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教分享的後續
原以為那位姐姐玩一會兒就會主動把車子還給我們,可沒想到,她繞著我們樓轉了很多圈後,還絲毫沒有要還的意思,而望仔又想玩他的車子了。出於無奈,我隻好向那位姐姐要回自行車,更讓我沒想到的是,這位姐姐居然說:“阿姨,我還沒玩夠呢,讓我再玩一會兒吧!”“你的車子呢?”我問她。“我的車子在家呢,媽媽說麻煩,不讓我拿下來玩。”“可是弟弟也想玩他的車子了,你看這個車子這麼大,他根本騎不了。”“阿姨,讓我再玩一會兒吧!”“好吧,你再騎一圈,阿姨和弟弟在這裏等你。”等又轉了一圈回來,這位姐姐依然不大願意還給望仔,最後還是我硬給她講道理,才把車子還給望仔。
望仔媽想教孩子學著跟別人分享,這種良好的願望一定要保持下去,但為什麼這次分享顯得這樣不順利,有些滯澀呢?還是以上談到的原因:媽媽太過於主觀主動了,結果,她和兒子最後都被動了。
誰應該是分享的主角呢?應該是車子的所有者望仔,媽媽在培養望仔與人分享的過程中,母子二人是教與學的關係,而任何的教育教學都要雙方互動下才能夠實現教學相長,尤其是學習的人要有主動的願望。雖然媽媽在這次分享過程中主動示範,但似乎更像是她一個人在承擔著好幾種角色,分別代表著望仔的需求、小姐姐的需求和一個權力過大心力過用的裁判角色。不過,這次行為是對培養孩子分享能力的寶貴實踐,無論如何是很有意義的,但望仔媽一定要在分享的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與人分享的規律。
麵對這樣的困惑,媽媽該怎麼做
望仔長這麼大以來,我們還是頭一次碰到這樣的小朋友,我不知道該怎樣向望仔解釋當遇到這種情形時,還該不該與人分享?也不知道當著望仔的麵向小朋友要回屬於他的玩具這種做法,是對?還是不對?
不是所有的情形都要訓練孩子與人分享。
在孩子玩在興頭時最好不要建議孩子與人分享。至少要孩子的遊戲需求得到較大的滿足之後,玩具富餘出來了,放在一邊,有人借,孩子的分享願望才更容易生發出來,結果也會更圓滿更有利於下一次分享行為的發生。望仔已算是很配合媽媽很通情達理的寶寶了,對這樣的寶寶父母其實要更注意維護好孩子內心的需求。
對於媽媽以一種較為“硬”的講道理的方式強行要回望仔的玩具並無大錯,因為畢竟對方也是一個需求較為強烈的孩子,如果一味任由她玩下去恐怕一直要不回來。本來這次分享也是望仔媽的初步嚐試,隻要不經常代替望仔出麵解決問題就好。
專題10延遲滿足益處多
急性子寶寶VS延遲滿足
芮芮是個典型的急性子的寶寶,不到一歲時看到姥姥或者媽媽在衝奶,他就使勁蹬著小腿,哼哼唧唧地急著要喝,稍晚一些就大聲嚷嚷起來,大人們都看著他樂,覺得寶寶猴急的樣子真的是很稚嫩很搞笑,沒當回事。可一歲多之後,寶寶的性情並沒有多少好轉,媽媽一下班回來,芮芮就要媽媽抱,媽媽抱晚一點兒就哭哭啼啼的。現在芮芮已經快三歲了,看上什麼玩具了,馬上就得要,仍然很急躁。
什麼是延遲滿足?
人類欲望的滿足,可以分為幾種: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超前滿足、即時滿足、超量滿足。好的教育總是提倡“延遲滿足”和“適當不滿足”。許多父母總是處在給寶寶“即時滿足”的狀態。在心理上認為寶寶小,現在生活優越,寶寶有需要一定要滿足他。但做父母的也不要忽略,經常的“即時滿足”,對寶寶是無益的,有時甚至是有害的。
芮芮的行為表現表麵上是因為性子急,實際上卻是媽媽沒有及早培養他的延遲滿足能力。所有寶寶一生下來就有很多需求,有的需求是合理的,而有的需求卻是過多過量,很自我中心並且一相情願,與周圍環境不相適應。寶寶在一歲之前父母就要開始注意培養寶寶延遲滿足的能力,一歲半以後,寶寶開始進入了延遲滿足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更要對他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培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