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中國經驗出發建設中國民主政治(2 / 3)

第三,隨著經濟社會進步,循序漸進不斷擴大和發展人民權利。

在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民主政治之路並不平坦,許多國家經曆了坎坷和曲折,遭遇了“民主失敗”。民主的本意是實現多數人的統治,但為什麼推行和擴大民主會在一些國家導致混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權利的擴大超過了政治製度和體製的承載能力,形成了權利超速現象。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意識形態中占主導地位,馬克思主義的權利觀認為,權利不是觀念的產物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權利是伴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擴大和增長的,並非與生俱來,也不是單純靠政治鬥爭爭取來的,權利在本質上是曆史的、相對的。人們隻有在具備了條件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享有相應的權利。中國主張要隨著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進步,逐步發展和擴大人民的權利,逐步提高人民享有各種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權利的質量。

人民權利需要憲法和法律的確認和保護。憲法和法律確認的首先是一種社會價值準則,是對社會應然狀態的肯定,但畢竟法不能規定和產出現實。憲法和法律的實施,法定權利從文本到實現,是一個實踐過程。人民的權利本質上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產物,而不是法的產物。因此,中國發展人民權利的根本之道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通過不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來為人民權利的發展創造條件,帶動人民權利的擴大和發展。這是中國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人民權利意識不斷上升的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依然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的經驗之一。

第四,在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製改革中,采取問題推動和試點推進的策略。

采取正確的策略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製改革至關重要。經過多年的反複探索,中國形成了以問題推動改革和通過試點推進改革的重要經驗,成為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所采取的基本策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體製改革策略被形象地稱為“摸著石頭過河”,即從實踐中的問題出發而不是從觀念出發,是通過實驗分散進行而不是輕易采取“一攬子”方案。所謂從問題出發,是將改革的起點設定於具體問題,從現象入手。現象大於本質。改革從現象入手不會偏離事物本質,而是在尚未認識事物本質的情況下,圈定本質的範圍,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進行改革的嚐試,通過部分地解決問題,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改變。

改革必須盡可能地通過實驗、試點,逐步推廣。這也是中國改革和民主建設一項重要的、成功的策略。政治體製改革和推進民主政治具有高度的風險和重大責任,政治體製改革一旦失誤,後果嚴重甚至難以補救。當然,改革不可能沒有風險,任何改革都必然要麵對風險,但政治體製改革不能冒沒有退路的風險,不能冒後果不可挽回的風險。政治體製改革一旦遭遇重大挫折甚至全麵失敗,國家和人民就要承受不可彌補的損失,幾代人的生活就有可能被毀壞。這種風險是任何負責任的政黨、政府和政治領導人不應當也不可能承受的。因此,政治體製改革的所有設想、方案和實驗,都必須遵守“退路原則”,應預先進行風險評估,提前準備退回預案,以作為風險防範的重要措施。而民主建設和政治體製改革要經過試點加以實施和推進的目的之一,就在於分散風險。試點可以規避整體風險,可以規避顛覆性風險,本身就是退回機製的一部分。改革難免失誤,隻要在一定範圍內則可以承受。失敗和失誤是探索和認識的一部分,隻要不牽動全局,失誤或失敗會加深對事物規律性的認識,反而有利於找出更加科學、正確的方法。

推進中國民主建設的三項基本策略

由於工業化發展的階段性等諸多曆史與現實條件製約,中國民主建設不能采取擴大競爭性選舉的策略,這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製改革在未來長時期中都要麵對的一個重要限製性因素。在這樣的曆史性的約束條件之下,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隻能采取積極穩妥地擴大和推進有序政治參與、重點發展民主協商以及建立、完善權力製約和監督體係的總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