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育兒案例解析(3)(3 / 3)

經過這件事,我開始注意旁邊的家長,發現每個家長除了逗弄自己的寶寶外,幾乎沒人在教寶寶怎麼去跟旁邊的夥伴一起玩耍,大家各玩各的。有個小女孩想要前麵一個小男孩的紫色球,便伸手去摸,小男孩立刻叫了一聲,不準她碰。小女孩便轉向了一旁的媽媽,指著小球想要,媽媽隻好跟她解釋,球是小弟弟的不能要。小男孩的家長站在旁邊,就這樣看著這一幕,什麼也沒做。

記得看過一篇文章,說現在的孩子真“獨”。現在想來,真的是孩子“獨”嗎?

人類心靈深處都是一體相通的,巨大的幸福和苦難都會使人的靈魂覺醒,從而學會關愛他人,愛人如愛己。但平常的日子裏,或激烈競爭各自奮鬥的社會裏,人與人之間顯得孤立而冷漠。小魚媽媽是較早覺醒的,她在關心自己的寶寶的社會化,同時,也關心著我們的大家庭——社會本身的氛圍,她發現了孩子的“獨”,也發現了家長的“獨”。事實上,越是“獨”的人越封閉,越封閉越沒有更多機會與人交往,去經曆喜怒哀樂,更沒有機會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小魚媽媽觀察到這些現象後,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做法,繼續心態開放地傳承關愛的美德,從身邊的親友開始,一點點地傳遞愛的種子。相信在她的感召下,周圍的人們能越來越體會到溫暖與喜悅,彼此相親相愛。

專題9麵對這樣的孩子,我做得對嗎?

媽媽教分享

吃完晚飯下樓玩,已經成了我和望仔每日的必修課。前幾天爺爺已經把望仔的小自行車修好,放在院子的車棚。

晚飯後,我們剛出門,望仔就惦念著自己的車子。此時樓下已有三個小朋友騎著自行車玩。望仔剛騎上沒一會兒,住我們前樓的一個小姐姐走到我跟前說:“阿姨,我想騎他的自行車,和他們比賽,看誰騎得快。”

一向都教育望仔要懂得分享的我,當然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但望仔現在自我意識非常強烈,我必須征得他的同意才行。於是我告訴望仔小姐姐的想法,並問望仔願不願意讓姐姐玩。望仔的回答是幹脆的:“不行,這是我的自行車,我正在玩呢!”“可是如果姐姐有好玩具的話,她也會讓你玩的。”“不行,我還沒玩夠呢!”任我怎麼說,望仔就是不願意,而那個小姐姐又一直耐心地等著。

突然,我看見前麵停著元元的自行車,這是一輛兩輪自行車,顯然是大孩子騎的。但為了滿足那位姐姐的願望,我征得元元的同意後告訴望仔:“你騎這個大車子,讓姐姐騎你的小車子,好嗎?”此時望仔爽快地答應了。騎上去後還不住地嘟囔:“我的車子真大!”小姐姐如願以償騎到了望仔的自行車,高興地追別的小朋友去了。因為是兩輪自行車,加上車子大,我必須扶著望仔走。

望仔媽對教育孩子學會分享的意識很清晰,在小姐姐提出借自行車的時候恰好能及時實施展開。要培養孩子學會分享,首先父母要認識到分享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懂得分享的孩子對別人比不會分享的孩子更細膩體貼敏感,也更克製更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他們很看重分享帶來的更具意義的感受,比如能從別人的歡樂中得到更多的樂趣,也普遍更受朋友們的歡迎,獲得更深的友誼,同時也能更適應生活。可以說,望仔媽的教子觀念很寬闊很大氣。

在培養分享好習慣的意識引導下,望仔媽及時發現了機會,想借此培養望仔的分享能力,這種初衷非常好,但望仔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自行車的主人是望仔。媽媽應該讓小姐姐自己找望仔,而不應該馬上自行先答應小姐姐後,再找望仔協商,這樣給自己和望仔造成的局麵都很被動,有些騎虎難下的感覺。雖然望仔好像是很痛快地答應了媽媽的建議,騎元元的車子,但望仔將會很快發現,大車子玩起來不痛快,又覺得自己本來也不是出於友誼,心甘情願答應借給小姐姐玩自己的自行車的,是在媽媽特別懇請下,同時又被媽媽建議說可以騎元元的自行車,才一時衝動答應的。望仔與媽媽之間的心理交流就可能會出現微妙的不和諧,也會為接下來向小姐姐要回車子留下更多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