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育兒案例解析(2)(1 / 3)

寶寶吃手指要隨年齡增長開始限製

剛出生的小寶寶吸手指,一方麵能給他帶來舒服感,更重要的是能滿足寶寶出生後本來就有吸吮的反射和需求。一歲以內的很多寶寶喜歡含著媽媽的乳頭或是咬著小手睡覺。有個東西放在嘴裏對他們來說會多些安全感,而吸手指所帶來的滿足感和吃母乳帶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此外,寶寶吃手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與手相應的大腦神經係統的功能發育,寶寶在吃手的時候,能加強觸覺、嗅覺和味覺刺激,促進神經功能發展,還能提高吸吮水平。媽媽會感覺寶寶吸起奶頭來一天比一天有力,這對生長發育有好處。

而兩歲以上的寶寶,父母就應當著手逐漸戒掉寶寶吃手指的習慣了。頻繁吃手不衛生,更容易造成寶寶的手指脫皮、腫脹,甚至感染,也會引起寶寶出牙時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等情況,長出齙牙的比例也更高,還容易吃“上癮”,形成心理依賴,被父母和老師以粗暴態度糾正時,內心更加不安。

讓寶寶逐漸脫離“吃手指”的心理拐棍

當寶寶開始長牙時,媽媽也可以給寶寶準備磨牙餅幹或是牙膠,讓寶寶的小嘴裏有個東西作為小手的替代品。媽媽們也可以給晚上睡覺也喜歡啃手指的寶寶套個手套,這樣可以避免寶寶咬傷自己的小手。

爸爸媽媽們應為寶寶創造各種遊戲活動的條件,可準備發展視、聽、觸覺和想象力的玩具及鍛煉行為能力的器械。不會走的寶寶,除睡眠外,就不要讓他獨自在小床上玩,應把他放在大床上,引導他玩些符合年齡特點的玩具,並不時地和他說說笑笑,任他自由地翻滾爬行(注意預防墜床)。媽媽對寶寶可多進行撫觸,還可以多和孩子做一些有身體接觸的遊戲,比如撫摸、擁抱、輕吻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遊戲活動的內容更可多樣化,為他準備些可以自由取拿、動手動腦的玩具。總之要讓寶寶感到一天生活豐富多彩,有玩,有聽,有看,有與人交往,不感到寂寞無聊。這些方法,既是預防措施,也是矯正手段,對沒有形成吃手指習慣的寶寶,可以使其沒有機會把手指放到嘴裏。

在孩子獨自耍玩一段時間後,如出現哭鬧、煩躁的現象,應及時把孩子抱在懷裏,用手輕輕撫摸孩子的後背,並輕聲細語與其對話,這樣會給孩子帶來親切和愉快的感覺。切忌簡單粗暴、責罵批評,比如“把手拿出來,沒記性”,這會產生反麵的強化作用,使寶寶對吃手指的印象更深刻,更會刺激寶寶經常想起把手指放到嘴裏去尋求自我安慰。

專題4從小幫助寶寶清晰性識別

應該給寶寶教些性別知識了嗎?

寶貝兒子聰聰三歲多了,媽媽最近發現,他對媽媽的化妝品特別感興趣,媽媽坐在梳妝鏡前,他總湊過來,讓媽媽也給他抹一下口紅,描一下眉毛,撲一下粉餅。同時,聰聰也很喜歡媽媽的長筒襪,有時,他甚至還學著媽媽的樣子試穿。此時,媽媽常常對聰聰說:你是男孩子,這個你不可以抹,那個你不可以戴。

聰寶貝受到了限製有些困惑,也開始對自己的“越界行為”有了一些克製。

可接著,他又開始對性識別方麵的事情特別感興趣,經常問聰聰媽:我們班男生都站著撒尿,女生都蹲著撒尿,我也喜歡蹲著不行嗎?坐在地鐵上,聰聰會大聲問媽媽:那個長長的黃頭發穿花衣服的人是男的還是女的?我是男人可我的臉上沒刺,為什麼爸爸臉上有?為什麼我有小雞雞,媽媽沒有?……一時間,聰聰關於性別問題的一些疑惑讓媽媽不知道是不是該回答他,或怎麼回答他,但媽媽覺得應該讓孩子知道一些性識別的知識了。

從小培養寶寶性識別能力很重要

聰聰媽提出的這個問題是具有普遍性的。做父母的可能都會看到過自己的孩子有這樣一些表現:兩歲時不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對這個話題也並不感興趣。兩歲到三歲左右的時候,開始有了性別意識,但有一小段時間不太確切,被別人笑著問起時,有時會說自己是男孩兒,有時卻說自己是女孩兒,而且,判斷別人的性別時更容易出錯。遇到這種情況時,成人往往會把孩子的表現當成童言稚語,一笑了之,因為成人們都知道,到了五六歲的時候孩子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辨別。

還有的父母對談性的事情諱莫如深,覺得性不是一件好事。其實,生殖器官、性識別,從生理角度來說,和眼睛、心髒以及對眼睛與心髒的認識一樣,在幼兒心中沒有什麼差別。孩子是天真無邪的,較早地讓他們知道一些性別知識,要比他們懂得了害羞,懂得了成人的忌諱之後才去自己琢磨要好得多。