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別做孩子的“阿拉丁神燈”(17)(1 / 3)

樂不思蜀。常言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條件差的孩子大部分都有這樣一種信念,一定要把書讀好,看將來能否有出息,抓住“鐵飯碗”,脫離祖輩們“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這就為他們能自覺主動地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家家富裕了,人人生活改善了,至少再也不必為一日三餐而擔憂,許多孩子因此而“樂不思蜀”,迷失了自身奮鬥的目標。

嬌生慣養。現在的家庭,兒女少,多數為獨生子女,家長視子女為掌上明珠,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幾乎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極樂生活,有幾個這樣的孩子會對他們將來長大以後的事情而擔憂呢?因此,多數的孩子也就沒有了奮鬥的目標。

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不少人這樣說:讀書已經沒有用處。他們的依據是:現在社會上許許多多的人大學畢業了也找不到工作,孩子如果大學畢業了還不是找不到工作,而且孩子考上大學,還要付幾萬元的學費,倒不如孩子不讀書更省心,不是有好多書讀不好的人也同樣賺大錢嗎?你聽聽,孩子如果聽了這樣的話,能不受到影響嗎?勢必使孩子失去奮鬥的信心,沒有了信心,就談不上自覺主動了。

有一部分孩子自以為聰明,認為隻要課堂上聽一聽就什麼都學到了,孰不知科學知識是無止境的,老師在課堂上是不可能麵麵俱到的。

破罐子破摔。有一些孩子,從低年級開始就不認真學習,沒有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到了中高年級,往往想學也學不進去,力不從心,自身又不主動補缺補漏,從而使學習更加一蹶不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對待學習,自暴自棄,這樣的孩子能自主學習嗎?

孩子的自覺性表現在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麵:按時完成作業、自覺複習功課、自己準備學習用具、收拾屋子、自己洗衣服甚至做飯等等。但是,許多孩子都不能做到這些,他們總也玩不夠,既不喜歡學習,也不喜歡幹活,讓家長感到非常頭疼。

孩子的自覺性並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後天逐步培養的,首先要有興趣和動機。有些家長過早地讓孩子認字、計算、背詩、閱讀,過分地強迫孩子學習,占用了孩子的娛樂時間,使得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總想玩。有些家長讓孩子除了學習就是練琴,沒有其他娛樂活動,使孩子生活在枯燥乏味之中,對一切都不感興趣,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還有些家長隻要求孩子學習,其他一切都不要孩子去做,在物質上給孩子創造了特別優裕的環境,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結果孩子生活在富裕滿足之中,缺乏吃苦精神和毅力,對學習目標沒有什麼追求。這些問題都使得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和動力。

除了興趣之外,還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現在的大多數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家長對孩子的關注、照顧、保護過多,孩子沒有機會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有的孩子已經十多歲了,卻從來沒有洗過衣服,更沒有做過飯,對學習以外的東西一竅不通,殊不知兒童的運動能力、動手能力、協調性都與學習能力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很懶很笨,在學習上也會遇到很多挫折,其結果隻會使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當然更不可能自覺去學習了。

有的孩子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也有學習能力,但就是自製力差,不能約束自己。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很多:

①由於感覺綜合失調,使得身體各部位不能聽從大腦的指揮協調,這就需要進行專門的訓練。

②家長對孩子管得太多,孩子生活在“他製”的環境中,當然無法形成自覺能力。所以,家長要給孩子自我管理的機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寫作業可以用鬧鍾自我監督,要多鼓勵,少批評。

③對孩子管理不要過分絕對化,例如:一開始家長鼓勵孩子學電腦,但當孩子已經喜歡上玩電腦了,家長卻突然意識到會影響學習,就嚴禁孩子上機,孩子當然會想方設法地偷偷玩了。所以,與其讓孩子偷偷玩兒,還不如要求孩子自己合理安排好學習和玩的時間,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逐漸形成自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