。因利率極低,而且金融機構高杠杆,導致大量投機行為,支持了房地產泡沫和美國家庭的過度負債消費,造成美國貿易逆差和供應美國生活必需品的中國的貿易順差不斷擴大。中國的出口貿易主要為加工品,因此,供應我國中間品的東亞經濟體和其他高收入國家的貿易順差也隨之加大。當美國的房地產泡沫破滅時,就引發了國際金融經濟危機。所以,國際貿易不平衡以及國際金融經濟危機都是作為國際主要儲備貨幣國美國自身的政策失誤所致。
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模式選擇
2008年的這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已經5年,美歐等發達國家雖然開始恢複正的增長,但因為尚未進行提高競爭力的結構性改革,複蘇的基礎還很薄弱,美歐可能步日本的後塵,出現長達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增長乏力,降低了我國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可能。我國要維持經濟快速增長應該轉向內需,但應轉向哪類內需?內需有投資和消費,到底是轉向投資還是消費?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我國過去30多年來推行的以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可取,我國從2010年以來增長速度下滑,就是因為這種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所以,我國應該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改為歐美的以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
消費很重要,對拉動經濟增長具有基礎性作用。但我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不能轉向以消費拉動的模式。消費是我們經濟增長的目的,但增加消費的前提是建立在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基礎上的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上升。在收入水平尚未提高的狀況下,消費的增加必然導致負債。如收入不增加,不斷借錢消費,到要償還時危機就不可避免,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對於國家,都是如此。因此,要增加消費,收入水平必須不斷提高,其前提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都需要投資。所以,我認為,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在理論上說不通,實踐中也有大量經驗證明超前消費是危機爆發的原因,這次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中美國、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歐國家都是因為消費過度。
需要強調的是,投資必須是有效的投資,必須是用在能夠提高技術、提高產業附加值或降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交易費用的基礎設施,絕非產能過剩領域的投資,而是有利於提高生產率水平的投資,主要是幾個方麵:一是技術創新;二是產業升級;三是有助於降低經濟發展過程中交易費用的基礎設施。我們有沒有此類有效投資的空間?有人認為,現在產能過剩,已經沒有投資的空間。如近年大力建設基礎設施,還有空間嗎?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的技術水平在國際上屬中下水平,我們的技術空間相當多。我們產業的附加值較低,大多是勞動力密集型,即使有一些高技術的產業,但與國際比較還是有差距,所以我們產業升級的空間依然較大。基礎設施方麵,這些年高速公路建設不少,高速鐵路的擁有量是全世界最多,這是事實。但我們所建的基礎設施大多是城際間的基礎設施,如鐵路、公路、港口和機場,內城的基礎設施依然嚴重不足,如地鐵擁擠不堪,表明供給明顯不足。再比如我們的環境,當前環境汙染嚴重,改善環境也需要投資。因此,上述領域的投資空間巨大,而且經濟回報和社會回報很高。
總之,消費固然重要,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和目的,但是,拉動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還是要依靠投資,不能因噎廢食,放棄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
我國經濟發展前景
從1978年底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年均9.8%的奇跡式增長,在這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中我國表現突出,於2009年第一季度在全球率先複蘇。但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我國經濟增長持續減速,最近,國際上“中國崩潰論”此起彼伏,不過,我認為,中國還有20年左右8%增長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