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育兒案例解析(2)(3 / 3)

琦琦媽這回有些明白了,原來女兒琦琦太“獨”了。媽媽很想讓琦琦學會與人分享,但不知該怎麼開始著手去做。

寶寶為何不願與人分享

二三十年前的孩子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從一出生就習慣了謙讓和分享,分享玩具,分享食物,更包括共享父母的愛。同時,那個時代也沒有那麼多種類繁多的玩具和食物作為誘惑,可爭執的東西太少了,那時候人們的關注點也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上,大都比較克製。

現在這個時代的寶寶自出生起就沒有兄弟姐妹,在家庭生活中,他一直自己獨享著自己喜歡的一切。自我意識的世界很狹窄,突然有人介入了他的生活,動了他的某一樣東西,他會感到很不習慣也很不安。此外,在外麵與小朋友一起交流時,他也會很容易沉浸於自己一個人的遊戲世界中,霸占著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能感受到好朋友也有需求。可一失去朋友的友誼,他也會很難過,因為,友誼要比玩具還重要。

再有,家庭中的成年人經常會做無謂的犧牲,因為寶寶還小,都不願與他“爭”,好吃的菜、好吃的水果、坐得舒服的沙發、黃金時段的電視控製權,都“謙讓”給了孩子。這也會讓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狹窄,越來越容不下別人。

讓寶寶學會分享的幾點建議

先從情緒情感體驗做起。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把自己看到或聽到的一些有意義的事講給寶寶聽,讓寶寶一起快樂,一起憂傷,使寶寶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分享。漸漸地,寶寶也會把高興的事、傷心的事,甚至晚上做的夢講給爸爸媽媽聽,讓爸爸媽媽一起感受他的情緒。

還有,當寶寶對父母表示關心時,父母一定要用充滿了感謝的神情和語言,強化寶寶利他的行為;當寶寶讓你嚐一嚐他覺得好吃的東西時,也一定用心地品嚐一下並對食物的味道及寶寶的友好表示讚許,不要覺得寶寶喜歡就都留給他,因為你跟他分享,他會感到更快樂,一個享受到心靈交流快樂的人,不會再去貪圖占有的快樂。

最後,家裏的東西經常共享,食物經常分著吃,這樣寶寶會享受到與大家在一起生活和遊戲的快樂。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剪紙做手工或畫畫,但是共用一把剪刀和一套水彩筆,在共用的過程中,讓寶寶發現分享的樂趣;無論是水果、點心還是其他的什麼零食,隻要是可以切開的,媽媽都給大家切著吃,一人一塊兒,從一塊完整的食物被切開,再分送至每個人的嘴裏,寶寶能感受到大家的體驗是相同的,他的世界就會越來越開闊起來。

專題7教育中的禁言與妙語

你為什麼總逼著我發火?

四歲半的菲菲特別喜歡“磨”媽媽,從來不“磨”爸爸。如想多玩會兒,或不想刷牙、洗臉等等,磨來磨去的總能讓媽媽使上最後一計——發火!

就說這次開學吧,菲菲剛上幼兒園沒幾天就不想去了,原因是幼兒園不如家裏舒服好玩。從媽媽接她回家的路上就開始跟媽媽“磨”:“我不去幼兒園,我不去幼兒園……”一句同樣的話翻來覆去地重複著。開始媽媽溫柔地講道理,講了好幾遍,菲菲終於說:“我懂了媽媽,你要上班,我要開始學習,可是我還是不願意去。”看著女兒委屈的樣子,媽媽也覺得很可憐,就從講道理轉向軟語安慰,可哄了半天,女兒還是那句話:“我不去幼兒園。”媽媽實在精疲力竭了,隻好采取冷處理,不理她。

但菲菲始終像個“小尾巴”纏著媽媽,媽媽走到哪裏,她就跟到哪裏,總是重複著這一句話。睡覺了還是那一句話,媽媽的神經被折磨得真的受不了了,最後終於大喊大叫:“停!給我閉嘴!睡覺!”這一次,菲菲閉嘴了,不一會兒就睡著了。看著菲菲在夢裏抽了幾下身體,眼角還有眼淚,媽媽真的很心痛,發誓再也不跟女兒凶聲嚷嚷了。可沒過幾天,這樣的情景又在娘倆之間重複。媽媽有時態度很好地問菲菲:你為什麼不“磨”你爸爸呢?菲菲回答不上來;有時候,在母女倆直接對峙時,媽媽則直接質問女兒:我不想跟你大聲嚷,可是,你為什麼總逼我發火!菲菲更是嚇得直哆嗦,更是無從回答媽媽如此高深的問題。

真的是寶寶在逼著媽媽發火嗎?

像菲媽口中的“閉嘴”、“你為什麼不磨你爸呢”、“你為什麼總逼我發火”之類的話是教育中的禁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