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合夥製
金融
作者:鄧豔玲
人的價值,是上海朱雀投資發展中心(下稱“朱雀投資”)最看重的核心。
從這個略顯特別的名字上,也能看出它和其他私募基金公司的不同。除了朱雀這個詞暗示其創始人出自於紮根西安的西部證券外,作為一家陽光私募基金,它一開始就不打算采用公司製,而是有限合夥製。
朱雀投資是2007年6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生效後,上海成立的首家有限合夥企業。注冊資本超過1億元人民幣。
之所以在國內最早明確用有限合夥的方式來架構一家陽光私募基金,初衷就是要吸引優秀人才。事實上,在6年的發展中,的確每年都有新人加盟朱雀,投研團隊已經從最初的4個人增長到如今的30多人。
除了投資團隊的組建,朱雀投資理念的確定,投研流程的設計,甚至是企業文化的建立,無不深深烙下合夥製的印記。
人合
約訪朱雀投資的執行合夥人李華輪,並不太容易。並非拒絕,而是“關於朱雀問題,其他的高級合夥人也都知道,他們回答是一樣的,不要隻讓我一個人說,我們是一個團隊”,至於他自己,“最好不要提及”。
縱觀之前媒體對朱雀的報道,李華輪的確較少露麵,但朱雀投資的其他合夥人甚至各基金經理都有機會接受各種訪問,發表觀點。
在業內,朱雀投資也以協作默契的“團隊作戰”著稱。“我們的確希望淡化個人,突出團隊。”五個高級合夥人之一的銷售市場部總經理王歡說。
除了王歡,其他四位高級合夥人都身兼基金經理的職責。
李華輪負責全麵管理各項事務,也管理著朱雀投資最多的產品;和李華輪一起從西部證券出來創業的梁躍軍主管金融地產行業研究及投資,公司的量化對衝投資也由其主要負責;在醫藥公司工作過多年,也在安信證券做過行業研究員的洪露則主管醫療行業的分析、投資;同樣出自西部證券的張延鵬則負責消費品行業的研究和投資。
並非所有高級合夥人都是最初的創業者。除了洪露,王歡也不是。雖然王歡是李華輪西北大學的師弟,但他並非朱雀投資成立之初就加盟,而是在2009年才加入,之前他是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銷售交易部副總經理。
打動王歡,讓他做出從一個知名的大金融機構跳槽的決定,是師兄李華輪所帶領的團隊以有限合夥的組織架構來表達對人才的尊重和渴求。
采用有限合夥人這種形式,意味著出資多的人不一定占的比例就多。他們希望把優秀的人才都聚集在一起,而不是說自己創立了企業。
合夥企業的最大特點就是,利益分配是由合夥協議約定的。根據考核辦法評價合夥人對企業貢獻的大小,誰做得好誰拿得多一些。合夥人之間的分配比例也是兩年調整一次。
在王歡看來,“資產管理公司成功的關鍵是團隊,而不是錢。”公司製更多地體現資本的集合,“資合”,大小股東根據各自出資的多少享受對等的權力,而合夥製體現的是人的價值,強調“人合”。
也正因如此,雖然後來因為稅製的原因,當初入夥的不少有限合夥人逐漸轉為朱雀投資的客戶,有限合夥人的占比大幅減少,但朱雀投資並未因此取消有限合夥製。
事實上,王歡加盟朱雀投資成為高級合夥人之後,盡管公司一直保持盈利,他的收入甚至還不如過去。“為了吸引優秀的人才,在朱雀投資成立時,就約定了三年內股東基本不分紅,企業可分配利潤大部分用於員工激勵,為投研人員提供市場化的薪酬和股權份額”。
生存
管理著40多億的資金,多數產品長期保持在淨值之上,市場表現穩健,朱雀投資當仁不讓處於國內陽光私募管理機構第一梯隊。
王歡卻告訴記者,在朱雀人自己看來,6歲的朱雀投資也不過是剛剛戰戰兢兢地度過了嬰兒期,活了下來而已,如今則誠惶誠恐地走上發展的第二階段。
對於已經在私募推行的公募業務,朱雀也采取謹慎態度,“目前仍在觀望,我們內部尚未形成最後決定”。
事實上,朱雀投資的企業文化到去年底今年初才逐漸歸納為:透明,信任,激情。原因並不複雜,因為朱雀投資一直處於生長過程,不斷有新人加入,不同的人來,帶來不同的理念,就會互相碰撞、啟發、磨合。
王歡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妥。在他看來,合夥和婚姻是一樣,是奔著長期存在的。因此很多事情和想法都需要一點一點地積累和磨合,尤其是價值觀,是要找到最合適的。
保證長期存在,在王歡看來,是朱雀投資審慎的最根本原因,“幫人理財有兩條軍規,第一條是別虧錢,第二條是記住第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