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溝通不是一條單行道(2 / 2)

當然,允許孩子爭辯,並不是說可以讓他胡攪蠻纏,隨心所欲,而是在講道理的基礎上進行的。媽媽們可以從實際出發,製定合乎孩子的情況,合乎一般的道理的爭辯規則,如果孩子違反了爭辯的規則,媽媽們就要加以製止。

媽媽們要克服自以為是,唯我是從,隻準說是,不準說不的單向說教的思維定勢,換上尊重孩子,鼓勵爭辯,善於雙向交流的思維方式;改變輕則嗬斥,重則棍棒的粗暴行為,養成重科學,講民主,以理服人的良好規範。

溝通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在孩子出生後的短短一年裏,他將認識到很多的社交技能和禮節,在父母與他們交流的時候,也可以得到相應的回應。但並不是每個孩子在長大後都具有良好的交往習慣,作為老師和家長,都應該有意識地在學校、在生活中培養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

如今,大部分家庭隻有一個孩子,在幾個大人過度照顧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容易出現自我意識過於強烈的問題。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係都是其心理正常發展、個性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心理學家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而剩下的85%則靠人際關係和處事技巧。

然而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在外麵會闖禍、吃虧,總是嚇唬孩子,讓孩子變得膽小害羞,怕見生人。這些孩子通常不喜歡麵對新事物,也不喜歡與人溝通。碰到這種情形,批評和強迫孩子改變都是不可取的,隻有耐心地鼓勵才能讓孩子一點點改變。

熱鬧的春節過完後,孩子們陸續地回到老師和朋友中間。吳浩也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他是個很懂事聽話的孩子,就是總不愛講話,就算說話,聲音也很輕。開學的第一天,媽媽帶著吳浩來到了幼兒園,讓他跟老師打個招呼。但是吳浩卻表現得極不自在,害羞地躲到了媽媽的背後,不肯露出臉來。

媽媽見此有點生氣了,說:“吳浩,你怎麼這麼沒禮貌呢?快叫老師啊。”然而吳浩聽了媽媽的責罵後,更加不自在了,躲在媽媽背後就是不出來。媽媽沒有辦法,隻好一臉尷尬的和老師說笑。

其實像吳浩這樣害羞的孩子,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有心理學家曾對一年級學生進行過調查,發現隻有 10%的孩子能大膽地、完整地回答老師的問題和進行自我介紹。還有很多孩子在家裏就像個“百靈鳥”“小喇叭”,一旦來了學校卻不願多與同學老師說話。

心理學家在對高年級學生進行的調查中還發現,相當一部分孩子在與同伴溝通中存在著膽怯、任性、孤獨的問題。有 40%的孩子在家裏不願對大人說真話,對於父母的勸告和教育,大多也隻是應付而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都存在著很多問題。

可見,引導孩子學會溝通,善於交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因為任何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別人的幫助,都不能沒有穩定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善於與人溝通,並建立和維持一定的人際關係,是人一生中所必需的。所以,家長和老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孩子學會溝通,善於交際。

首先,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心理。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相信自己,這些是與人溝通的基礎;其次是要多鼓勵孩子的進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進而增強孩子與人溝通能力。比如,可以介紹孩子多看一些英雄小時候的故事,增強孩子走向社會與人溝通、與人合作的意識。

當然,父母也要做出表率。比如主動與鄰裏、同事、親友搞好關係,互相幫助,寬容大度,以自身良好的人際關係給孩子做好榜樣。這樣,在長期的言傳身教中,孩子就能獲得情感的啟示,從而克服不肯幫助人的缺點。當他人遇到困難時,父母和老師要帶領孩子一起伸出援助之手。當孩子效仿著去做的時候,別忘了適時表揚他,肯定他的好思想、好行為。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就學會了樂於幫助他人。

如今,社會各項工作越來越需要協作完成,因此溝通的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孩子將來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環境,協調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決定於孩子的溝通能力。因此,增強孩子的溝通能力,也是為了讓孩子能更好地麵對激烈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